“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经济发展基本动力不再是资源、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投入,而是主要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以及知识和信息的运用,特别是依赖国家知识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依赖国家创新系统的良好运作。”科技传播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是知识经济时代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科技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科技传播过程中传播的知识信息成了连接科技与社会的桥梁。

科技传播环节的不畅,将减缓知识创新的产生、知识成果的应用、知识经济的发展等各方面的进步。科技进步才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科技知识在不同传播主体之间传播并向社会扩散,科技内容从知识的拥有者和发明者传播到广大受众,实现不同主体间的共享,从而使科学技术本身得到延续、积累和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媒介平台的传播网络呈现“围观”的效应,不论是时事新闻还是社会事件,不论是科技传播还是科普教育,不断增多且无法确定其变量的庞杂信息迅速充斥到传播过程中。尤其当发生热点事件时,新媒体渠道为受众搭建了传播信息最快速、最广泛的平台。但与科技知识传播的求实严谨不同,新媒体平台或追求轰动性效果,或重视与生活的相关性,或强调戏剧化情节,直接影响着科技传播的内容本身。面对林林总总的新媒体平台上不断增加的、各抒己见的、众声喧哗的科技信息,受众有正向的关注、评价,也有质疑、戏谑、迷茫,这甚至演变成类科技传播,造成了科技传播生态的无序化。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格局,改变了原有的科技传播格局,科技传播同样也面临着新媒体的挑战,如何运用新媒体开启科技传播新阶段的任务?科技传播在新媒体平台如何更好地发挥其新功能?人们在新媒体时代享受着更高级的视听效果,这种需求促进新媒体发展;而科技的发展带动社会进步,促使人们掌握更丰富的科技知识,新媒体与科技传播不是平行线,它们都与社会发展产生必然联系,并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研究,将生态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从生态学思维中关联性与整体性、动态性与平衡性的视角出发,将生态学从作为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等其他领域。在科技传播研究中强调生态学的可持续发展性,正是科技传播生态研究的本质所在。科技传播是一种传播实践活动,它集中反映的是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科技信息作为科技传播的主要内容,以媒介为渠道,在社会环境中于主体与受众之间传播,并追求动态平衡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传播具有生态性。因此,在比较科技传播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似性基础上,以生态学的视角分析科技传播情境的范围和复杂性,揭示科技传播的本质与规律,可以更好地考察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失衡的新问题。剖析其根源,提出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维度。

科技传播是一种具有生态学特征的社会活动,结合新媒体时代媒介特点,我们运用生态视角审视科技传播中传播主体、受众、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运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科技传播客观规律和发展逻辑,运用生态系统特征来审视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平衡的原则与失衡的原因,可以促进科技传播研究持续健康发展,促进新媒体时代的科技传播生态构建。

其一,丰富和发展科技传播学理论。科技传播生态系统是科技传播固有属性和构成要素动态变化的结果,是以其内在本质特征和固有结构属性为深层动因的复杂生态系统。结合新媒体时代媒介环境与媒介生态的理论基础,从生态学角度对科技传播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和构建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的理论体系,深层次认识其生态结构、构成要素和生态功能,理解其生态平衡与动态循环,拓宽和挖掘科技传播学术研究在生态学视域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和发展科技传播学理论。

其二,揭示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本质及运行规律。科技传播是由各个要素构成的,是具有特定功能并可以产生整体综合效应的社会活动,从生态学的角度考虑,科技传播系统内部的诸要素之间、要素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通过能量和信息的相互联结构成有机整体即构成了科技传播生态。从一种单纯的社会活动演变为组织多元、功能完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动态生态系统,可以使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科技传播内在结构和运行规律。

其三,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维度构建。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格局,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科技传播格局,科技传播同样也面临着新媒体的挑战,新媒体带来了科技传播新阶段的紧迫任务。以传播科学文化为己任的科技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其新功能,需要深入探讨,在新媒体冲击下的科技传播生态失衡的表现多样,需要分析其主体、技术和社会的失衡原因,分析科技传播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和逻辑结构失衡根源,提出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维度。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技传播生态及其评价体系建构分析

郑保章,何苗,李良玉 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6

ISBN 978-7-03-067485-2

责任编辑:王 丹 赵 洁

内容简介

科技传播促进科技本身的延续、积累和发展,以此能够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家实力。科技传播是科学技术知识在不同传播主体之间传递并向社会扩散的过程,新媒体时代媒介的互动性特质和网络化思维使科技传播呈现“围观”的效应,不论是新闻还是事件,不论是科普还是教育,不断增多且无法确定变量的庞杂信息迅速扩充到传播过程中,新媒体作为传递信息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的媒介平台,如何与科技传播对内容严谨求实的要求相适应?科技传播生态是否与自然生态具有相似的结构和特征?本书将生态学思维中的关联性与整体性、动态性和平衡性作为跨学科研究的视角,从生态学角度把握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的本质和特点,使用投影寻踪模型对中国各地区科技传播能力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现实问题,剖析其根源,以期能够实现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动态平衡的目标。

本书目录

绪论1

1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审视14
1.1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界说14
1.1.1新媒体的界定14
1.1.2科技传播的概念16
1.1.3科技传播生态的内涵18
1.2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何以必要20
1.2.1生态学理论发展的现代意蕴20
1.2.2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的生态隐喻21
1.2.3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的社会基础22
1.3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何以可能23
1.3.1时代特征:新媒体的时代发展23
1.3.2理论基础:媒介技术哲学的延伸24
1.3.3环境依赖:风险社会的科技传播生态27
2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的本质及生态构成32
2.1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的本质32
2.1.1科技传播的存在方式:展现和解蔽32
2.1.2科技传播的指引方式:从空虚意向走向充实意向34
2.1.3科技传播的澄明之境:伦理意向性36
2.2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分析38
2.2.1科技传播生态的复杂适应性38
2.2.2科技传播生态的过程混沌性40
2.2.3科技传播生态的整体涌现性42
2.3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结构:以雾霾事件为例45
2.3.1雾霾事件回顾及社会认知过程45
2.3.2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群体47
2.3.3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资源50
2.3.4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环境52
3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失衡表现55
3.1传播主体导向偏差55
3.1.1意见领袖的舆论导向失衡55
3.1.2信源和受众的传播偏向失衡57
3.2传播内容异化的表现59
3.2.1信息虚假的网络谣言59
3.2.2信息超载的选择泛滥62
3.2.3信息落差的“数字鸿沟”63
3.3传播媒介生态失衡65
3.3.1媒介生态位重叠导致同质化资源恶性竞争66
3.3.2“媒介娱乐化”的科技传播叙事66
3.3.3风险社会的媒介呈现68
4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根源反思70
4.1科技传播主体根源70
4.1.1科技传播主体的伦理失范70
4.1.2科技传播主体的异化72
4.1.3科技传播主体把关缺失78
4.2科技传播媒介根源81
4.2.1技术对新媒体的影响81
4.2.2新媒体自身的技术困境82
4.2.3媒介的风险隐患84
4.3科技传播环境根源86
4.3.1科学主义反思86
4.3.2风险社会存在88
4.3.3社会监管弱化89
5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的生态平衡路径91
5.1主体自律与基本素养91
5.1.1发挥主体自律精神91
5.1.2提升受众科学素养92
5.2媒介自由与媒介秩序94
5.2.1媒介伦理:实践中“善”的德行94
5.2.2媒介融合: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95
5.2.3媒介控制:自由与责任同在98
5.3科技传播环境优化100
5.3.1风险社会责任100
5.3.2健全监管过程102
6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技传播能力的生态评价104
6.1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技传播能力的生态模型构建与求解104
6.1.1投影寻踪模型及求解104
6.1.2随机前沿模型及求解106
6.1.3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107
6.2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技传播能力测度结果与分析108
6.2.1基于投影寻踪的变量测度108
6.2.2科技传播能力的测度结果与分析108
6.3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技传播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110
6.3.1单位根检验110
6.3.2协整关系检验111
6.3.3个体固定截面加权112
6.3.4个体固定截面加权设定115
7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技传播生态评价体系构建118
7.1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技传播生态评价体系的建立118
7.1.1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技传播生态评价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118
7.1.2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技传播生态评价体系的构成120
7.2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技传播生态评价模型122
7.2.1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技传播生态评价模型的选择122
7.2.2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技传播生态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127
7.2.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131
7.3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技传播生态评价标准的确定135
7.3.1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技传播生态系统评价标准的等级划分135
7.3.2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技传播生态系统评价标准的确定方法136
7.3.3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技传播生态系统评价标准的确定过程136
8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技传播生态的实证评价141
8.1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技传播生态的现状及统计分析141
8.1.1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技传播生态人员分析141
8.1.2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技传播生态环境分析145
8.1.3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技传播生态影响分析154
8.2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技传播生态的具体评价163
8.2.1问卷设计与调研过程163
8.2.2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技传播生态评价分析164
8.3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技传播生态的状况分析193
8.3.1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技传播生态主体的健康状况分析193
8.3.2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技传播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分析197
8.3.3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技传播生态影响力的健康状况分析199
9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技传播生态的对策建议202
9.1建立科技传播道德建设的长效监测评估机制202
9.2提升科技传播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202
9.3提高科技传播受众的科学鉴别能力203
9.4加强科技传播内容的过滤监管204
9.5优化科技传播活动的政策支持204
9.6促进科技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发展205
附录A调查问卷1 206
附录B调查问卷2 210
后记214

(本期编辑:王芳)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科学出版社视频号

硬核有料 视听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