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溜土豆丝,尝一点!”“你看这土豆好不好,跟我的脸做一个对照。”

2020年春天,一场热闹的带货直播在云南澜沧的云山村进行。短短一小时,当天挖出的25吨土豆销售一空。这场直播的带货人,正是立志“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

这场直播带货,被记录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制作的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中。

2021年,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此背景下,云南澜沧的“土豆故事”在新的历史进程中继续上演,农村电商发展也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务农:“拼”出大市场

农业被视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我国既是农业大国,又是典型的小农经济拥有国家,“大国小农”是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的主要概括。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凉山果农肖宗全在盐源县卫城镇中河村自家苹果园里采摘苹果。近年来,通过接入电商平台,盐源苹果逐渐打开销路,被越来越所喜爱。)

多消费者

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生产矛盾愈发突出,农业生产受到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制约。

上世纪40年代,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认为,承认限制是自由的开始,我们还得靠这片土地一步步求解放我们经济的束缚的方法,第一步就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谋农民收入的增加。那时费孝通提出的方法是工业技术下乡。

如今,想要在小农经济中谋求农民收入增长,除了利用科技手段在规模化经营过程中降低生产成本外,另一条途径则是提升农产品的网络销售份额。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到2025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1万亿元。

在轰轰烈烈的农业数字化大背景下,具备“数字”基因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成为了数字农业建设的先锋队,拼多多位列其中。

在拼多多诞生前,中国的电商已经历经几轮发展,但主要都是“工业品下乡”,培养农民通过电商购物的习惯,农产品上行仍然存在瓶颈。

除受农产品“小批量、季节性、非标准”制约外,农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也尚未完全打通。加之在传统电商平台固化的流量分配和商品展示模式下,大部分农民无力承担流量和运营费用,客单价低、利润率低的农产品,始终无法真正融入电商的体系之中。

据《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国内农产品电商接近4000家,但仅有1%盈利,另外的7%巨亏,88%略亏,4%持平。

拼多多对于农业的电商化改造,不仅在于坚持零佣金、零服务年费、低广告成本的策略,更在于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农地云拼”新模式,即通过“拼购”模式,把原来在时间和空间上极度分散的农产品用户需求,在“云端”汇聚成一个个相对集中的订单,匹配上供给侧一个个自然成熟的果园与菜地,以包裹为颗粒度,实现供需的精准匹配。

这种“多对多”的匹配方式,适应了“大国小农”的具体国情,将劣势变为一种优势。

过去,像广西玉林的百香果、云南石林县的人参果,这些小众农产品因为种植规模不大,长期进不了物流车队,更不用提直接面向零售终端。2016年,广西玉林村民庞志玉以两万元本钱开始在拼多多经营“玉林百香果”,4年时间,累计卖出1500万斤,销售额突破7000万元。2017年起开始在拼多多热销的云南人参果,在3年间带动主产区石林县当地不少种植户收入增加了10倍,种植面积从1万亩上升到近10万亩。

在这种“农地云拼”的体系下,某个时间段可能有数万人甚至十几万人同时拼单某个产区刚好到最佳食用期的农产品,这种海量需求,在短时间内迅速消化掉产区的应季产能,从而为农户创造稳定的订单,为农产品大规模上行创造了先决条件。

2020年年初,疫情阻断了传统的农产品销售通道。为解决农产品产销对接问题,拼多多开创了“家乡好货”助农直播系列活动,联合地方政府为农民直播带货。截至2020年底,拼多多“家乡好货”助农直播超240场,覆盖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累计催生6.7亿笔助农订单,销售农(副)产品总计超过41.2亿斤,帮扶农户113万户。

同年8月,由于农产品需求激增,加上天气炎热,电商平台生鲜损耗率高,拼多多又启动了多多买菜项目,为居民提供次日提服务。

在这些创新模式推动下,2020年,拼多多的农(副)产品成交额为2700亿元,规模同比翻倍,占全年成交额的16.2%,远高于行业3%的平均占比。

研农:科技“赋”农

近年来,数字经济的发展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注入新动能,成为国民经济中核心的增长极之一。预计到2025年中国的农业数字经济规模能够达1.26万亿元。但是由于农业的生物特性,将数字技术直接拿到农业领域往往不能有效解决农业问题,必须开展基于农业生物特性和农业问题的专题研究。

加快电商发展,提高全产业链效率,是会理石榴未来继续领先的关键。何浩|摄

(拼多多正进入数字化生产的深水区,探索更精准和标准化的种植解决方案,从源头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品质。)

让科技真正在实验室外的农田落地。2020年7月,拼多多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导下,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举办了国内首届“人工智能VS顶尖农人”的数字农业种植竞赛。在这场比赛中,采用数据分析、智能传感器和温室自动化等技术的AI团队,平均生产了6.86公斤草莓,这个数字相比传统农人团队2.32公斤的平均产量,高出196.32%。对应的则是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草莓之后,拼多多又对番茄产生了兴趣。今年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上,拼多多继续邀约全球青年农业科研团队,利用前沿的营养科学、精准农业等技术,在6个月内挑战种出高品质、高产量的番茄,并邀请专家团队,在关键营养元素指标上进行考核。

此外,拼多多还支持了首届中国农业机器人创新大赛,近200支团队为中国农业的数字化提供样本。在科学种植、农业物联网、无人温室、智慧农业等领域,拼多多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ERCITA)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发起建设“智慧农业协同创新中心”,探索产学研融合扶贫助农新模式。

在资金支持方面,8月24日,拼多多发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同时拼多多董事长兼CEO陈磊宣布设立“百亿农研专项”,面向农业及乡村的重大需求,不以商业价值和盈利为目的,致力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科技普惠,以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劳动者进一步有动力和获得感为目标。

拼多多的这些源头投入,不仅追求用技术驱动效率,还将努力用科技给农民带来真金白银的收入提升。

兴农:从“鱼”到“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苏大闸蟹产区,忙碌的蟹农准备迎接销售旺季的到来。郝缦|摄)

只有可持续的脱贫才是真脱贫,在脱贫攻坚战胜利之后,下一步乡村振兴则需要乡村当地能够构建自身的周边产业体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更多元的产业竞争力。

“授之以渔”,是乡村振兴的最有力抓手。拼多多正在推进“人才本地化、产业本地化、利益本地化”策略,和 “培育致富带头人+探索科技扶贫应用+创新产业扶贫产品”的完整体系,为脱贫模式规模化、可持续提供新样本。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智慧电商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农村电商人才现状与发展报告》估算数据显示,未来五年农产品电商人才缺口将逐年上升至350万。

拼多多引导受过高等教育、了解互联网的新型职业人才返乡创业,并通过“多多大学”的线上线下课程体系,对新农人进行系统培养。自2015年9月至2019年年底,拼多多共孕育十万返乡新农人,直连农业生产者超过1200万人。2020年9月,拼多多宣布了新一轮培养十万新农人的新计划,持续为乡村振兴扩大人才基础。

这些新农人中,有从航空公司辞职回到家乡卖石榴的何爽,为了推动家乡石榴走向更多消费者,何爽在拼多多的帮助下建立了水果基地,从源头严格把控,做到标准化种植,生产消费者放心水果;有90后的陈芸,在她的坚持下,“农货上行”之路打通了,家乡父辈们养出的好蟹,走进了全国的餐桌。

拼多多成为这些新农人成长的沃土。以新农人为分布节点,拼多多对农产区的产品集聚、分级、加工、包装等生产和流通环节进行梳理整合,推动区域性农产品上行,在短时间内形成由点到面的裂变效应。

(拼多多商家仓库发货现场,2020年会理石榴40%通过线上销售。何浩|摄)

有了新农人的“源泉活水”,拼多多继续探索农业产业的振兴。如今拼多多正在打破产业间的界限,催生出创意农业、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共享农庄等农旅融合的双链模式。

落地怒江大峡谷的“多多农园”晚熟沃柑项目,不仅是三区三州首个院士站指导智慧农园示范基地,还集中连片套种了26种可食用美丽菊花,并配套以丰收季的自助采摘、柑橘菊花初级加工及农家乐美食观光概念的田园综合体等农工旅三产融合的新业态。

2020年,拼多多携手地方政府,推出“云游中国”项目,在广东、江西、青海等多个省份持续落地,初步探索出一条推动旅游业和农产品上行有机融合发展的道路。

通过“农地云拼”实现农户脱贫只是起点,帮助当地构建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开发抗风险产业体系,才能实现长期产品迭代、产品品牌化运作,实现长效脱贫致富。这不仅是电商助农的进一步延伸,也是未来乡村振兴的一大实践方向。

在时刻充满着变化与机遇的商业世界里,农业的颠覆与重构正在成为一个产业新风口,未来,乡村将被开辟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新战场。此时,“脚下有泥,身上有土”的拼多多不仅是一个全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更是数字农业的先锋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