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制的时候麦克风出了点问题... 鼻音非常重...

(我又懒得重新录...)

anyway,第一次接触IPO的小朋友可以看看,算是自己的一点经验分享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IPO审计准备工作

年审及常规审计往往会出现“财务”与“业务”脱节的情况,主表明细表整一套,账龄一分、坏账一测,凭证一抽、函证一发,打完收工...可能会有几个年审下来不知道公司是做什么的尴尬局面...当然这个例子举得有些夸张了,但仔细想想曾经审计过的项目,前五大客户、产品的毛利情况、销售模式收入的占比...真的可能从入职做到离职,面试的时候能想起来的只有那家的凭证装订的比较好...

当然有人会说能说出前五大就算了解业务了吗?还远远不够... 其实一个IPO做下来,感觉能够做到比业务懂财务, 比财务懂业务才算是合格,能够用业务的原因去解释财务数据的变化,而不是干干的写一句“本年管理费用增加是因为薪酬支出增加所致...”

所以,IPO项目,准确地说在尽职调查或进场阶段,可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业务了解、同行业对比,反而更有利后续审计业务的开展。就比如收入的确认的确认,在很多时候是需要执业判断的,不参考同行业过会案例闭门造车一通审,一出报告不可比...不管是质控还是反馈问询,难度都会非常大,特别是如果收入确认原则需要调整,那可能意味着之前取得的审计证据失效,那真就是审了个寂寞...

IPO之所以干走了一波又一波的小伙伴,一方面确实审核强度高、反馈颗粒度细到令人发指...但一方面也可能是出门的时候就选错了方向... 提前确认方向,要不南辕北辙搁谁谁也熬不住...审计旺的崩溃有时候就是简单的一句“投入法改终验法”...

拿货币资金举个例子,做资金的小朋友如果看到下面这段话:

披露报告期内购买理财产品的相关情况,与投资收益的匹配关系,公司不同会计处理下理财产品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会计处理方式,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并列表披露其增减明细,包括但不限于投资品种、期限、本金、投资收益、是否质押、是否存在违约、到期回收情况等

再打开自己的底稿,大概率是要泪奔的...为啥?因为底稿可能只有个余额明细...压根没有列示“投资品种、期限、本金、投资收益、是否质押、是否存在违约、到期回收情况”等需要反馈的信息,万一再赶上个爱买理财的客户,就这短短的几行字,可能就要埋头苦干好几 (周) 天...

所以提前看看自己负责科目的同行业反馈问题,真的没毛病...反馈问询就好比是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你说要考试不看真题看什么...当然了,和上学的时候还是有些区别...那就是不仅没了老师,实际考试的时候还很可能会超纲...

祝预审愉快...(狗头保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END -

来源:田川不是四川,审计之家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

版权说明:如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谢谢!

温馨提示:加入审友交流群/转载/投稿请联系:审家小编 shenjizhijia1。

感谢阅读,感谢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