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国维作为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的文豪巨匠,其死因却是众说纷纭,有说与知心故交罗振玉不合的,也有说是因为无法接受"大清即将灭亡"这一事而无奈自己选择沉湖的。

但无论是哪种原因,都离不开两个字——忧心

一、 生不逢时效屈原

历史上因水而死的文人很少,屈原、王老、还有半个李白。为什么说算是半个李白?"李白入水而亡"其实是后人的一种说法,官方说法是李白患肺病而死,但在俗人看来,如此旷达的诗人死于疾病实在是有些于心不忍,干脆凭空想了个故事,说李白是醉酒捞月,溺水身亡,也算是安慰一下李白。

屈原跟王老,是真真实实死于水中的,其实再细心些也能发现这两者共同之处也不少。

想要研究这二者的自杀动机,时代背景是必须要了解的。屈原在楚襄王即位后被放逐江南,不过几年,其所在国都被秦国攻破。独自一人在江南的屈原万念俱灰,投河自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国维虽没被放逐,但在他眼里,国家前路和文化前路都是一片灰暗,于是最终无奈之下选择奔赴死路。细细看来,不难发现,二者投水,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便是他们都是对前路感到迷茫

其上衣口袋中的遗书也能作为此一定论的佐证,"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五十之年"指的当然是岁数,从1877到1927年,正好为五十年。但之后的"经此事变"指的又是什么?

这事变的第一种说法,就是"罗振玉逼债"一事。王国维的女儿王东明在王国维去世后回忆道:"家父在自杀之前,曾将与罗振玉来往信件都烧掉,家母相劝慰不果。家父生平从不发脾气,从不与人争。"

这样看来,我们后人似乎是能从王国维女儿的叙述的这段话中找到一些端倪的,王国维在早年时的确是贫穷,就连自己都感叹,若是有充足的金钱,使自己体魄强健,怕是能获得更多的成就。而那时若是没有罗振玉的资助,王国维也难以有现在这般成就。

但若从王国维本身性格来看,这事又有些难以理解。一个人笔下的东西,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正如李白笔下的放荡不羁与他本身的不拘小节相照应一般,各个文人的人格都能从他们的作品中体现。

王国维最出名的一本文学论述,便是《人间词话》,其本人也因其中的文学三大境界闻名于文学界。

若是有人读过《人间词话》便能知道,王国维此人,是很天真的一个人,他在里面很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文人、对作品的好恶。

作为一名大人物,直截了当地在作品中表明对某位作者的厌恶是极为不妥的一种行为。但他明知如此,还是做了,这已很能说明王国维的天真和不拘小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老先生在书中多次提及姜夔和吴文英的词,也很明确地表明对于姜夔、吴文英二者诗词的态度。其实他不是看不起这两位,只是对于词,他更偏向于让词晓畅自然。而这两位则是刻意安排,将求技巧,以产生一种距离感。

他喜欢的是李白,是李煜。他在《人间词话》中特意引用李后主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并在文中感叹"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虽说是一捧一踩,却也足够表明王国维老先生对词的偏爱。

既然是偏爱苏轼秦观李后主等人之词,那便表明王国维其人旷达,又怎会只因罗先生逼债这么简单一事而结束生命呢?遂说这逼债一事只能成为事变的一种说法。

这事变的第二种说法则好理解得多,他殉的其实是中国文化。

若说王国维先生仅仅只是为殉清,未免太看不起他老人家,况且清朝1912年就灭亡了,王老先生却是在1927年才投湖,这时间差得未免太大。故而有了"殉文化"一说。这说法,其实是从陈寅恪先生最先提出的。

他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中的写道:"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先生投湖,求的是一己之心安。

二、从容投水难解忧

可投水,果真能求心安吗?我看是未必,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说到"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其意思大家都很明白,虽然说死在草丛边上,能够让自己没有愧疚之情,但是在君上父母面前是无法纹饰自己的过错的。

虽说王老先生是从容地投湖自尽,事先写好了遗书,也在投湖前了结了自己手上所有的待办、未办的事情,但他内心难道就真的如表面般那么平和吗?他在走进湖中的那一刻,难道就真的没有想过要凭自己的一己之力重振文坛吗?

我不知道,也没有人能够知道,我们后人能做的,不过是猜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投水确实是能够做到一了百了,也能让自己问心无愧。但是忧愁和愧疚是不同性质的、不同的两个词。你能毫无愧疚,但你能毫无忧愁吗?答案显然是不能。

我没有愧疚是因为我已经尽自己所能地去将这件事办好,我无愧我自己之心,也无愧于他人对我的信赖之心。可有些事,并不是尽力了就能做的好的。

就像王老先生心中这文坛,这其中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在空前未有之时代变局中日渐衰落。自杀并不是解脱,他尽力了,却还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文化没落下去

在投水的那一刻,他确是毫无愧疚,但那忧愁,却如这短暂而又复杂的人生。在生时,它时时刻刻萦绕在你心头,始终挥之不去。在踏入冷水,接触到冰凉温度的那一刻,甚至是在失去意识的前一秒钟,它仍然紧紧纠缠着你,这是投水无法解决的。

而自杀求的只是一己之心安,这人的一生是无解的。

自杀行为的产生可在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逃避生活,另一类则是因为陷入了自己的悲观情绪中无法走出,可无论哪种,都是因为一个"愁"字,前者愁生活的不如意,后者愁自我本身的缺陷,愁。当悔恨变为绝望,当无聊成为厌倦,当绝望和厌倦二者胜过了求生欲时,人便会在万分痛苦,走投无路之际选择自杀,了结生命。可自杀这一行为,解决的,只是生命。

忧愁无解,死亡更不是一个解决办法,它能结束生命,却永远都无法结束忧愁。人生它本身,就是无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