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党中央开展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工作。同年9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该元帅授衔的决议,而评上元帅军衔的十个人被后世合称“十大元帅”。

这几位军人无一不是战功彪炳,对党和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甚至其中不乏有着留洋背景或是正经军校出身的职业军官,比如曾赴法留学的聂荣臻、陈毅和毕业于黄埔军校的林彪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这些性格各异,脾气秉性大相径庭的元帅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尊敬并服从于毛主席的领导和指挥。这不得不令我们好奇与深思,“一介书生”毛主席,从未上过任何专业军校、毕生只出过一次国的他,是何以令这些履历华丽的将军们甘居其下的

一、孩儿立志出乡关:青年润之

毛主席1893年出生于湖南的一个农村家庭。与普通的农户不同,其父毛顺生不仅读过私塾,还当过湘军的兵,因此眼界比一般农民高一些。得益于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少年毛主席进入私塾学习,期间读遍各类书籍

读完了六年的学,毛主席便回到家乡做一名农民了。他白天干活,晚上就帮父亲记账。劳动以外,他挤出全部的空闲时间阅读。各国军事书籍,更是令他为之着迷,其中尤以《孙子兵法》为甚。

童年养成的良好阅读习惯,加之熟读的军法,这一切都为日后毛主席成长为一名天才的战略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工人阶级在此次运动中首次登上中国历史舞台,随之一同传入中国的还有马克思主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早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即对马克思列宁思想有所了解,他敏锐感知到,这种新兴的思想才是救国救民的真正出路。因此,他也成为最早一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之一,并以湖南省代表的身份在“一大”上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

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当然,此时无论是谁都不会想到,这名操着一口浓重湖南乡音的年轻人,即将带领共产党一路披荆斩棘,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中国。

二、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923年,毛主席出席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的第三次代表大会并被选为中央委员,这是他第一次进入党中央的领导层。在中共建党伊始,党的力量还比较弱小,以京汉铁路大罢工为代表的几次罢工行动的失败更使得共产党人意识到单打独斗是无法成功革命的

这时,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提出国共合作的想法,这一倡议迅速为时任国民党主席的孙中山所响应。第二年,国民党在广东召开一大,正式宣告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之后,两党共同筹备建立起黄埔军校,并展开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和北伐。毛主席此时主要负责全国各地的农民运动,并出任国民政府的宣传部长一职。

北伐的进展十分顺利,国民大革命仅仅三年时间便顺利解决众多地方军阀割据势力。正当所有人都对中国革命的前景一片向往时,变故发生了——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史称“四一二事变”。随后,汪精卫也于武汉发起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

三、革命火花与至暗时刻:井冈山的七年

陈独秀坚持右倾主义的错误,将希望寄托于敌人的仁慈之上,被国民党背刺的中共遭受严重的损失。在危急时刻,毛主席当机立断,迅速团结中共富于先知卓见的同志,在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批判并纠正了党内的右倾问题

随后,周恩来与朱德等人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毛主席本人则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先进思想,亲自领导秋收起义。然而,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并没有获得预想中的胜果,这一现实使毛主席又一次对党的革命前景产生思考,这种思考,也正是他与专业出身的将军们最大不同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感到,传统西方马克思的观点并不适合中国生搬硬套,因此他结合中国国情,创建井冈山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并且创造性的对红军队伍进行整编,确立“党指挥枪”的原则,史称三湾改编

一开始军中并不理解这一决定,毛主席亲自去和贺龙、叶挺等人谈心——伟大的人格魅力与超前的思维同样是毛主席收获将领敬重的重要原因。直到今天,“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的歌谣依旧在三湾村传唱着。

1929年到1934年,共产国际扶持王明进入党的最高权力中心,毛主席也先后在七大、赣南会议以及“反罗明路线”中遭受批判。然而境况的艰难没有打倒毛主席,他依然不断的思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以及方向,他的思想更是倍受红军将士的敬佩,正如一束熊熊燃烧的火炬,把即将熄灭的革命火苗重又点燃起来

黄埔四期学员,日后成为毛主席爱将的林彪此时就曾写信给他,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困惑:革命大旗还能举多久?毛主席挥毫写下七千字长文,系统的解答了其问题,极大消弭了军中弥漫的悲观情绪,日后这篇回信将被取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永远的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不能磨灭的伟大文章。

与专精于军事学习的科班将军们不同,毛主席扎根于中国风土人情,自学成才,这又使他能够跳脱死板僵化,达到全然不同的境界。

第五次反围剿因王明、博古的左倾错误而失败后,红军被逼入前所未有的绝境。遵义会议上,毛主席重新成为党的核心领导,重掌军权的他这一次将毫无保留地展现自己的指挥才华,创造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四渡赤水

遵义坐落在贵州境内,西边就是赤水河,再往西北是长江天险。乌江由西向南在西南方向环绕遵义。我核心纵队以及仅有的四个军团就守在遵义。

此时中共与国民党双方大致情况如下:北有长江天堑,东为项羽折戟沉沙的乌江以及湘军堡垒线,南方贵阳附近是国民党薛岳大军,西侧是川军和滇军守军。黔军则紧紧部署在遵义四周。我方总兵力三万,而敌人则总计四十万。我军的整体目标是北上前往川陕边界与红四军团会合,而这一战略意图也同样为国民党所分析出。四方的敌军正马不停蹄地逼近遵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被重重包围,红军会如何破局呢?毛主席首先作出决定,陕西的红四方面军派出力量在西南吸引并分散川军兵力,同时我主力的前进方向是向西北突破,占领土城、顺着赤水河沿岸前进,最终跨越长江北上。如果渡长江失败就继续向西转渡金沙江。

一开始我军进展顺利,攻下土城。然而对赤水县城的攻击并不顺利,身后敌军已经包围上来,北上长江的计划已经不现实,毛主席启用备用计划,全军第一次渡过赤水河,准备继续西进前往金沙江。向西占领扎西城后,敌人主力西移,滇军堵住金沙江。我军派出小股部队试图吸引滇军,主力趁虚渡河。

然而,敌人没有上当,毛主席果断决策,挥师东进。九军团在扎西大肆活动假装我军还在扎西,而大部队则向东跃进赤水。敌人万万没有想到“向西逃窜”的红军会掉头向东,赤水河薄弱的守军很快被打通,我军二渡赤水

蒋介石大吃一惊,判断红军是想一路向东前往湖南,于是指挥军队北上,做向心运动企图再次包围我军,堵住东方路线。没想到毛主席假意北上,实则指挥我军南下,突破天险娄山关,跳出了包围,重占遵义。

我军二渡赤水后,蒋介石认为红军“狡猾非常”,采用碉堡战术,层层缓慢推进,意图困死我军于遵义。毛主席再次出其不备,率领部队第三次向西攻打赤水,尽管没有攻克重兵防守的鲁班场,但是争取到宝贵的渡河时间,红军三渡赤水

渡河后,毛主席做了几件事:一,向西行军时大张旗鼓。让敌军侦察机注意到;二,大部队进入赤水河以西的山区隐藏并保持无线电静默,以免被敌军发现;三,派出小股部队,携带总部电台发射信号,以主力的态势向北凶猛攻击。

国民党方面收获这些情报,果然觉得兜兜转转,我军主力还是想要北上长江,蒋介石立刻做出部署,全体向西围堵红军,其本人更是飞到赤水河西南面不远的贵阳,意在一举歼灭我军。

然而,让蒋介石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的国军在赤水河西岸苦苦寻找我军的时候,毛主席率部,几乎与敌人擦肩而过,向东四渡赤水后急转南下奔袭千里,飞渡乌江,兵锋直指蒋介石所在的贵阳!蒋介石大惊失色,国军连忙大军南下前往贵阳救驾。

可毛主席攻贵阳也是虚招,我军实则绕过贵阳,向西南直驱兵力空虚的云南而去。四渡赤水,打响了长征的第一仗,更是天纵奇才毛主席出神入化战术最完美的表现之一。红军将兵力十倍于我的敌军耍得团团转,战略上更有转危为安的重大意义。

1966年,毛主席接见英国名将蒙哥马利时,对方称赞说:“您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放在世界上都是十分出色的指挥案例。”然而,毛主席笑了笑说:“我一生最骄傲的战役应当是四渡赤水。”

五、歌未竟,东方白

1950年,美国率领联合国军仁川登陆,扶持韩国攻击北朝鲜,跃过三八线,一路推进至鸭绿江边。中央领导开会决定是否出兵,大部分表示不赞成,甚至连毛主席爱将,亲手培养出精锐东北野战军的林彪都抱病不愿指挥。

在这样的形势下,毛主席高瞻远瞩,“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坚持出兵,抗美援朝,并且知人善任,让彭德怀担任总司令,最终取得了战争胜利,为中国争取数十年的和平,换来全世界的尊重。

朱德元帅与毛主席在一起革命近半世纪,毛主席曾经开玩笑称“猪身上有毛,恰恰说明朱毛不分家”。曾在苏联军校毕业的他曾经这样评价毛主席:“在很多重大决策上,毛主席的决定总让大家难以理解,甚至引来批评和反对,但事情过后,实践总是证明他对。”

曾担任黄埔军校政委,中共特工科领导的周恩来曾对薄一波说,“之前干革命的时候,我有很多次觉得毛主席的决策错了,表示反对,但过了一段时间事情都会证明他的决策是对的。在那之后我就谨慎得多,不再轻易就表示了。但后来又有一次,我非常确定主席错了,我坚持自己的意见,但实践却恰恰证明错的人是我。因此,当你对毛主席的决定发表你的意见时,你可以反对,但一定要谨慎行之。”

从朱德元帅和周总理的话里我们能看出,正是一次次的实践证明了毛主席的高明所在。论军事理论,我党的这群“科班”将领每个人都可以说得头头是道,写出好几本军事理论专著。论军事指挥能力,他们也是经历过战火检验,打败各路北洋军阀的。

然而,毛主席与他们最大的不同就是中西思想的取精去粕。比起西方军事书,他反而更喜欢读中国古典书籍《二十四史》《孙子兵法》等,但也不排斥接受西方的军事理论,在延安时他就对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推崇不已。他将两种军事理论融会贯通,运用到实际中,最终浓缩为毛泽东军事思想。

1963年,毛主席写下《贺新郎·读史》。正如诗词所言,“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我国最伟大的军事家和战略家,正是从农村里走出的人民的儿子,他的才华正是从阅读中国的实践中得来的

尽管他已经逝世,但他从未真正离开过我们,他的思想仍将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歌未竟,东方白。”毛主席万岁,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人民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