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詹程开 见习记者 潘璐 文/摄

天气渐冷,有什么回忆可以温暖你?

在很多杭州的心中,潘永泰号,就是他们心中温暖的记忆。

这家老底子的棉花店,在杭州河坊街113号。如今,潘永泰号的门面依旧开着,但里面熟悉的弹棉声,好久没有响起。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后台,有用户来问,这家店现在还能做棉花胎吗?

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它已经停工一年多了。

尽管如此,依然有三三两两的顾客找来,在店门口张望了一圈后,失望离去。

10月20日,杭州下雨,阴冷。

小时新闻记者来到潘永泰号的店铺,秋雨已经打湿了掉漆了的木门,而在老街坊们的口中,谈起潘永泰号,依然可以滔滔不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曾经,谁家没有潘永泰的棉被?

夹杂在一众装潢精美、小资时尚的文艺店铺和小吃美食店中,这个位于杭州河坊街的弹棉花作坊并不起眼。

它是杭州人最为熟悉的老字号之一。曾几何时,名声响当当。

有人说,老底子,谁家里没有过一床潘永泰的棉被?

那个年代,一床床自己盖、结婚用的棉花被,从潘永泰号被提走,走进杭城的千家万户。

这床洁白柔软的棉被,填满了几代杭州人绵密的心意。

据老人们回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候,河坊街上曾有好多家规模挺大的棉花店,而杭州城经过“棉花同业工会”登记的更有200多家。这些店铺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逐渐衰落、消失……潘永泰号一度成为最后的坚守者。

老式的棉花机曾经在河坊街不停运转,按照潘家自己的标准来引线、盖纱、折边、剪边、轧线……不管在哪里制作完成,都选用来自新疆的棉花,照祖辈传下来的拍打方式,让棉花更加松软。严格执行各种规范的“操作标准”,是潘永泰号上百年来的坚持。

回想起潘永泰号昔日的繁忙,很多老街坊至今都能滔滔不绝。

“这里弹出的棉花,又松又软,而且网线密集,更重要的是,绝对不会缺斤少两。”蒋阿姨赞不绝口。

“那个时候,每天都有好多顾客。”吴师傅说,特别是一到天气冷下来,到这里来定做传统棉花被的人很多。“店里实在忙不过来了,就会摆出‘加工额满’的告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场地没着落,已经停工一年多了

潘永泰号的门面依旧开着,但“嘣、嘣、嘣”的弹棉声,好久没有响起了。

小时新闻记者看到,十几个平方的屋子里,全然没有了加工的迹象,一些竹耙、磨子、弓等弹棉花的工具也都被收了起来,悬空的货架上,只有几床棉被被装在透明塑料袋子里,依次摆放着。

玻璃台板下压着泛黄的老报纸和老照片,斑驳了的墙面上裱着金灿灿的奖状证明和创始人的画像。两个白炽灯下,“中华老字号”的标识沉甸甸的。

店铺里没有人,原本用来铺棉花的木桌上摆着报纸、饼干、塑料膜等杂物,角落里的棉花机看上去也闲置了很久。

10月20日中午12点多,胡奶奶一手撑伞,一手提着外带的午餐出现在店门口。

看到小时新闻记者,胡奶奶愣了一下:“已经不卖棉花被了,停工一年多了”。

胡奶奶名叫胡兰兰,是潘永泰号的第四代传人,今年已经八十多岁的胡奶奶,在这一朵棉花到一床暖被的过程中,几乎倾注了自己一生的心血。

“没办法,老工厂拆迁了,找新的租金又很高,你看我们这个店面这么小,没法做的啊。”胡奶奶告诉小时新闻记者,潘永泰号已经停工一年多了,“本来儿子在店里帮忙的,现在也回去了,但还在找合适的厂子。”

谈起长时间的停工,胡奶奶的语气有点失落,“现在年轻人缺乏这个技术,没有技术,怎么做呢,会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年纪大的也干不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仍有三三两两的顾客找来,然后无奈离去

潘永泰号店铺门口的楹联上写着:“数世间事惟温暖宽舒怀抱,愿天下人以真情传承文明”。

这也是胡兰兰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信念。

停工以来,胡奶奶一直住在潘永泰号的店铺里,守着这些陪伴了她大半生的老家当,一边等着儿子那里传来好消息。

有人来问胡奶奶,这个黄金地段的铺面能不能高价出租,她就指指店门口用特大字号写的牌子:放弃高额房租,延续弹棉工艺。

“我就想守着我们这个老字号,老底子的手艺。要不是为了这个,我肯定租掉了。”说起坚决不出租铺面的原因,胡奶奶很认真,“本地人都喜欢我们这儿的棉被,能多做下去一点是一点。现在暂时停产了,也都会和老顾客讲清楚原因。”

她一直珍藏着一张顾客写给潘永泰号的字条,并把这张字条贴在了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感谢遇见您,是我在这条街上遇见的最温暖的店铺,茫茫人海间我看见您有了驻足留恋的内心。

一场秋雨一场寒,潘永泰号门口依然有三三两两的顾客找来。

“老顾客了,经常在这里订棉被的。”得知潘永泰号已经停产,一位爷爷有些失望,“他们家被子比较柔软,也暖和,老字号了,值得信赖啊。”

“我们给家里小孩订被子都在这订的。”

“肯定买过的啊,离我们这么近,质量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