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须决起凌云志,高抟九万扶摇风。"这是宋朝诗人对于同是科举的同僚的劝勉,在那个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几乎是唯一的独木桥,所有人都必须在这个战场上厮杀,竞争的对象也大都是中国人。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国际交流的深入,在中国的高考并不是唯一的道路。越来越多家里有一点经济条件的家庭都选择将自己的孩子在高中就送出国留学,出国留学也成为了一种中国教育与竞争下的另外一种选择。

一、悉数录取

在中国有一种特殊的班级,在这里,学生的目标并不是在高考战场上和别人一决高下,这里的学生大多高中还没有毕业所有的学生就已经收到了美国高校的offer,这些学校都不是普通的学校是美国数一数二的名校,班级里的大多数同学并且不是只收到一个offer而是同时被几家学校录取。

像班里的一位男生,他同时收到了美国5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他除了优异的学习成绩之外,还参与社会实验,并自己亲自动手做了一台矿石收音机,可以说是真正的心灵手巧了。

而班里的女生也不比男生差,其中有成绩优异是标准的选项,积极参与各类社团,比如动漫社、科技工程社和动物保护社,还利用自己的知识与团队成员一起创造了"手语语音转换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起在高考中苦苦挣扎的同龄人,这里的学生没有被高考的压力压得透不过气,反而发展大量的兴趣爱好,同时又获得美国各类大学的邀请,他们的优秀仿佛是与生俱来。其实深入探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就是他们特殊的班级结构。

比起那些备战国内高考的学子,这些学生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但他们的优异不仅来自于自身的努力,更得益于优渥的家庭环境,正是殷实的家境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在高考这条赛道上,这些学生们在别人出发前已经高速超车,走向下一个巅峰。

而这种为他们助力的教育体制,在国内被称为——AP班。

二、一年花18万,接受美式教育

AP的英文全称是advanced placement的缩写,是美国大学的额外先修课程。

AP班最为鲜明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是非常契合美国教育思想理念的地方。这个班级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申请美国大学,所以课程的设计完全将美式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全英文授课,让学生提前体验美式教育。

这种班级秉承着美式教育的原则,对于美国大学录取标准和喜欢怎样的学生几乎了如指掌,所以所有的课程与课外实践都是以美国的标准来衡量,过去美国后学生也可以迅速适应,几乎是一条龙的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合这类种种的教育资源,这样的学生被美国名校录取也就不是很奇怪了,他们在另外的一条高速公路上高速的超越在高考这条跑道困死的考生们。

这样为美式教育量身定制的班级,课程收费自然也不便宜。学校的基础学费是每年人民币16.8万,住宿费教材费与学杂费大概是4000-5000每年,所以平均下来一年各类综合的费用大约有18万人民币

昂贵的学费并没有令家长却步,接受教育的孩子大多来自中产家庭。对于中产群体而言,一年18万的学费,并不便宜,但是为了让孩子在未来更具竞争力,父母们依然乐于为此买单。

三、美国教育的梦

随着国内教育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出国留学已经成为另外一种逃避高考竞争的方式。

这也催生出非常多专门针对出国留学的班级,毕竟出国留学往往意味着高昂的费用,这让很多资本找到了有利可图的地方。

在国际留学市场上,中国一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相同的班级也在各个高中里开展,这些班级都是针对美国大学的喜欢有专门的外教来指导面试,而家长也乐于这类型的教育模式。

美国大学对于庞大的留学生需求也是非常欢迎,毕竟每一个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学费与各类花费都要七八万美元,这对于这些学校来说都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综合来看这是一场家长、中国资本、美国学校三方都获利的局面,皆大欢喜之下自然是越来越多的家长都选择把孩子送去美国。

根据数据统计,中国大陆的留美学生是占国际留学生比例最大的,并且呈现连年增长的趋势。而这些留学生在美国产生的花费与学费已经成为了美国GDP很大的一部分。这是一场在中国社会的教育压力下而被编织出来的关于美国教育的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追求美式教育的初衷

其实除了逃避中国的教育竞争压力之外,让孩子参与美国的教育也有着家长自己的思考,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负担的起几十万每年的学费,这些中产父母们也有着自己的考量。

在国内,“985”“211”已经成为了社会检验受教育水平的准则,但有限的竞争名额和庞大的考生群体,让很多人对高考望而却步。每年因1分之差落榜的孩子比比皆是,在这个以受教育水平决定后半生命运的时代里,父母怎甘心自己的孩子就这样落于人后。于是出国“镀金”变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中国各个一线城市的最为知名的高中,几乎每个年级都有着被外国名校录取的学生,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考取就是美国排名前三十位的大学。

身处这样一个出国热潮的环境,必须也要让自己的小孩子追上同龄人脚步已经成为了家长们的共识。

所有的家长都不希望自己家的孩子眼界局限于中国,出国不仅仅能够交到更多有能力的朋友,更是能够开拓眼界与国际视野,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走得更加顺畅。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AP班就成为了为最好的预热准备。

五、 赴美留学背后的问题

美国教育就这样蛮横的吸引每年数十万的中国留学生,吸取着百亿美元的资金。但事实上出国留学或去美国留学也并没有想象中的就一步登天。

在就业问题上,即使是出国留学,回国后依然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很多国内的企业已经开始更为注意国内的第一学历,对于国外的学历都不一定承认。

留学生在国内没有足够的市场去接纳他们,在国外也没有那么受欢迎。留学并不能为留学生带来国外的就业资源,只有优秀毕业生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而大多数依然是大浪淘沙中被淘去的沙,因为国外的很多公司对于雇佣留学生有相应政策限制,能被招收的留学生,人数相当有限。

看起来被美国名校录取风光无限,实际上留学途中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顺利毕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有的美国名校基本上都是宽进严出,学业基本上都是非常繁重的,稍微不努力就可能面对高昂的挂科成本。

然而这还只是最为基本的东西,对于外国环境的重新适应才是最为困难的。留学生首先到异国他乡,面对的就是生活日常的东西。

新的环境、新的朋友、新的菜肴这些固然会让人感到兴奋,但是无法避免的是更多的不熟悉感,因为心智很多都还不成熟,适应能力也存在问题,加上很多的问题都需要由小留学生自己决定——比如住房的安排、与外国宿友关系的协调、交通的问题、还有入学指导的任务与讲座等等,这些都是没有办法避免非常考验自身能力的。

很多留学生可能一下子没有办法处理这么多信息,根本没有调整过来就要面对如此多的事情,很容易情绪上就会出现问题。加上初来乍到,或者根本不擅长社交,很多留学生找不到朋友或者一个人相处很容易就出现抑郁等症状。

每年都会有一定数量的留学生因为无法适应外国的留学生活或者产生抑郁症状没有办法继续学业,更有甚者出现了自残与自杀的现象这些都是留学生必须要面对的。

留学生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生活环境与社交方面的适应,还有来自不同文化的冲击这是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当然提前准备的类似于ap创新班这样的班级能够更好的适应,但是大多数赴美留学的学生都是自费留学,不存在一个班级一起共同过去的概念。

对于美国人来说,个人主义与人身自由是他们最为强调的理念,而对于亚洲的国家来说集体文化往往更为常见。所以对于一些美国人来说表现友好只是一种日常的习惯而已,并不是想要发展一段长期的友谊,而中国的学生往往希望在美国找到一段长期稳定的友谊。

友谊的概念在美国相当随意,比起亚洲文化更流于表面。有时候萍水相逢也会问上一句你好吗?但是这句话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寒暄,并没有希望得到回答,只是一种礼貌性的问候。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虽然提前做好了准备,老师也给学生们灌输了很多相关知识,然而只有真正到了美国,留学生才会发现还有很多细节上的问题需要注意。

真正的美国也不像电影与美剧那样,很多细节上社会上的东西都不能完全被这些影视作品表达,一些封闭的社团也不能代表真正的美国文化。

学校地域的不同,多样性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美国特色,留学生在过渡期也会产生对于美国文化的憧憬破灭的想法,然后逐渐接受适应真实的美国。从身体语言、目光接触、面部表情甚至是交流方式上的适应,消除文化的差异。

除了文化、环境、理念上的差异外,美国课堂也存在着跟中国课堂的不同。中国学生会发现在美国与老师的沟通更加频繁,课堂氛围也更为活跃,但是私下里与老师的沟通一般需要发邮件提前预约,美国文化里注重预约文化而且非工作时间的邮件一般都不会回复。

当然在课堂之上,学生可以直呼老师的名字,学校也不用穿校服,还可以随意吃东西、阅读、睡觉。但是对于抄袭与作弊问题的处理却非常的严格,很多学生一被发现就要删除成绩甚至开除学籍,这都是跟中国文化中以教育为主处理作弊方法很不一样的。

而美国人更习惯于当着学生面称赞或者指出他们的缺点,很多中国留学生都还不习惯于别人能够直接指出他们做错的地方,这些都是交流方式与价值观的不同。

六、赴美留学的融入

其实这些问题落实起来就是亚洲人没有很好的沟通习惯只要积极主动的询问相关细节,一般的美国人都会热心的解答。当然也可以准备一些充满回忆的纪念品,这样可以更容易摆脱思想病的困扰,一个人忙起来就没有时间去悲伤与感伤了。

当然保持耐心与积极开放的心态也非常的重要,要善于展示自己文化与内心的想法。像马云第一次出国去澳洲时,就很积极的展示中国文化,也为他获得了别人的赞美,让他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外国文化。

所以不要害怕与外国人交流,试图开启一段谈话,仅仅是一句简单的问候,就可能收获到一份意想不到的友谊。

当然我们亚洲人有着集体主义的观念,到了国外一般也喜欢跟自己国家的同学相处,但是还是最好不要建立小团体,因为这不利于文化融合。

因为来美国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分数,更是为了体验他们的风土人情,学习另一种文化,这是一种不同视角看世界的方式,很多人都没有这样子的机会,还是要好好去珍惜的,人生苦短,总是要站的更高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