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习以为常的概念,你不一定真的知道什么意思,比如:知识。我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我们每天都在学习个各种各样的知识。你知道什么才算是知识吗?知识又是如何形成的?自然科学告诉我们,有哪些知识,而哲学告诉我们什么是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介绍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约翰·洛克的哲学思想。我们继续分享《人类理解论》这本书,今天我们介绍,人类的知识是如何产生的。

前面我们介绍了观念的两种来源:感觉和反省。洛克说,如果把感觉和反省比喻成管道的话,那么管道里面的水,才是真正在知识,水就是由无数观念构成的,准确地说,对观念的判断或者一个命题才是真正的知识,比如我们有苹果和甜的观念,而苹果是甜的,苹果是有营养的就是知识。观念和知识的区别在于,观念是零散的,而知识有逻辑的或者有体系的观念结构。

那观念构成知识的过程是如何产生的呢?洛克说,由观念产生知识,还需要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能力,洛克称之为:把握力。把握力分为两种:思维和记忆。把握就是把从感觉和反省得来的简单观念加以保留,保留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把心中所得的观念,真实地呈现在眼前,这个过程叫思维;另外一个是记忆,就是把记忆中的观念提取出来的过程。比如我们看到一轮圆月,我们可以从感觉和反省获得很多观念,同时我们也可以回忆出很多观念,比如曾经和家人团聚或者分离的记忆,这些观念和当下的观念混合在一起,呈现在我们的心中或者大脑中,进行思维。

而这里,记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是记忆让我们有了丰富的观念,如果每一个观念都是一闪而过的,那么实际上就没有什么意义,就像鱼一样,只有几秒的记忆。但人类的记忆能力更强大,如果没有记忆的帮助,我们的知识就完全不能超过眼前的对象,也不会呈现这么复杂的思维过程。

不过记忆有两个缺点,一个是记忆也可能消失甚至被扭曲,一个是记忆的存储和提取都比较缓慢。实际上根据现在脑科学的研究,我们的记忆过程和提取记忆的过程,并不像把数据放进硬盘之后,黏贴复制这么简单,记忆的存储和提取过程都会出错,比如记忆提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临时构建的过程,我们会根据现场的情况,对记忆中的观念进行组合和封装,很多心理学实验揭示这一现象。

比如有很多实验表明,我们对过去的记忆是不准确的,之前有调查发现,有很多人能非常生动形象地描述9.11美国世贸大厦被袭击当天的细节,并且声称当时他就在现场,而实际上调查发现,他们当时并不在场,人的记忆会被虚构,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洛克在几百年前,虽然当时对记忆的研究还没有那么深入,但他也意识到,记忆是很容易出现偏差的,而且记忆的进程很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思维和记忆的过程,我们把当下和过去的各种观念汇集到眼前,而接下来还需要另外一种能力,那就是:分辨力。分辨力就是区分各种观念的能力,如果所有的观念都杂乱地混合在一起,那实际上也没办法形成可靠的知识。关于分辨力的来源和依据,洛克并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而是阐述了,分辨力的关键是区别各种观念间的差异,而这种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人比别人更有判断力,能做出更高质量的决策,分辨力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分辨力让我们保持清晰的观念,能精细地区分各种观念之间细小的差异。之前介绍过,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能分辨至少5种不同的蓝色,而一般人只能区分一两种;一个人优秀的心理医生,能精确地区分出至少十几种不同情绪状态,而大部分只能简单区分:开心或者不开心。实际上当我们能准确地分别不同观念之间微小的差异,我们就能更好定位问题,甚至化解情绪。

除了分辨力之外,人还有比较和组合不同观念的能力,组合能力可以把简单的观念组织成为一个复杂观念,比如把颜色、大小、形状等等感觉观念,以及思乡、忧愁、家庭、团聚等等反省观念,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月亮”的复杂观念。在心中或者大脑里面有了不同类型的观念之后,我们会对各种观念进行命名。当我们需要把大脑中的各种观念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语言,这里说的语言包括文字和声音。

语言是观念在外在标记,或者是语言是思想的表象。通过语言,我们可以把大脑中的各种观念,表达出来,让其他人能够听到或者看到。语言是观念和知识的表象,就像我们的面部表情,是我们内在情绪的表象一样,我们通过语言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就像我们通过一个人表情了解他内心的情绪状态一样。知识和语言的关系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在后来的分析哲学里面,语言是连接理性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纽带。

在每个人大脑里面有各式各样的知识和观念,但是这些知识是别人无法知晓的,唯有通过语言,观念或者知识才能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知识和语言之间并非一种自然的连接关系,这种关系是人赋予的,而不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我们用“人类”来标记我们自己,也为了和其他动物区分开来,语言的功能在于能明显标记出各种观念,而且赋予它们固定的、直接的意义。

但这其实也是语言的缺陷之一,因为我们日常的语言中,文字和声音常常标识的意义是不明确和含糊的。在中文里面,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语音和语调表达出来,往往有截然不同的意思,同时文字其实也是一样的,文字的目的是记录思想,并且传达思想,但是文字本身的意义也往往是含混的。文字的意义是需要有一个参照物,或者需要一定的语境,比如今天我们说的“苹果”和古人的说的“苹果”,今天我们说的“网”和古人说的“网”就不一样,文字的意义和事物的本质,常常并不能精确匹配,关于语言分析哲学,之前介绍的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系列,有更详细的介绍,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翻看之前的视频和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洛克认为,语言的这种缺陷关键在于,语言中的大量观念都是复杂的抽象观念,而不是直观的简单观念,而所有的抽象观念,都是对现实事物的抽象,都具有模糊性,就像“苹果”这个观念,并不表示任何具体的“苹果”;“人”这个观念,也并不表示任何一个具体的“人”;“ 人生”的观念也并不表示任何一个人的“人生”,我们日常中用到的观念,尤其是观念中的概念,常常都是抽象的概念,抽象的本质是对“事物表象”的抽离。因此,越是抽象的观念,越是模糊的。就像本质、道德、信仰、人生、命运、意识这些哲学观念都是高度抽象的,而由抽象观念构成的知识,也具有模糊性,所以哲学思想,或者知识往往很难准确把握。而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各种观念进行澄清和明确。

好了,今天我们分享了由观念产生知识的两个关键能力:把握力和分辨力,也分享了知识在传递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语言,语言是观念和知识标记,语言也是人类知识得以传承的重要工具。但是语言有一个关键的缺陷是模糊性,语言是观念的标记,但语言常常无法精确地表达一个观念,越是抽象的观念,越是难以用语言表达,就像老子在《道德经》一开篇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样。能用语言表述的道,就已经不是真正永恒的道了,这就是语言的局限性。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也说:对于无法言说之事,我们应该保持沉默。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收藏或者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