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看到部门新人在为选题苦恼时,我作为一个过来人已经过来了。其实选题的过程呢,它就是一个过程,它的难度很有难度。一个好的选题要让人发现它不坏,让人看完了你的选题之后就看完了你的选题。一个新颖的选题应该是新颖的,它的深度是那么有深度,它的热度是那么有热度。它不能跟我说的话似的,说了又好像没说。

“有一些话听上去是废话,实际上它就是废话。这句废话,还真是一句废话。”当你看到这里,想必已经知道这篇文章的主题——“废话文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废话文学”以其语义反复的独特幽默迅速席卷了最近的网络空间。明明什么都没说,网友们却依然乐此不疲。“废话”的奥秘究竟为何?我们又是怎么在“废话”的一来一回中形成默契,愉快交流的呢?

"废话文学"出没场景盘点

场景一:被“废话文学”统治的评论区

突然之间,不论你点开微博、豆瓣的哪类帖子,总会有这样的高赞热门回答猝不及防地出现在你眼前: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上次看到这么这么的发言还是上次。”

“你搁这搁这呢?”

“不能说毫无关系,只能说完全无关。”

“俗话说的好:俗话说的好。”

“你瘦下来一定很瘦吧。”

堪称“废话文学”大型鉴赏现场。

场景二:神奇厕所在哪里?

当你走入平时匆匆经过不会逗留的地铁站时,恰巧着急上厕所,你灵机一动,怀着激动的心、举着颤抖的手打开手机百度——果然有热心的网友向你伸出援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场景三: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剧

当假期来临,空闲时难免想起那些或许尘封已久但曾陪伴了你整个童年的经典剧集。随着具有年代感的色调和妆造一起“文艺复兴”的,还有经典的“废话文学”:

(图片来源:电视剧《武林外传》)

(图片来源:电视剧《西游记续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预产期》)

(图片来源:电视剧《十宗罪》)

场景四:一些非常具体的价值估计

当你一时兴起打开塞得满满当当的衣柜,想要收拾一下乱哄哄的衣服,却突然从一件衣服的内夹层口袋里发现珍藏许久的百元大钞时,你惊奇发现,竟然有两张!还是连号的!怀着激动的心请,你登录某红书求助万能鉴宝网友:

场景五:昔日“废话文学”受害者

竟反成施害人!

网络冲浪屡受“废话文学”折磨的你决定潜入废话小组,修炼废话武功并“迫害”其他人:

“废话文学”用户内心os

@小天:“废话”有时会成为一种负担

我在生活中更多是一个“废话文学”的倾听者,听到“废话文学”的时候我一般有两种心理:没有正经事的时候觉得有趣,但是忙碌的时候会觉得这些话浪费时间。现在真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接收到太多的信息,所以在某些时候“废话”就会成为一种负担。

@小睿 :“废话文学”是一种交流策略

说废话的过程中可以收获乐趣,使聊天气氛变得活跃。我听说过的第一句“废话”是有一次开导我同学的时候,开导完之后结果她说了一句“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把我搞懵了。宿舍爆发了哄笑声,就这样子我被拉入了“废话文学”的队伍中。

我们宿舍在一起经常使用“废话文学”,什么“据我所知,我一无所知”“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出意外了”等等,有时候我们还会在知乎、bilibili等平台上去学习新的“废话”。

@小饼干 :“废话文学”实用意义不大

我其实很少使用“废话文学”,但我很喜欢当段子看。我们几个好朋友的小群里经常用“废话文学生成器”生成一些废话然后分享,主要是觉得大家说废话的方式很有创意。但它实用意义其实不大。就算不是工作、学习的正事,平时聊天如果对方一直和我说“废话文学”我可能会觉得他在糊弄我吧。

“废话”有风险,使用需谨慎。对话开始时被挑起的阅读期待与“爆冷”的废话回答之间的反差,形成一种奇特的幽默感。然而,尽管“废话文学”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作活跃气氛的工具,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过多的废话也会令人厌烦,一直玩梗甚至会让对方觉得在被敷衍。

“废话文学”——是文学还是废话?

其实,“废话文学”走红自B站up主“那就叫王师傅吧”和“旅途船长”的视频评论区——“看起来说了一堆话却好像什么意思也没有表达”这条迅速被顶起来的评论宛如一块投入湖中的石头,在互联网公共空间中荡起波澜,无厘头的“废话体”也因此而迅速走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迅速想到了鲁迅的经典语录——“墙外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有人联想到那些经典的歌词,如张藜笔下的“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碾子是碾子缸是缸,爹是爹来娘是娘”;还有人甚至指出,莎士比亚的名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也似乎有些“废话”的意味。看来,文艺作品、歌词台词中,也不乏“废话文学”的经典之作。作为一种修辞,“反复”总是具有一种独特的余韵,令人遐想。

而互联网空间的“废话”,倒不一定具有文学的旨趣,更像是陌生人见面寒暄时的“今天天气不错”“吃了没”等社交用语,尽管并无实际意义,却能一定程度地活跃氛围,促进交流。

而网友们不断模仿应用“废话体”,既出于它本身的娱乐性,也因其提供了一套“社交应对新宝典”,恰如此前的“糊弄文学”。作为一套在人际交往中面对别人追问的敷衍话术,它的宗旨是“能糊弄就糊弄,能将就就将就,狠起来连自己都可以糊弄”。“糊弄大师”们在面对令人厌烦的追问时,绝不愿花时间认真回复,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而“废话文学”显然更为激进,不仅不提供增量信息,还要制造重复语句来对抗信息。一句“因为我没结婚,所以我没结婚”,足让催婚的长辈哑口无言。

当然,也有人反思,除了一时的有趣之外,“废话文学”并没有留下什么,反而显示了当今时代人们多么无聊。其火爆背后,是语言的娱乐与“造梗”作用愈发被重视,而原本传递信息与意义的功能却被忽视。然而在网络空间,有时交流不一定需要意义,“废话体”的答语,至少是带着几分幽默的无聊。也许若干年后,“早期互联网流行语之废话体”也将写进历史书内,成为反映21世纪人类娱乐活动的有趣细节。

幽默的本质是戏剧化地颠覆一种常态。“废话文学”的一时爆红并不是没有道理,当语义重复成为捷径的时候,故意使用它反而会带来幽默效果。不可否认,“废话文学”的使用的确给我们的聊天和社交带来了趣味,许多无法准确表达的情绪通过“废话”输出,很容易能让双方“get”到表达的要点。

而从更高层面来看,“废话文学”也是折射当前网络环境的一面镜子。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曾言:“与其相信给予的表达,还不如信赖流露的意义。”在玩梗的狂欢之外,我们也需要警惕种种语言游戏中流露出的对常态的反叛与对现实的不满。

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用各种方式接受、传播并生产着大量信息。随着传播门槛的降低,有价值的信息含量被一再稀释。在这样的网络空间里,人人都能进行观点输出,让人不知所云的媒介信息和语言垃圾便有了得以生存的缝隙。互联网黑话、营销式鸡汤、影视剧的反智台词……可以说,这既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废话爆炸的时代。

此时,传播速度快、娱乐性强、破坏程度高的废话,便可充当语言的武器。比如当人们看完一篇新闻报道却发现没有任何实际的有用信息时,便可发动“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的“废话文学”嘲讽,作为“以毒攻毒”的良方,用魔法打败魔法,用无聊对抗无聊。

话已至此,我们要说的就是这些了,当你退出这篇文章的界面时,你就已经阅读了一篇文章。你是个明白人,你明白我们的意思。我们也是明白人,我们明白你明白的意思。明白人就应该明白我们明白你明白的意思。只要大家都明白明白人应该明白我们明白你明白的意思,网络环境就是一个充满明白人所明白的意思的环境了。

(文中受访者小天、小睿、小饼干均为化名)

文字:储琦 宋泽颖 杨婷惠 张冰姿

古桑拉珍 叶宝璐 刘于嘉 陈佳瑜 董静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赵之侨 储琦

《新闻周报》微信公众号现已改名“RUC新周”

关注我们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