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开幕以来,不仅成为全国优秀剧目的展演舞台,也成为戏剧理论研讨的交流平台。在成功举办“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导演艺术高峰论坛”之后,10月19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国戏剧》编辑部承办的“守正·创新——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表演艺术高峰论坛”在武汉举行。这也是继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戏剧剧本创作高峰论坛”和“戏曲音乐创作高峰论坛”之后的系列推进。

出席本次论坛的领导有中国作协名誉主席、中国剧协顾问廖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主席、话剧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彦,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中国剧协副主席、评剧表演艺术家冯玉萍,中国剧协副主席、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中国剧协副主席、昆曲表演艺术家杨凤一,中国剧协副主席、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中国剧协副主席、秦腔表演艺术家柳萍,中国剧协副主席、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中国剧协副主席、晋剧表演艺术家谢涛,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薛长绪,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杨菁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作协名誉主席、中国剧协顾问 廖奔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主席、话剧表演艺术家 濮存昕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陈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剧协副主席、评剧表演艺术家 冯玉萍

中国剧协副主席、豫剧表演艺术家 李树建

中国剧协副主席、昆曲表演艺术家 杨凤一

中国剧协副主席、越剧表演艺术家 茅威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剧协副主席、秦腔表演艺术家 柳萍

中国剧协副主席、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韩再芬

中国剧协副主席、晋剧表演艺术家 谢涛

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 崔伟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 杨菁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按姓氏笔画排序)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教授王绍军,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晓平,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馗,山西传媒学院白燕升戏曲研究传播中心主任、教授白燕升,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惠柱,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团独唱演员、一级演员陈小朵,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宋宝珍,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一级演员单雯,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侯岩松,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主任、教授舒桐,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等。

此外,本届戏剧节的评论会专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中青年一线戏剧骨干研习班(武汉)的学员以及武汉市有关方面的领导列席本次论坛。论坛开幕式由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主持。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教授 王绍军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院长 王晓平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王馗

山西传媒学院白燕升戏曲研究传播中心主任、教授 白燕升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孙惠柱

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团独唱演员、一级演员 陈小朵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宋宝珍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 金曼

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一级演员 单雯

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 侯岩松

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主任、教授 舒桐

昆曲表演艺术家 蔡正仁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主席、话剧表演艺术家濮存昕首先致辞,他说:“在建党百年之际,举办中国戏剧表演艺术高峰论坛,正当其时。本次论坛荟聚了多个领域的艺术家、专家、学者,有来自话剧、歌剧以及地方剧种的文艺工作者。我认为,表演艺术的理论建设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议题。演员是舞台艺术的核心,演员业务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提升表演品质,不辜负党和人民以及时代对于表演艺术的期待。我们要在表演的基本功方面下工夫,在创作精神方面下工夫,坚定文化自信,保持表演行当的尊严。”

论坛持续了一天,与会专家分别围绕“构建中国戏剧表演体系”“人才培养与市场走向”“中国戏剧表演的守正与创新”等议题展开探讨交流。在下午分组交流对谈的环节中,与会专家就各自感兴趣的分议题畅所欲言、诚恳交流。论坛分别由濮存昕、杨凤一、茅威涛主持。

树立自觉意识 加强理论建设

茅威涛认为,表演理论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求真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优秀文本、二度创作以及“有效表演”的基础之上。不管是理论建设还是艺术创作,都必须关注时代。

廖奔就中国戏剧表演体系的概念阐述了他的思考,认为中国戏剧体系应包括中国戏剧舞台上一切的戏剧样式。他呼吁,理论界应该沉下心来,认真总结戏剧表演规律,探讨未来发展方向。

蔡正仁强调,戏曲的表演程式由“唱念做打”构成,“唱和念”是核心要素,是演员最根本的功力。他认为创新戏曲发展,必须研究观众的审美倾向,切忌闭门造车。

谢涛结合自己近年来的创作实践,分享了关于戏曲表演艺术的三点领悟:一要坚持创新与传统的统一,二要追求行当技巧与角色的统一,三要注重作品思想与现实的统一。

孙惠柱围绕话剧与戏曲之间的表演问题,列举了二者互学互鉴的五类例证,指出戏剧表演可以突破惯性思维,探索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侯岩松总结出戏剧表演的三个关键词:“化”,话剧要汲取戏曲养分,化为己用;“觉”,演员要勤于练功,提升艺术觉悟;“教”,教师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成材。

王馗认为,戏曲表演艺术有三个特征:一是口头性,注重口传心授;二是技术性,讲究功法技艺;三是创造性,在谨守规范的基础上再创造。三者从口到心,结构完备,形成了戏曲的表演体系。

金曼认为,歌剧是以唱为主的音乐戏剧,因此歌剧演员要具备相当的歌唱功力,让观众能从演员的声音里看到画面,这是一种需要靠努力才能达到的艺术境界。

宋宝珍指出,学习借鉴斯氏体系提升了中国话剧表演艺术水平,但只强调内心体验而忽视外部动作的表演是不够的。演员要提高修养与品行,团队要尊重互信。

陈小朵指出,歌剧这一综合性极高的艺术形式要求演员的表演在输出、视角、视野方面做到多维,在手段、风格、素养方面做到多样,从而创造出符合生活与艺术规律的优秀作品。

白燕升提出,表演的传承传播与以下七个方面不能割裂:一是观众、市场;二是搭档;三是剧团;四是传承者;五是戏曲等创作团队;六是理论思考;七是生活。

抓好人才培养 锤炼过硬本领

针对当前文艺界存在的一些乱象,杨凤一强调道德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她呼吁青年戏曲演员用明德立足事业,成就艺术人生,引领社会风尚,做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

舒桐认为,戏曲传承最重要的是活体传承,要重视前辈留下的宝贵遗产。同时,他对青年演员提出了要求:秉持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理念,紧握文艺工作准绳,重视基本功训练。

单雯关注戏曲表演现代戏中的程式传承与创新问题。她认为,戏曲演员在以前辈艺术家为师的同时,还要以生活和时代为师,创作出更多有活力的现代戏曲作品。

韩再芬表示,戏剧要想守正创新,关键在于培养人才。她分享了再芬剧院在培养年轻演员方面的成功经验,并认为,重视观众感受、接受市场检验对于戏曲的发展也十分重要。

李树建总结了当前戏曲市场存在老年观众多,年轻观众少;农村演出多,城市演出少;包场买票少,送票多的问题。他提出,戏曲发展需要留住农村观众,开拓城市市场,拥抱互联网。

坚守戏剧本体 创新戏剧发展

柳萍以秦腔《花儿声声》《狗儿爷涅槃》《王贵与李香香》为例,分享了她在表演实践中的守正与创新。在充分发挥传统戏曲假定性的前提下,体现表演个性,紧跟时代脚步。

王绍军从戏曲的行当、程式、流派、四功五法、基毯把身、武戏表演、现代戏表演、音乐声腔、打击乐、穿戴规制、舞美砌末等十个方面勾勒了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理论研究框架。

冯玉萍认为,在艺术实践中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甘于坚守,安贫乐道;二是自觉传承,与朋辈互学互鉴;三是勇于探索,在题材选择和表演形式上有所创新。

王晓平就新形势下婺剧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问题进行了交流。他认为,剧院管理需要培养人才,提携新秀,建立高水准的演员队伍,发扬剧种优势,狠抓团风建设。

中国剧协副主席、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代表大会进行总结发言,表达了三点感受。首先,本次论坛邀请了当今戏剧界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代表性强,规格高;其次,大会研讨是一次相对全面的理论梳理与经验分享,涉及的话题极具价值;最后,她希望未来能形成长效机制,定期举办中国戏剧表演艺术高峰论坛。

本次论坛探讨了新时代戏剧表演艺术如何守正创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国剧协亦将持续关注戏剧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滋养,以立足时代、扎根人民的戏剧作品回应现实关切。

来源:中国戏剧家协会

穿梭戏剧艺术的历史空间

徜徉逍遥自得的审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评戏

微信ID:lianzhongpingxi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