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电视剧《功勋》才知道,原来袁隆平爷爷最初并不是研究水稻的,甚至跟水稻都不沾边。好几次有接触水稻的机会都被他拒绝了,他没有信心。可一个叫“正人君子”的神秘人一张大字报却猛然把他推向了研究水稻之路。而在之后,这个神秘的“正人君子”像影子一样,纠缠着袁隆平,并一次次给他的杂交水稻之路带来阻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拒绝虚名,招来“正人君子”

袁隆平最初的研究领域是红薯,他用嫁接的方式种出了超级番茄和超级红薯。那超级红薯有一只小猪那么大,非常震撼。袁隆平所在的小组组长王贵王主任想把他包装成超级红薯的专家。要是成功了,袁隆平的荣誉和在农学界的地位都有了。可袁隆平却“掉链子”了,他写了一份论文报告《获得性遗传的实践与谬误》表明了用嫁接方式种出来的西红柿和超级红薯并不能遗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结出来的种子以后种出来该长红薯还是长红薯,该长西红柿还是西红柿,而且,都是普通的,并无优越性。这份论文最终被王主任毁了。

因为王主任不乐意了,超级红薯可是他向上面表功的砝码。他毁了论文,可袁隆平有备份。袁隆平想了又想,最终把论文贴在了院里出板报的黑板上。很多人看了之后,纷纷指责袁隆平,最后是王主任出面说这是他授意的才了事。然而,贴论文的事虽然了了,麻烦却多了。因为“正人君子”出现了。

这位“正人君子”名为“正人”、“君子”,干的事情却一点都不正气,一点也不君子,还藏头露尾的。他在黑板上贴大字报,指责袁隆平,并且发出声明,要罢除袁隆平现任农科院二班班主任的职务。大字报出来以后,王主任果然撤了袁隆平的职,让他去贫穷的凤凰坡劳动改造。也是在凤凰坡这个没有大米,货币失效的地方,袁隆平坚定了自己研究大米的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凤凰坡吃不上大米饿死的老人对袁隆平的影响巨大

凤凰坡的生产队长水生家有两袋大米,可他的爸爸却因为吃不饱得了水肿病,后来又因为吃不上一碗大米熬的粥带着遗憾死了。

而老人生前曾反复求自己的儿子给他一碗白米饭吃。可屋里的大米是生产队的救命粮,用来换第二年的良种大米种子的。袁隆平想完成老人吃大米的心愿,带着老人的孙子大毛到凤凰坡的每家每户去敲门,想要买米。可没有一家有米卖。那时候,袁隆平突然就有了一种感慨,凤凰坡已经缺粮到货币失效的地步。

那时候他就有了一种使命感,明年一定要让群众吃饱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虽然水生准备用粮食换良种,换种子现场也出现了问题,因为有一个自称农学家的也想要这个最优秀的种子。于是袁隆平只能和这人竞标。最后,花了袁隆平和水生加起来的所有四十块钱还有一个手电筒才获得了那一葫芦名为“稻魂”的种子。

然而,种子换回去了,老人却已经饿死了。袁隆平深感愧疚,那时他觉得他欠的不只是老人的一碗饭,是全天下人的一碗饭。他的禾下乘凉梦就是在老人的坟前发生的。

育种的时候,袁隆平为了好好研究秧苗,住到了稻田边,每天守着那片稻田。直到他算了一个插秧的日子,准备插秧。虽遭到阻碍,他却坚持让群众在那一天把秧苗插了。他也因此重回农科院研究稻谷。也是因此,那位“正人君子”又出来蹦哒了。

百姓吃不上饭,其实不干哪一个人的事。但偏有那种人将其扛到自己的肩上,努力背起几十亿人的饭碗。袁隆平老爷爷这一番担责,却也真的救了几十亿人,实在是了不起。不过,能不能研究出超产的稻谷却并不是袁隆平想做就能做的,因为有人使绊子不想让他继续研究遗传育种科学。

  • 预言亩产千斤,遭“正人君子”讨伐,被迫立军令状

袁隆平把他在凤凰坡培育的一些秧苗带到了农科院的实验田里种植。如同从前在凤凰沟,他也是守在实验田边。有一天,他发现了一株别样的稻谷。比其它的都要高,结的穗更多更壮。他开心极了,给它命名为“鹤立鸡群”,他算出来这株稻子做种子,种下去能够亩产千斤。他把这个结论跟同学们说了,却也因此把隐藏的“正人君子”挖了出来。

这位“正人君子”又贴大字报讨伐袁隆平,亩产千金是故意夸大,造成不良风气。这时候王主任也在现场,他逼着袁隆平立了军令状——如果袁隆平的“千斤稻”亩产达不到千斤,那他就不能待在农科院,还必须去劳动,不能搞育种试验。这个军令状可以说是特别毒辣了,他就是不想让袁隆平研究出结果。这种小人太难对付了,因为,他有权力,他没有大局观,他自私,他狭隘。明明育出优良稻种是能让千万人吃饱饭的事儿,他却重重设防。可饶是如此,袁隆平还是接下了军令状。

然而,这世上的事,不是你立了军令状就能搞出来的。天机并不会偏向好人的一方,要不然也不会那么多人挨饿了。这一次,袁隆平的亩产千斤计划“失败”了。因为,他那一株“鹤立鸡群”稻1024颗种子种下去,长了1024株苗,却高低不齐。

这时候那个“正人君子”又出来贴大字报,把袁隆平讽刺了一番。

  • 发现杂交水稻

不过,这人的落井下石并没有对袁隆平造成实质性的打击。袁隆平总结经验并把1024株稻谷的高矮统计了一下发现了规律。原来稻苗的高矮比是3:1。也就是说,那株“鹤立鸡群”稻其实是一株杂交稻。

他的千斤稻计划并非失败了,而是有了更新更好的发现。这一发现令袁隆平十分兴奋。他到处去拜访育种专家,关于杂交水稻的事儿。

事实证明,天道还是会向着真正有毅力为天下谋福利的一方。袁隆平老爷爷一生经历重重阻碍却从来没有放弃实现每个人都能吃饱饭的梦想。杂交水稻就那么走到了他面前。

而正是袁爷爷的锲而不舍,如今我们才能毫不费力地吃上一碗又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感谢《功勋》演员黄志忠将袁爷爷的不容易清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样,当我们吃着碗中饭时,想到它的来之不易,会更加珍惜,会吃得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