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实,路径清晰,振奋人心!这份规划纲要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国家层面给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锚定了目标要求与战略定位。”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10月20日,规划纲要主要内容公布。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高级经济师刘军伟第一时间对规划纲要进行了研究。他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纲要为成都城市能级提升、产业体系优化、开放型经济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等工作指明了方向,划定了重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高级经济师刘军伟

纲要“关键词”解读:

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

规划纲要内容公布之后,刘军伟进行了认真研读,“纵观纲要文本,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去理解中央对成渝地区‘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的定位,如果说政策文件中包含了哪些‘关键词’,我觉得‘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本身就是最鲜明的关键词。”

在中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定位中,“一极一源”要求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这实际上就是将双城经济圈提升到了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同等地位的国家‘第四极’,对双城经济圈未来发展提出了带动全国发展的更高要求,对双城经济圈来说,需要更多地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助力国家东中西三大区域板块协调平衡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刘军伟说。

规划纲要指出,“两中心两地”是将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刘军伟认为,这四大定位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

刘军伟谈到了他对“两中心两地”的理解——经济中心建设着重在做大总量的基础上提升质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则凸显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引领地位,这也是双城经济圈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突出利用川渝两地自贸区制度集成创新优势、开放枢纽通道优势提升区域链接全球、辐射全国的能力;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既是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责任担当,又是发挥巴蜀文化优势提升该区域宜居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

双城经济圈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既明,而跳出成渝来看,可谓“前有标兵”。去年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和产业观察人士均表示,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验举措对成都来说,非常重要。

“成都应加快做强促进经济圈内外资源要素流动的极核门户枢纽作用,持续放大陆港空港枢纽优势,深化与重庆枢纽平台共建和对外开放联动,共同提升经济圈极核城市资源要素配置力,不断提升极核经济组织运筹中心功能作用,培育若干以成都为中心的跨区域现代产业集群、总部型平台型企业,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增强组织运筹功能,引领提升经济圈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辐射力影响力,还应持续增强极核创新策源功能作用,提升创新策源、创新转化能力。” 刘军伟说。

成都迎来三大机遇

须构建协调发展格局

“规划纲要明确了成都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方向,也为成都主动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明确了重点,给成都未来发展带来的机遇是全新的、全方位的。”刘军伟认为,成都接下来面临三大发展机遇。

“一是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协同共建中提升产业组织运筹能力的机遇。他说,规划纲要为成都在更大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推动生产力优化布局提供了契机,有利于成都在产业协同发展中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与周边区域形成更加紧密的“中心+配套”关系。

同时,成都在区域协同创新中将迎来提升创新策源能力的机遇。规划纲要就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优化创新空间布局作出了安排部署,有利于成都提升自身创新策源能力,与周边区域形成更加密切的“创新研发+转化应用”关系。

“成都还迎来了在协同改革开放中提升资源要素配置能力的机遇。”刘军伟表示,纲要就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推进开放平台建设明确了方向,有利于成都发挥空港陆港枢纽及高能级开放平台优势,辐射国内、链接国际,融入国内国际大循环,在改革开放发展中提升能级位势、强化国内国际资源要素配置能力。

规划纲要尤其突出成都、重庆两个超大城市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引领带动作用,两大城市在做大做强自身的同时,如何与双城经济圈内其他区(县)进行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这个问题一直是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讨论焦点。

“以成都为例,在发挥‘极核’城市功能中,应聚焦增强对全省其他区域的引领辐射带动能力,协同推进全川相对平衡发展,主动与兄弟市(州)合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作,引导非核心功能及产业向周边区域疏解,形成紧密的功能分工和产业配套协作关系,提升产业在省内的‘根植性’和辐射带动力,协同推进全川经济相对均衡发展,努力在协同发展、共同富裕中实现‘水涨船高’。”刘军伟说,“极核”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应该是全方位的,除经济引领辐射带动外,还应该在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文化、生态治理等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对省内相关市州而言,主动承接成都的“溢出效应”可成为壮大发展的一个策略。对此,刘军伟提出了几点对策,“可主动与成都建立跨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协调机制,完善信息对接、权益分享、税收分成等政策体系,加快布局产业转移集中承接地,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承接产业能力,研究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引导产业项目尽快投资落地。”

争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成都不靠海、不沿边,规划纲要对成都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带来了政策利好。规划纲要提出,成渝地区要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在西部改革开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刘军伟认为,对成都而言,有四个方面的利好因素应重点关注,一是可以聚焦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提升先进要素集成能力,强化空港陆港水港功能联动,协同搭建运营组织平台,强化与通道沿线城市协作,提升南向开放水平;二是可以围绕共创中欧班列(成渝)优质品牌,推动集结点、代理、运输、仓储、信息等共享共用,强化多式联运衔接;三是可以围绕共同提升制度集成创新力,与重庆共同争取国家支持创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共建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四是可以协同重庆争取扩大包括第五航权在内的国际航权开放,扩大铁路、港口、机场口岸对外开放。

前不久,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五个城市入选全国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名单。刚刚公布的规划纲要就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从消费空间、消费业态、消费环境三个方面作出安排,这也为成都下一步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指明了方向。

在刘军伟看来,成都应从实际出发,要注重人口规模结构变化引起的消费行为新变化,按照推动流量经济向平台经济转变的思路,聚焦引领国内消费、吸引国际消费。

对成都而言,应从哪些层面着手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刘军伟的建议是,要持续做强商圈商业、优化社区商业,构建多点多极支撑的商业网络体系;坚持建平台、促消费,加快搭建消费结算、消费交易、消费服务三类平台,便捷消费流程、优化消费环境、做强消费支撑;坚持营场景、优供给、促销费,围绕现代生活、休闲体验、线上智慧主题,打造消费新场景、营造消费新热点。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实习记者 宋嘉问

编辑 谭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