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仿杨大章宋院本金陵图卷(局部) 清 冯宁

帮主斯唔嗯·超 :“提按是一个最容易误会的词的,唐以前和唐以后所指的动作十两码事。”

点击听 富贵·李 朗读此文

与运腕、中锋等概念一样,提按在文献中的频繁出现 要晚至宋代以后。 提案法得到提倡,很可能与伏案书写的姿 势有关。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执简(纸)书写的姿势经历了 漫长的历史时期,汉代以来的图像中对此屡有呈现,即使在 八世纪的图像中,我们仍能见到经生握卷写经的情景,尽管 图像显示,他已有类似桌子的家具作为依凭。

但 中晚唐桌椅普遍使用之后,执纸书逐渐为伏案书所替代。 清人绘制”拨镫法”一图,垂直执笔;而由空海传入日本的 唐人”执笔图”则为斜执笔形象。 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执简(纸)书的时代,左右旋转是最省力的用笔方法,而在伏案书的时代,提按无疑是最省力的。

执笔时毛笔与桌面垂直,使得上下提按渐渐成为表现粗 细、顿挫的方便法门,而提按又逐渐与中锋、运腕等合流,以表现书写的力度,如元人胡抵适《答子昭赠笔》有云:” 纤圆见伦理,遒劲傲盘折。起伏应提案,顿挫愈健捷。 ”

对力度的要求,又与单字的展大并辔而行,晚明的王铎、倪元璐等人对于提按法都运用得极为娴熟。正如郑构所观察的那样,” 夫小字及寸,必须实按其腕,而用在掌指。自寸以往,则势局矣。遂有覆腕、悬腕、运肘、运臂之作。 ”写寸以上的大字,若用发力、转指之法,必有很大的局限,于是掌指之法逐渐演变为肘腕之法,肘腕之法必难以完全仰仗巧力,这就使得提按有了用武之地。

在清代,羊毫广泛为书家所习用。羊毫的优点是蓄墨 量足,适合书写大字,缺点在于柔软而腰力不足,若用发 力一捻管之法,必然一既不振,故提按成为恰当的替代方法:通过相对静态的锋势调整,来理顺锋毫,展现点画的粗 细,处理点画的转换。

康雍之际的何悼《唐人双钩右军帖本跋》云: ”(王羲之书)虽零落仅存,而风规斯在。如'甚'字下一笔左角重按,横画轻提,右角复按,转处微缺,而后斜耀。褚登善楷法,皆出于此。 ”

他以”重 按轻提”对王羲之《丧乱帖》中的”甚”字作出了符合当下 要求的新的诊释。 而褚遂良楷书(如《雁塔圣教序》)因为 粗细变化较大,被何悼目为王羲之笔法的继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如蒋衡认为:”至运笔则凡转肩钩勒,须提起顿下, 然提顿二字相连捷于影响,少迟则犯落肩脱节之病。”尽管他提倡提按法,但也要求提按的瞬间须有速度,否则便会 “落肩脱节”,可见,他也注意到体现点画衔接的”节点”的重要性。徐用锡《字学箭记》则说:” (公众号:书法临帖帮) 书法运用,提起按下,轻重之间,呼吸顿挫之由不可少离。要换笔,又要笔笔起,方是一笔一笔。写行草俱须绕上迎面,下笔方能圆劲得势,若顺笔溜滑,多成垂头塌翼之状,全无精彩力量,不复具体局矣。 ”

这种一笔一笔写行草的提按方法,与王字的 “一榻直下”完全是相左的,他之所以担心”顺笔溜滑”, 实与使用羊毫有关。

晚清刘熙载还从一个辨证的角度来讨论提按,认为提 处当按,按处当提,《艺概》卷五云:” 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

他认识到提按可能带来”飘” “堕”之弊,亦即点画的粗细缺乏过渡,故重按的粗处木 强、牵丝细处轻佻,不过他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难有可 操作性。

自碑派振兴,体现力度的”涩”——行笔过程中的阻 力——成为书法最重要的追求之一,除了中锋、藏锋的要求,提按也是重要的用笔手段。 包世臣虽然没有专门讨论, 但他所欣赏的姚配中对此有详细的论述。

《艺舟双楫》附录了姚氏《和东坡韵论书》:” 请言使转方,按提平且颇。注墨枯还荣,展豪纠异裹。”注云:”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精神乃出。不按则血不融,不提则筋不劲,不平则肉不匀,不剖则骨不骏。圆则按提,出以平颇,是为绞转;方则平颇,出以按提,是为翻转。知绞、翻则墨自不枯而毫自不裹矣。” 姚氏自称他的解释是使转之真诊,古人之秘密。

在这里,提、按、侧、平,与字的筋、血、骨、肉形成了对 应关系,且提按必须与正侧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书法中的 “转”。 虽说这些解释都针对大字而言,与晋唐寸以内字的 技法并无瓜葛,但清人企图在他们的论述与书法的传统之间 能够建立关联,从而具有合法性。

作为晚清碑学最重要的推手,康有为也主张书法之妙, 全在运笔。他所说的运笔,就是提按:” 方用顿笔,圆用提笔。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隶之法也。 ”他将提按、圆方与篆隶等比二王今体更为古老的用笔(他所依据的是铭石书,而不是手写体)联系起来,从而有了更强大的合法性。

同时,在康有为的笔下,一个精于提按顿挫的书家,虽使 用柔软的羊毫,仍能挥运成风: ”以腕运笔,欲提笔则毫起,欲顿笔则毫铺。顿挫则生姿,行笔战掣,血肉满足,运行如风,雄强逸荡。” 似乎书法的风神,端在于运腕与顿挫了。如此言之,”提按”也就成了用笔的全部。至此, 二王的掌指之法彻底为提按之法所替代,而成为一个新的传统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节选自《中国书法》

原题为:《二王用笔无“提按”》

作者:薛龙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