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社会信用体系知多少——诚信乃致治之本

什么是诚信

信,诚也,诚信可贵。诚信,分开来说的话:诚,真实,诚恳;信,信任,证据。所以说,诚信,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是中华民族必须弘扬的传统美德,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更是中国稳步迈入新时代应当恪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古人云 诚信是立国安邦之本

《论语·颜渊》记载了子贡与孔子的一段精彩对话。在对话中,孔子将诚信上升到立国之本的高度:“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孔子看来,粮食充足,武备修整,百姓信任政府,是治理好国家的三个要素,而这三要素中,百姓的信任最重要,因为一旦失去百姓信任,国家即难以维持了。

诚信建设势在必行

近年来频繁曝出的老人摔倒“扶不扶”、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商业欺诈、学术造假等诚信缺失现象,还有最近闹得纷纷扬扬的学生食堂事件,这些不诚信不文明的现象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高发与泛化,强烈地警示我们已濒临诚信严重缺失的社会信用危机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天津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天津市诚信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印发《天津市加快推进诚信建设行动方案》、《进一步推进诚信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天津市行业信用监管责任体系构建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方案,推动全市31个部门、50个重点行业和领域建立完善市场主体及其相关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和信用档案,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让信用成为市场经济的“硬通货”,让失信受罚、守信获益。

古语有云:“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和,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诚信,看似无形,却又无所不在;看似无用,却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只有真正理解诚信,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只有将诚信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形成普遍的社会风尚。每个人都是诚信的代言人,只有我们身体力行,才能让诚信成为城市文明的底色。

(内容由区诚信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

一键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