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些人在官场上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而有的人却是举步维艰,终身不得志?

这和能力无关,和做人有关。晚清名臣曾国藩从实践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九月上旬,曾国藩奉咸丰皇帝的命令,带领湘军攻打江西重镇九江。

可是,在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阻击下,曾国藩大败,不得不困守在南昌、南康两府的狭小地带里,苦苦等待朝廷的援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的曾国藩,不仅在战场上失利,在政治上也很不得志,由于湘军出省作战,其粮饷为就地筹措。可江西的官员认为湘军到了江西后,不仅抢了他们的功劳,还增加了他的负担,拒绝给湘军粮饷。

由于曾国藩的手中并没有地方实权,根本无法调度地方官员,将士们缺衣少食,十分艰难。

就在曾国藩十分无奈的时候,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二月,他接到父亲病逝的消息后,径直将部队留在江西,自己回家守孝去了。

咸丰皇帝虽然多次命令曾国藩回军营,可曾国藩都以自己手中无权为理由,拒绝再回军营。咸丰皇帝一气之下,同意曾国藩在家守制三年。

曾国藩这才发现,用要挟的方式迫使咸丰皇帝给他实权,是一条行不通的路。曾国藩直来直去的性格,和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才导致他手中的兵权被解除。

在为父守孝的一年多时间里,曾国藩也清楚地看到,自己要想在官场上有作为,就必须“能立能达”。

立,就是要自己要有能力,能站得住脚;达,就是要做事要圆滑,获得他人支持。只有两者联合起来,才能有一番作为。

因此,当太平天国天京内讧平定,翼王石达开带领二十万大军,进入富庶的浙江地区后。咸丰皇帝再次命令曾国藩出山到浙江办理军务时,他不再推辞,也不提任何条件,立即就动身前往。

在无法改变咸丰皇帝和朝廷对自己的态度,也无法改变官场上腐朽的环境后,曾国藩决定主动适应官场。

曾国藩采取了一个十分卑微的方法。那就是在任何官员面前,都表现出自己的谦虚、和气。遇事懂卑微,才能获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前往江西兵营途中,曾国藩在长沙进行了短暂停留,开始一个衙门一个衙门拜访地方官员,每到一处,都对他们对湘军的支持表示感谢,同时也希望对他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曾国藩甚至连小小的长沙县衙也亲自去拜访。到了江西后,曾国藩故技重施,也逐一拜访当地的官员。

曾国藩是一个二品大员,他能屈尊到各个衙门去拜访,对当时的很多地方官员来说,是一件荣耀,自尊心得到了巨大满足。

曾国藩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迎合了官场上客套、虚假的一套,让大家也都觉得曾国藩和他们沆瀣一气,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即使不支持曾国藩,但也不好过于为难他了。

曾国藩缓解了和地方官员敌对的态度后,湘军的粮饷供给没有以前困难,军威大振,为消灭太平军奠定了基础。

启示:

一个人能不能取得成功,跟他适不适应环境有很大关系。在无法改变环境的情况下,唯有融入,才能取得他人的支持,也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曾国藩的智慧之处,卑微而不渺小,也是做人的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