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网(记者 李慧颖)10月20日报道 位于四川彭州市白水河的回龙沟总是笼着半山的云,张宣守护的山就在这片云坳坳里。1996年,张宣来到回龙沟的一处林场工作。2001年,张宣又从林场借调到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回龙沟保护站,从伐木的林场工人变成了守护大熊猫栖息地的管护人员,现在他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彭州管护总站回龙沟管护站站长。

2020年,张宣所在的回龙沟管护站代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接受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评估验收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守护大熊猫栖息地 为外国摄影师做导游

今年49岁的他,虽不惑之年,但已是林业一线资深“老人”了。自林场借调到保护区工作后,岗位变动了,工作内容也明显增加了,日常除了巡山护林外,还要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

凭借对白水河的熟悉,张宣参与了多次区内调研,从大熊猫到金丝猴,从“捡熊猫屎”到安装红外相机,30150公顷白水河保护区里,处处留下他的身影。

2018年5月初的一天,热爱摄影与熊猫的比利时摄影师塞巴斯蒂安向白水河发出了入山申请,获批后,时任回龙沟保护站的站长张宣在当月开展的常规巡护工作中带上了塞巴斯蒂安。

摄影师是第一次到彭州,他跋山涉水试图登顶牛坪山顶,但由于气候原因未能成功,也遗憾地没有遇见野生大熊猫。但半个月后,一个令塞巴斯蒂安惊喜的消息从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来。在白水河,张宣和同事们布下的红外相机拍到了一只野生大熊猫的踪影,并记录下了它调皮捣蛋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滑下百米山崖 被杜鹃树救了一命

虽追逐动物很多年,但张宣还有一项别的本事——他对植物十分了解,因此在植物方面的工作近年来也与日俱增。2005年底,张宣陪同中科院成都分院做本地调查和标本采集,前后花了16天时间,行程数百公里。

就在这一趟途中,他遭遇从业以来最惊险的状况。“当时海拔在3200米左右,我们走到一个崖边,我一脚踩滑,摔了下去。”悬崖一侧是百米深沟,张宣背着包猛然下滑,心下一凉,觉得自己这次完蛋了,“真是命大,下面有棵碗口大的杜鹃树,勾住我包包的背带,把我拦了下来。”随后,他被赶下来的同事拖了上去,坐在崖边好一会儿,才缓过劲来。即便如此,他仍坚持走完全程,在这一次调查中,科研队伍最后一共采集了800多种保护区植物标本,做了数十个样方。

人类活动远离山林,给大熊猫腾挪空间

做大熊猫保护的20年里,张宣也见证了许多变化。过去,周边村民常常会上山捕猎,设下过很多圈套。在张宣的办公室里,有个麻袋,里面装满了猎套。

“我最后一次在山上搜到猎套是2017年,随着宝山村的发展,村民开农家乐也能挣钱,加上保护意识的加强,现在村民不会再上山捕猎了。”张宣说。

在张宣记忆中,他最后一次听见枪声,是在2007年,捕猎者被抓捕,被判刑12年。

“以前打枪的多,很多动物都看不到了,现在野猪随时可以看见,黑熊也会下山来找吃的,连金丝猴的种群也变大了。”张宣说,现在已发现了多个川金丝猴种群,每个种群大概有100多只川金丝猴。今年,红外线相机拍摄到清晰的金丝猴种群照片。

20年里,张宣将自己融入进这片山中,也见证着这片山的变化。对张宣来说,能不能看见大熊猫,其实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只要看到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在恢复,大熊猫的数量在增加,他就没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