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市情报社原创出品,欢迎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革开放以来,粤苏鲁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态势。1983年—1985年山东GDP一度冲到全国首位,1986年江苏超越山东,1989年广东超越山东。

至此,山东退居到了全国第3位。2005年,山东“东山再起”GDP反超江苏,直到2009年被江苏再次反超。2020年广东GDP突破11万亿,江苏突破10万亿元,而山东GDP只有7.3万亿。

10年前,山东与江苏差距为1487亿,与广东的差距6597亿。到了2020年山东与江苏的差距拉大到近3万亿,与广东的差距拉大到3.8万亿。

山东,为何突然掉队了呢?

曾经的辉煌

山东是中国的人口大省、工业大省,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

1984年,青岛和烟台被国家列入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由此,山东一跃成为北方对外开放的高地。

在开放的政策引导下,海尔、海信、浪潮、小鸭等山东企业张开双臂拥抱世界,通过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迅速在全国打响了知名度。

彼时,一批县办、镇办、村办企业也在齐鲁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涌现出魏桥集团、西王集团、信发集团、南山集团等知名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6年青岛中山路的国货公司

进入90年代后期,山东发挥强政府主导作用 ,选定一批企业,出台生产、信贷、技改流动资金等扶持政策,进行催肥式培育。

这种发展模式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大象经济”,即通过注重发展”大企业、大品牌、大产业”拉动工业增长。

“大象经济”对山东经济发展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度中国大型工业企业名单中,山东就有310家企业入围,领先粤苏两省。

这一时期,青岛孕育出了青岛啤酒、海尔、澳柯玛、海信、双星“五朵金花”,被誉为中国的“品牌之都”。

进入新世纪,在重化工业建设狂飙的年代,山东再次抓住了发展机遇,以投资驱动发展,做大做强以石化、炼油等为代表的重工业。

2005年山东投资总量首次突破1万亿大关,居全国首位。

与此同时,山东发挥与韩日临近的独特区位优势,因势利导,规划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大力承接日韩产业大转移。

到2004年,青烟威三市拥有韩商投资企业1万1千多家,日商投资企业2247家,成为日韩企业在中国投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天时”上,山东抓住中国进入重化工和投资驱动时代的机遇;“地利”上:承接日韩产业大转移;“人和”上:发挥强政府主导,集中力量发展“大象经济”。

山东在新世纪初打出的这三张组合牌,直接把山东送进了全国经济第一阵营。

2005年—2008年山东GDP反超江苏,登顶全国第2位;工业上,山东也一度超越广东成为中国第一工业大省。

在新世纪的头8年,山东可谓出尽风头,直到2008年一场全球金融危机,让山东彻底按下了“暂停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错失的良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遭受重创,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也未能幸免。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东部沿海省份经济都出现了下滑。

其中,广东首当其冲,全省数以万计的加工贸易企业倒闭或停产,民工返乡潮和外资撤离潮同时出现。2009年,广东GDP增速为9.5%,一度排名全国倒数第5位。

浙江、江苏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2009年浙江GDP增速只有8.9%,全省1~7月出口贸易总额同比下降19.4%;江苏2009年全年贸易出口额同比下降16.3%。

粤、苏、浙都嗅到了危机,把金融危机当成推动转型升级的“天赐良机”。广东启动“双转移”战略,大力实施“腾笼换鸟”,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浙江实施“四换三名”工程,加快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的步伐,着力培养名企、名品、名家,打造行业龙头。

江苏实施产业高端发展、国际化企业培育、信息化引领、技术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提速和绿色发展等六大行动。

相比之下,山东打出21条政策措施,迅速出台1.6万亿投资计划,以各项措施给予本该淘汰的过剩产能加大扶持力度,力图保住这些“老鸟”,毅然在重化和投资驱动道路上走到黑。

山东此举,使得这些企业获得“重生”的同时,也失去了产业转型的动力,为后来的债务危机埋下了隐患。

在一系列稳增长、扩内需的组合拳下,2009年—2013年山东经济增速高于全国。

转折点在2014年,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山东模式走向了尽头。2017年,曾经的中国500强企业山东天信集团陷入债务泥潭;

同年,山东魏桥集团出现了财务危机,齐星集团爆发了上百亿元债务;2018年晨曦集团突然倒下。

一时间,山东曾经引以为傲的明星企业都遭遇到了困难或危机,全省GDP增速从2017年的7.4%一路下滑到了2019年的5.5%,下滑幅度超过了粤苏浙三省。

2020年山东GDP仅为7.3万亿,同期江苏为10.3万亿、广东为11.1万亿。至此,山东彻底从经济第一阵营掉队。

输在了哪里?

一、产业层次。山东长期侧重发展重化工的路线,造成产业畸形发展,经济发展质量不高。2020年山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560亿元,同期江苏为9058.99亿元、浙江为7248亿元。

从汇聚的资金总量上看,2020年前11个月山东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1.79万亿,江苏为17.96万亿、浙江为15.47万亿。

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看,2020年山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1.46万家,江苏为3.3万家,江苏是山东的2.26倍。从研发投入强度上看,2019年山东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是2.1%,江苏为2.79%、浙江为2.68%。

无论是汇聚的资金总量、还是财政收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研发强度的比拼,山东都远远地落后于江苏,甚至还被身后的浙江反超。

此外,大象经济“灯下黑”,造成了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失衡,中小企业发展受限。2021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山东有50家企业上榜,上榜的企业几乎都是大型企业,从事的多为能源、钢铁、机械制造等领域,十几年来都没有改变过。

二、战略方针。山东省内长期存在济南、青岛“谁是老大”之争。在2018年以前,山东的战略重心是扶持青岛,提出了“青岛强则山东强”的口号。

从2003年半岛制造业基地启动建设,到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出台,青岛及胶东半岛一直是山东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山东投入了巨资,孤注一掷地去扶持青岛,企图雄心勃勃地将胶东半岛打造成媲美长三角、珠三角的增长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青岛并不争气,既没有抓住互联网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实现弯道超车,反而“自废武功”,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趋势。

青岛没强起来,济南又长期被忽视,错失黄金十年,造成山东在区域竞争中相当被动。2020年,济南首位度仅为13.9%,长期在全国城市中垫底。

不仅如此,山东最落后的几个地级市全部聚集在济南周边,省会经济圈俨然成为了山东GDP的“塌陷区”。

青岛工业总产业自2015年开始不断下滑

三、思想观念。山东是全国常住人口超1 亿的两个省份,然而,全省拥有的中小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实在是少得可怜。2019年,山东省每万人口拥有私营企业77.4户,低于全国92.1户的平均水平,分别比广东、江苏少66.3户、105.3户。

更为致命的是,山东“官本位”思想相当严重,当地人以进入国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工作为荣,如此社会风气,使得当地人更倾向于追求稳定,宁愿待业考公务员,也不甘愿去民企就业或选择创业。

能否东山再起?

面对落后,山东打出了三张牌。第一张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2018年,山东开始了轰轰烈烈淘汰落后产能的新旧动能转换运动。

2017-2018年这2年间,山东累计出清‘散乱污’企业超11万家,关停化工企业1500多家,化工园区从199家压减到85家。

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山着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力图改变旧有的发展模式,实现“涅槃重生”。

第二张牌:强省会战略。2019年山东正式启动强省会战略,全力支持济南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和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同时还规划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鲁南经济圈三大都市圈,发挥济南、青岛双子星各自的比较优势,辐射带动全省发展。

第三张牌:向南学习。从2019年开始,山东各地政府到广东、江苏、浙江等南方省份学习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经验,对标先进找差距,解放思想促跨越。

看清失误的山东,正在发生改变。下一个十年,山东,也许值得期待。

城市情报社:专注城市经济领域,欢迎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