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爱生活、爱旅行、爱摄影、爱美食,跟珊珊三丫头一起出发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传统,家族观念是相当地强的,在一个村落内,以姓氏聚居,通常是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这些家族多数在中建立起自己的家庙来供奉同族人或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祠堂有多种用途,例如族长行使族权和家族的重要社交场所,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当游客来到一个古村落游客游玩的时候, 一定不能错过祠堂参观。游客可以通过看村中祠堂布局、建筑细节、聆听祠堂故事,感受祠堂建筑中古人的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珊珊三丫头这次来到广州增城的金兰寺村的时候,在寻找了贝丘文化遗址及了解村中金莲寺现状(有兴趣的朋友可翻阅前面的文章《广州这个古村落,6000年前是“百越族”生活的地方,以“寺”命名》)之后,还专门来到了村中的姚氏宗祠,希望通过祠堂了解金兰寺村的前世今生。

第一点“不一样”:祠堂所处的位置。通常我们见到的岭南祠堂会建筑在村的首排或中轴线上,但金兰寺的姚氏宗祠堂既不在首排,也不在中轴线,这是因为古时候的金兰寺村主要靠着增江支流而与外界联系,姚氏宗祠建在离水道与码头最近的村落东侧。第二点“不一样”:祠堂的“宽”。珊珊三丫头以往行走古村落的时候,见到的岭南祠堂,大多数都是宽三间的。而增城金兰寺村的姚氏宗祠堂的面阔有五间之多,人站在祠堂边,能感受到那种“宽度”,即使在这之前,珊珊三丫头曾在中新镇美田村、正果镇的蔚村、小楼镇的腊圃村见过面阔五间的大祠堂,而金兰寺村的“宽阔”依然让我感叹,有种气势不凡的感觉。第三点“不一样”:祠堂的建筑材料,以往我所见到的祠堂建筑多以青砖为主要材料,体现古色古香。但当姚氏宗祠出现在我的视线范围,我当时是哗了一声:怎么这么多红色?姚氏宗祠的五间四进,使用总面阔23米,总进深45米,建筑占地1035平方米的祠堂内,除了使用了一部分青砖砌墙外,大量地使用了红砂岩材质:红砂岩的石脚、红砂岩铺地、红砂岩的柱子、红砂岩的础基石、红砂岩的石墩、红砂岩门框……随处可见的“红色”材料。

金兰寺村位于广州增城区石滩镇的三江平原地带,是远近驰名的鱼米之乡,由东境、南境、西境、山围、关村,五个合作社组成。金兰寺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宝四年,即1256年,曾经是周、姚、洪、关等多姓聚居的村落,只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姚、关两姓的人丁日渐兴盛,周姓的人口渐渐地减少并不断外迁,而洪姓在解放前最后一户人家迁到了东莞石龙后,金兰寺村就只留下了姚、关两姓,珊珊三丫对在金兰寺村闲逛中,发现了保留着一座非常雄伟祠堂建筑:姚氏宗祠堂。

金兰寺村的姚氏宗祠,是金兰寺姚姓的祖祠堂,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当珊珊三丫头穿过古巷来到姚氏宗祠的时候,发现这座祠堂与以往见到的岭南祠堂真的“不一样”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珊珊三丫头细数了一下姚氏宗祠内,总共使用了34根红砂岩石柱,这在岭南祠堂建筑中可以说是一绝,红砂岩并非产于岭南,而金兰寺村大量的使用,满目的红色成为村中祠堂的基调,要知道红砂岩是最易风化的建筑材料中的一种,这也让金兰寺的姚氏宗祠多了一种幽古而沧桑的味道,让后人得以见到岁月的留痕。

珊珊三丫头从姚氏宗祠的门前的空地再走到头门,再从中堂走到后堂,还参观了旁边的衬祠等,细细地品味祠堂的每一个建筑细节:封火山砖墙、灰塑龙船脊、三合土铺地、彩绘壁画、雕花木装、酸枝横梁、坤典木柱……结构还非常完整,充分体现出岭南地区明代建筑风格特色,每一处都体现经典和特色,这也让我们可以想象当年这里的荣光。

在祠堂的中堂,珊珊三丫头看到了一段关于姚姓来源的描述,是由民国粤剧编剧家舒仲芙誊写的《金兰寺族谱》,从一世祖舜帝直到113世金兰寺开村始祖姚六七,脉络非常完整,从浙江到江西,从广州到增城,从“姚氏宗祠”,体现这个古村落的历史的渊源,还是金兰寺村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见证。

如今,金兰寺村的这座超过400年历史的姚氏宗祠,并已被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未来,这座宗祠仍会守在这个村落,继续守护着姚氏的子孙后代,成为金兰寺村姚氏族人的精神家园。

那么,你是否了解过祠堂的建筑?当你看到增城金兰寺村的姚氏宗堂,与你之前见过的祠堂建筑有什么不一样?你见过这么多“红色”材料建造的祠堂吗?“红色”的建筑材料建筑的祠堂会让你感受到岁月痕迹吗?如果有机会来广州,你是否会来金兰寺村看看?欢迎留言分享哦。本文是版权作品,未经珊珊三丫头书面授权,严禁搬运及转载。如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