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图像、视频形式的各种信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碎片化了,很多人已经没有再静下心来看一场电影、一堂公开课的习惯,更不要说是那些本就显得比较“枯燥”的纪录片了。

不过对于人们来说,纪录片确实可以展现很多我们平常接触不到的现象,比如那些关于自然的纪录片,就可以通过精湛的拍摄手法、丰富的专业知识给我们呈现出这个星球上那些人迹罕至的角落的美丽。而在这些自然纪录片之中,非洲大陆、热带雨林、地球两极都是非常受人欢迎的题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非洲毫无疑问是一片特殊的大陆。根据科学家们长久以来的研究,人类很有可能最初就是从非洲大陆起源的。智人在这里发展壮大,并逐渐开始向外部迁移,打败了尼安德特人等其他的人种,最终创造了伟大的人类文明。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非洲大陆是人类的“故乡”。遗憾的是,近代以来非洲文化逐渐式微,而在经过了数百年的沉寂之后,人们正在逐渐重新“发现”这片神奇的大陆,从自然、文化、历史等各个方面开始拯救我们的“故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奇的非洲大陆

非洲大陆确实有非常丰富的文化,不过我们这里要重点阐述的是自然环境方面。非洲的气候多样、独特,物产丰富,还有许许多多的独有物种。而且相对于其他的大洲来说,非洲的自然环境算是保护得比较好的。

非洲有热带雨林、热带草原、高山、地中海等多种在气候,因此也有各种丰富的动植物,和我们一提到非洲就觉得“干旱”的刻板印象是不同的。其中,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是生物种类最多的地区,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生物,比如狮子、长颈鹿、斑马、角马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片神奇的大陆上,孕育了最初的人类,至今也还有相当数量的当地人居住在这里,过着相对来说比较原始的生活,比如主要的生活方式还是狩猎、采集、游牧等等。

这些人无疑是最为了解自己生活的自然环境的,他们知道的知识可能会让我们这些远离大自然生活的人大吃一惊。

比如,非洲人民能够在干旱的土地上“挖出”鱼来!这听起来似乎是一个不可置信的现象,但却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而且并不是偶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土里挖出的鱼

我们可能看到过一些“赶海”的视频,人们在沙滩上寻找,能够从沙子里挖出各种螃蟹、贝类等海生物,而非洲人在土里挖鱼也是一样, 找准位置之后往下挖,再剥开包裹着鱼的泥土,就能够获得一条长度50-100厘米之间的鱼了

可是,“赶海”我们是很好理解,因为大海会涨潮、落潮,海滩距离海水也是很近的,非洲人挖鱼的地方看起来非常干旱,这些鱼是怎么来到这里的,而且埋在泥土里还能够存活下去?这就是这种名叫“肺鱼”的非洲特有品种的神奇之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顾名思义,非洲肺鱼是一种有着类似于“肺”的结构的鱼类。一般的鱼类只有鳃,就只能够在水里呼吸,但是非洲肺鱼却能够直接通过空气来呼吸。因为有肺部组织,所以肺鱼就像是大海中的鲸鱼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浮到水面上来进行呼吸,否则就会窒息而死。

虽然我们会觉得这种鱼的身体结构很“先进”,但其实它却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活化石”,在泥盆纪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也就是说保守估计,这种鱼已经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4亿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肺鱼的生存之道

肺鱼的“肺”和我们身上长的肺是不同的,它更加类似于鱼类的鱼鳔,学者们将其称之为“原始肺”。肺鱼可以通过鱼鳃和原始肺两种方式呼吸,因此不像是其他的鱼那样只要离开了水就会死去。这样独特的结构给肺鱼提供了一个生存的机会,在干旱的环境下也能够活下来。

非洲草原的气候分为旱季和雨季,当旱季到来的时候绝大多数水源都会干涸,即使是肺鱼这样能够在空气中呼吸的鱼类也无法承受长期的高温和曝晒,因此它们需要找到一个“藏身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肺鱼采取的方法其实很多水生物都采用过,那就是“打洞”。我们知道黄鳝、泥鳅等生物要钻进泥巴里,其实肺鱼也是一样的。

当旱季的高温逐渐蒸发了水,肺鱼就会趁着泥土还湿润的时候钻进去把自己包裹起来,并且自身还会分泌出粘液,能够长期保持湿润,不至于在干旱的泥土中变成“木乃伊”。

因此非洲人从土里挖出肺鱼的时候,会发现它们身上还有一层被粘液湿润的泥土。那么,既然肺鱼钻进了泥土之中,非洲人又是怎么发现它们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当然还是因为它的肺了。很明显,干旱的泥土里面没有水分可以让肺鱼使用鱼鳃呼吸,那么就只能够通过自己的原始肺呼吸了。因此,肺鱼需要在自己的藏身处留下一个呼吸孔,保证自己不会在等待雨季的时候窒息而死。

非洲人当然也发现了这一点,所以就像是“赶海”时候抓螃蟹那样,只要学会辨认泥地上哪个是肺鱼的呼吸孔,再顺着这个孔挖下去,那么处于休眠中的肺鱼自然就变成囊中之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沉睡的肺鱼

虽说肺鱼的这种习性和泥鳅等习惯于“打洞”的鱼类很像,但是肺鱼也有属于自己的“绝活”,那就是长期处于休眠状态。

在旱季的休眠中,肺鱼只能够一动不动地躺在泥土中,自然也没有办法寻找食物,因此整体的生理机能会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只能够维持生命的延续而已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肺鱼在旱季休眠期间的新陈代谢能够降低到雨季的百分之二,几乎完全没有在“运行”。所以在被非洲人发现的时候,肺鱼几乎是没有任何反抗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这样的“节能模式”也给肺鱼带来了好处,那就是能够在漫长的时间里保持生命的延续。非洲草原上的旱季、雨季交替并不一定严格按照时间规律,有的时候旱季会持续很长的时间。

肺鱼对此早有准备,它们可以保持着最低的新陈代谢标准,在干旱的泥土里存活三到五年的时间,这一数字无疑大大超过了一般的动物进行休眠的时间,可以算得上是肺鱼的“绝活”。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能力,肺鱼才能够在这个对于鱼类来说显得十分艰苦的环境里生活数亿年的时间吧,实在是让人敬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人类的启发

肺鱼除了可以给非洲人民提供美味的食物以外,对于人的整体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得知,生物新陈代谢的速度和衰老速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新陈代谢太快,那么寿命也会相应地缩短,乌龟等生物之所以能够这么长寿,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它们的新陈代谢速度很慢。

人类如果想要让自己的寿命变得更长,那么降低新陈代谢显然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但是,如果人类平时的新陈代谢也降低了,那么生产力想必也会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我们的科学家在研究关于“休眠”的课题,如果人类在不需要进行高强度活动的时候也可以进入休眠状态,那么寿命就可以增加了。除了我们目前已经在研究的冰冻的方法,像肺鱼一样将新陈代谢速度降低到只勉强维持生命的程度是不是也可以呢?

肺鱼这种“活化石”生物无疑会给我们很多启发。也许在未来,人类也可以拥有肺鱼的粘液那样的“休眠仓”,可以让我们的生命进一步延长,将活力用在更加需要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大自然对于我们来说是神奇又神秘的。虽然人类已经在这颗星球上生活了数百万年,但是我们对于地球、对于地球生物的了解显然还是不够的。很多现象我们只看到了它的表面,但是却不知道它发生的原因。

非洲人捕捉了肺鱼几千年,但却没有对这种神奇的鱼类进行系统的研究,而这正是现代科技应该去做的事情。除了肺鱼以外,科学家们也在努力研究更多的神奇地球生物,它们身上的独特习性很有可能给未来人类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我们在研究这些动物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不能够打着研究的旗号去肆意捕捉生物,或者破坏他们原本的生活环境。我们本来就是为了让人类生活的大自然变得更好才做这种事的,如果还要去破坏那不是适得其反、本末倒置吗?

在利用自然之前首先要尊重自然,这是工业时代以来的人们所忽视的一个道理,希望在如今的人们懂得这一切之后能够及时地进行改变,让我们的地球环境不至于再继续恶化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