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丁盛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少将。1973年,担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丁盛与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对调,此后丁盛被任命为南京军区司令员。不过,1977年,丁盛却被解除职务,并被安置在南京五条巷,每月发放150元生活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年的丁盛过得平静而又淡然,提起以前他的老战友们,丁盛对他们的评价也很有意思。比如提起同是四野的黄永胜,丁盛是这么评价他的:“黄永胜打仗就是硬,这种人适合一长制”。那么,丁盛为何这么评价黄永胜呢?

我们把丁盛的话一分为二,首先我们说黄永胜打仗,丁盛评价黄永胜打仗硬主要是指黄永胜常打胜仗,就如他的名字一样。黄永胜很早就参加革命,大革命失败后,他跟随毛主席参加了秋收起义,并在秋收起义后上了井冈山,参加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他的名字“永胜”就是毛主席在井冈山期间为他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永胜改名后就像开了挂一样,红军离开井冈山后,黄永胜跟随红四军转战赣南与闽西等地,打了很多漂亮的胜仗,1932年,年仅22岁的黄永胜就成为红三十一师的师长了。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黄永胜参加了长征。在长征途中,黄永胜也是一名常胜将军,打了很多胜仗,比如强渡乌江就有黄永胜的一份功劳。

事实上,黄永胜堪称解放军中的战斗天才,他天生就是会打仗的将领,不仅会打仗,而且还能打恶仗,打硬仗。解放战争时期,接触过黄永胜的人都说黄永胜打起仗来异常彪悍,他善于穿插,打仗讲究兵贵神速。黄永胜的部队经常急行军,用时间换取空间,而且黄永胜的部队都是悍不畏死的猛将,打起仗来不要命,每个都是冲锋的好手。攻克天津期间,最重要的金汤桥就是黄永胜部队打下来的,在革命时期,这种硬仗对黄永胜来说数不胜数。同是四野名将的丁盛自然是见识过黄永胜打仗的,他评价黄永胜“打仗就是硬”是有一定道理的。

至于丁盛评价黄永胜适合“一长制”也是有原因的。在解放军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都是“双长制”,一支部队一般都配备司令长官与政委,一人主管军事,一人主管政工。不过,丁盛说黄永胜不适合“双长制”,他更适合“一长制”,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抗战初期,黄永胜曾经与杨成武合作过,当时黄永胜担任的是115师独立团副团长,而杨成武担任的是独立团团长职务。两人一起合作参加了平型关战役,不过,不久后两人就分开。谈到这件事时,丁盛说到:“两头犟牛,没办法合作。有本事的人往往喜欢一个人说了算,这种人适合一长制”。

丁盛这段话是说黄永胜是一个有本事的人,打起仗来喜欢更喜欢独断专行,一个人做决定。在丁盛眼中,杨成武也是一个有英雄主义的人,也喜欢一个人说了算。因此,黄永胜与杨成武合作时,两个人都有各自的观点,没法形成合力,所以他们合作不久后就分开。在丁盛看来,这种不管是黄永胜还是杨成武,他们都适合“一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