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做妈妈的好宝贝,和性别无关,在于我们能否平衡好独立自我、另一半与原生家庭的三端关系。只有当我们越过眼前这座大山时,才能看到被性别对立掩埋的原始情感。”」

“无法想象没有妈妈的生活,我就是妈宝女!”

妈宝女表情包

近日,一张关于妈宝女的表情包在网络迅速蹿红,不同于过往对“妈宝”一词的狂轰滥炸,网友们十分骄傲地自发扛起支持妈宝女的舆论大旗。值得注意的是,高举热赞第一的评论又将关注焦点指回了对于“妈宝男”“妈宝女”的态度差异上。

“女生用这个我会觉得挺可爱的,男生用我就会远离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妈宝女表情包微博下热评第一

实际上,妈宝这一概念在网络中早已屡见不鲜。早在16年金星主持的《中国式相亲》中,“妈宝男““巨婴男”就曾遭到网友们集体炮轰。父母与孩子共同露面挑选对象,并且由父母执掌最后的拍板大权,而男方的想法几乎与父母如出一辙,近乎无条件听从父母的要求。

《中国式相亲》中的片段

妈妈的小棉袄,在舆论中逐渐被冲洗成无法独立生存,事事对父母言听计从甚至与家庭形成共生关系的社会群体。值得注意的是,从妈宝一词进入公众视野以来,妈宝与男性群体的关联度与讨论热度便一直远远超过妈宝女。

如今,在对“妈宝女”的普遍宽容与认同中,我们看到了对妈宝污名化认知的另一重可能性。“妈宝女”重新回归“妈妈的好宝贝”,而妈宝男却仍难逃污名化,崇尚男性气质的社会凝视下,男性气质与对母性的关怀依恋是否能够兼容?在摆脱污名化的道路上,我们是否可以在性别对立之外看到新的文化视角?

从妈宝男到妈宝女

定义回归却仍难逃污名化

妈宝这一话题的讨论,向来由女性群体占据主导。现代独立自由意识的解放使得女性群体更能意识并共情到:母爱不是无偿获得的,而是上一辈母亲们放弃了许多自我与独立的可能性所换来的幸福,更需要被回馈。因此,做妈妈的宝贝不再是一件羞耻的事。妈宝女们自发贴上“妈宝”的标签,来彰显和谐亲密的母女亲情,这一行为也被赋予了浓浓的骄傲与自豪感。

妈宝女表情包

然而,“妈宝女”定义回归的同时,“妈宝男”们却还在继续承担着浓重的骂名。

“巨婴”“吸血鬼”“软饭男”……妈宝男在一般的互联网语境中,仍是被妈妈宠坏,事事对妈妈言听计从的孩子们。相较“妈宝女”们的自豪发声,男性群体的声音显得过于低微。在妈宝的讨论中,我们甚少见到男性群体们主动站出来澄清妈宝的污名化,

妈宝男一旦出现,就是舆论场中炮火最集中的所在。

深挖妈宝的使用语境,就能发现,女性群体们使用“妈宝女”的场景大多为家长与女儿享受和谐家庭生活,意在纯粹地表达自身对母性关怀的依恋、渴望与想念。

而当谈及妈宝女时,往往会加上“在外工作受到挫折”“离家奋斗数久未见父母”等语句,这并不是妈宝女们放弃自我独立,一昧依赖家中无条件顺从的表现,恰恰相反,人们从中看到的是女性们努力追寻自我价值的身影,想念与依恋只是激励她们前进的一大动力。

与此同时,妈宝女讨论中涉及的社会关系,大多为母亲与孩子作为两端的单一关系,而妈宝男的使用场景更多暴露在父母、自身与另一半三端关系的冲突与矛盾下,妈宝在男性群体身上的污名化,也大多源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妈宝男”知乎回答热门第一

“我妈已经够辛苦了,你多体谅体谅,顺着她。”“我妈说,还是多生几个孩子的好。”我妈说三个字让女性们谈之色变,在婆媳关系中反复受伤的她们已经厌倦于争夺对错,无作为甚至刺激矛盾产生的男性变成了众矢之的。由此可见,女性使用“妈宝”一词评价男性时,是将其用作判断对方能否平衡好另一半、自我与父母的关系的重要标准。

在中国,婆媳冲突的案例屡见不鲜。11年热播的电视剧《裸婚时代》便生动还原了年轻夫妻与传统家庭的生活与冲突。刘易阳与童佳倩的爱情彼时是人人艳羡的爱情范本,如今看来却能看到明显的“妈宝”痕迹。

《裸婚时代》剧照

当爱情关系牵扯进家庭关系时,女性一旦处理不好,则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因此社会对于男性的最佳期待便是他们主动承担起调节冲突的责任。女性对于妈宝男的负面定义,与其说是对男性无法满足婚恋期待的失望与攻击,本质上是对自身婚恋状态的保护与警惕。

爱妈妈也有错

难兼容的男性气质与对母爱的依恋

“妈宝女”走红的背后,社会文化的凝视更加引人深思。男性真的不允许具备对母性关怀的依恋吗?

崇尚男性气质的社会中,男性被要求暴露更多独立、自我、有主见的男性气概,他们被看做“家庭的顶梁柱”“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是在外打拼赚钱的担当,而家庭内部的照顾责任、对母性关怀的依恋等特征更多附属在女性气质之上。

然而已有研究发现,男性不仅对自己的母亲的母性关怀有依恋,他们也试图在另一半身上寻找这种关怀的存在,男性对女性常见的评价“温柔”一词便是很好的表现。

不仅仅是妈宝,崇尚男性气质的社会中几乎很难容纳男性任何“x宝”的行为导向,一旦出现,便直接与软弱、无能画上等号。

知乎上对“x宝男”的热门讨论

事实上,相较妈宝这一概念,国外更多出现的词汇是“daddy’s girl”。 出现这一差异,主要归因于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角色的多少,以及母子关系与父子关系复杂度的差异。

西方文化中,男性在家庭中需要承担更多照顾儿女的日常角色,他们在孩子的成长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陪伴,家庭中夫妻的角色分工并没有过于刻板化的定义。 并且,母子关系向来是一个复杂的议题,涉及到社会心理、权力、身份等多个方面,父子关系便相较简单。

无论是“妈宝”还是“爸宝”,人们争论不休的是,孝顺与爱情真的无法共存吗?现实生活中,能够较好平衡的男性案例也屡见不鲜。正面事例中,他们不仅处理好了自己与原生家庭的代际关系,也和另一半成功组建了相对独立于原生家庭外的新家庭。

孝顺与爱情冲突的背后更加重要的是,社会对于男性可以同时兼容多少男性气质与对母性关怀的依恋并没有共识的判断标准,谁也没有资格下定义。

相似的例子也存在于“普信男”与“普信女”的讨论中。 普通却自信,是人们对于没有自知之明的男性的负面批评,然而在女性群体的使用中,普信女却成了群体自信的象征。

关于普信女实时微博节选

女性在这些情感议题中更容易逃出污名化,原因便在于她们可以光明正大活在亲属关系中,这种自在畅游于多种亲密关系的习惯,会让女性群体们在面对各种标签时寻找最积极、最不具攻击性的一种贴在身上。

相反,男性被要求过分独立、不允许出现任何女性气质的特征,这种群体潜意识使得任何对他们的标签如同烙印一样刻在脸上,他们没有来源于多种链接的情感底气,也无法自如寻找积极的标签摆脱污名化。前段时间对男性“娘炮”的攻击便是很好的案例,当男生们尝试学习护肤知识,用染发和潮流服饰打扮自己时,就被冠以“娘炮”的称号,这何尝不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性别认知带来的偏见?

并且,对男性身上女性气质的攻击,本质也是对女性的偏见。

我们必须看到的是,男性气质与女性关怀的兼容冲突已经成为类似事件频频发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这种兼容标准的模糊化将会导致与刺激更多污名化的产生。

失焦的“妈宝”

性别对立外的社会思考

妈妈和宝贝,本身并不具任何贬义意味,而当它们相连成为新的词汇“妈宝”时,却带上了浓浓的讥笑与讽刺。在社会纷至沓来的批评中,妈宝逐渐丢失了它本具备的温情与人文关怀。

女儿们似乎生来就是妈妈的小棉袄、军大衣,男孩们却一丝依恋都不能展现,人们将性别冲突看做社会议题中唯一的视角,即使在亲情中也是如此。

听妈妈的话,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任何人都可以拥有这份最纯粹、最天然的对于母爱的依恋。 然而,当亲情也要变成男女对立的攻击点时,我们是否被性别对立蒙蔽了双眼,失去了对温情本身的关怀?

“凤凰男”“凤凰女”的议题中,性别也曾是最大的讨论焦点之一,然而污名化却并没有在性别争执中得到任何解决。“凤凰”不再是百鸟之王,而是从贫寒地区出来,自卑、敏感的劣根性象征。讨论最盛时,所有出身穷苦的男性都成了“最值得警惕的婚姻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乎对凤凰男的热门讨论

这不仅是对一个群体的歧视,更直接否定了他们在社会上进行其他探索的一切可能性,污名化的影响可见一斑。

去污名化的道路上,性别是一种视角,却不是唯一的视角。一昧拘泥于性别差异,会使得污名如淤泥般在负面舆论中越陷越深。“妈宝”污名化不仅会让每一个人都会被卷入污名的漩涡中,没有侥幸,更会带来现实的失焦。因此,我们亟需在性别视角外,看到被性别对立掩埋的原始情感。只有当我们平静下来越过面前的大山时,才能挖掘原野中埋藏已久的真相。

做妈妈的好宝贝,和性别无关,在于我们能否平衡好独立自我、另一半与原生家庭的三端关系 。 讥讽退去后,亲情最本质的定义能否回归,需要我们放下固化的偏见,用包容的心态重新审视。

参考文献:

[1]中国养老模式:传统文化、家庭边界和代际关系[J].陈皆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06)[2]中美家庭代际关系比较研究[J].边馥琴,约翰·罗根.社会学研究. 2001,(02)[3]城市青年“妈宝男”家庭权力关系——基于15个离婚案例的考察[J].张晶,李冬梅.中国青年研究.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