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是身价过亿的香港“皮革大王”,资产与李嘉诚并肩,为了教育,捐出自己80%的资产,甚至还卖房助学、贷款捐校,将自己捐成了穷人,一套西装穿了40年,一双鞋穿了10年,袜子缝缝补补接着穿。30多年来,他共捐助了323所学校,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他就是企业家、慈善家田家炳。

家道中落,富二代无奈辍学经商,竟成越南最大瓷土供应商

1919年,田家炳出生在广东省大埔县古野镇银滩村,他父亲是一位商人,老来得子,对他寄予厚望,为他取名“家炳”,期望他勤俭持家,彪炳后代。

小时候,田家炳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受到良好的教育。16岁时,父亲不幸去世,家道中落后,他继承父业,弃学从商,承担起养家重任。

后来,听说越南的瓷土生意很赚钱,田家炳只身一人远赴越南,成立了泰安隆瓷土公司,开始做瓷土生意。

刚开始,在人生地不熟的越南,田家炳的瓷土生意可谓十分艰难。当时,越南还是法国的殖民地,中国人在越南地位卑下,加之田家炳刚开始学做生意,创业时吃了不少苦头,他被当地黑社会恐吓过,也被殖民政府敲诈过。

为了谋生,田家炳在国内和越南两地奔波,寻找客户,将姿态放得很低。慢慢地,他的瓷土生意有了起色,赚到了一些钱。后来,他又与同乡合伙创办了茶阳瓷土公司,生意越做越好,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成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应商。

不久后,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汕头沦陷,田家炳的瓷土生意受到战争的波及,运输中断难以为继,他的第一次创业被迫停止。

二次创业成“皮革大王”,身价过亿比肩李嘉诚

之后,田家炳辗转来到印尼,他发现印尼的橡胶生意蕴含巨大商机,于是创办树胶厂,从事橡胶生意。事实证明,他的眼光没错,生意越做越好,创办了南洋树胶有限公司。

随着事业的不断扩大,田家炳发现,树胶生意盈利空间有限,如果对树胶进一步加工,制作成人造革出口售卖,将获得更多盈利。

说干就干,田家炳元朗屯门海边买了一片超过30万平方尺的海滩,通过移山填海的方式,创办了印尼首家塑料薄膜制造厂,并从国外购入先进的机器设备,请国外先进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指导,生产出的人造革物美价廉,很快打开销路,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田家炳的工厂逐渐成了东南亚最大的人造皮革厂。

在印尼奋斗17年后,田家炳将业务重心转移到香港,举家迁至香港,回到魂牵梦萦的祖国。在香港,田家炳先后创办了塑料厂、化工厂,并引进了全自动化生产设备,成为香港人造革和化工行业的领军人物。他的工厂在经历了1965年银行挤兑、1967年大骚乱、1973年国际原油价格暴涨、1975年世界经济大衰退等危机之后,依旧屹立不倒,被誉为香港“皮革大王”。

70年代,香港房地产兴起,田家炳又瞄准商机,成为地产大亨。1980年,他已是香港著名的亿万富翁了,身价与李嘉诚并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捐赠80%资产助学,甚至卖房助学、贷款捐校

随着商业版图不断扩张,田家炳的财富越来越雄厚。但田家炳后20年的生活却过得十分清贫。

没有私家车,出行乘坐地铁,走路上下班;

和老伴租房住,一个月只花3000元,每个月最大的开支是房租;

一双鞋穿了十年,里面穿的袜子补丁套补丁;

手上戴着的电子表,款式旧的无法示人,只好每天装在口袋里;

不搞排场,80大寿时,不摆酒,不收礼,平时也很少混富豪圈;

去外面住酒店,他也会用自己带的肥皂,看着肥皂没用完就被扔掉,他心里会很不安……

这样节俭的人,真的很难和富豪联系起来。那么,田家炳打拼的上亿家产去哪儿了?

答案是捐了,田家炳将资产的80%都用来做了慈善。

田家炳认为自己小时候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但国内很多地方依然有孩子上不起学,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他认为中国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才是国家最大的财富。于是,他将工厂交给几个儿子管理,自己则专心做慈善。还规定,公司每年至少捐出利润的10%,用于慈善事业。

1982年,田家炳捐出价值10多亿元的4栋工业大厦,成立纯公益性质的田家炳基金会,把每年几千万的租金收入用于教育公益。隔年,第一所以“田家炳”命名的幼儿园就建好了。

田家炳认为:“基础教育是最基本的,如果搞不好,北大、清华这些好的高校也不可能有好的生源。”

截至田家炳离世时,他累计捐赠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约20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捐建乡村学校图书室1800余间、医院29所、桥梁及道路近130座,以及其他文娱民生项目200多宗。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或学院遍及全国,他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

有人问田家炳:“那么多钱,不心疼吗?”

田家炳回答道:“一栋栋教学大楼的兴建,万千学子的读书声,比他和家人住世上最好的房子都有意义。”在他看来,资助教育是他一生最自豪的事情,他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自己财富的增长。

为了捐赠学校,田家炳甚至将全家住了38年的花园别墅卖掉,价值过亿的豪宅以5600万港币的价格贱卖,所得款项,全部捐赠给内地的几十所学校。

田家炳说:“那时经济比较糟糕,但我已答应要给一些机构捐款,自己住这么大房子是浪费,另外卖掉的钱,还可以资助20多间中学,这样才更有价值和意义。”

卖掉房子后,他和老伴租住在别墅对面一间小小的公寓里,公寓仅能放下两张单人床和一些简陋的家具。可田家炳还乐观地打趣说,自己是“无壳蜗牛”。

2003年,在田家炳基金会已超支的情况下,田家炳向银行贷款600万港元,资助香港理工大学和城市大学。

从最初的几百万,到几千万,几个亿,这一捐,就是三十年,田家炳把提高国民教育水平,作为自己的毕生希望,坚持人到,心到,钱到。

1993年9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决定将1965年12月20日发现的、国际编号第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

2018年7月,田家炳在香港安详辞世,享年99岁。

田家炳常说:“每个人都做一点小好事,最后就会变成一件大好事,这个社会就会变好。每个人做一点小坏事,最后就会变成一件大坏事,这个社会就会变坏。”

田家炳就是这样,把每一所学校,每一栋教学楼,每一间图书馆,都看作自己点滴积累的小事,凭着这股执着的精神,他散尽上亿家产,留下了宝贵的教育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