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9日,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在投资者日上宣布,预计小米汽车于 2024 年上半年正式量产。

小米造车的速度超出市场预期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来看看小米造车时间线:

今年3月,小米高调宣布投入1000亿造车。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

随后也迈出实质性步伐,一系列前期铺垫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4月,首次申请注册“小米汽车”商标。

8月,小米以7737万美元收购自动驾驶技术公司Deepmotion。

9月,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00亿人民币。

预计2024 年上半年,小米汽车正式量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入场到落地,小米汽车仅仅用时三年时间。用跑步进场来形容小米造车,一点也不为过。

当小米宣布造车时,市场普遍不太看好。

理由无非是小米在手机上的成功,很难复制到汽车制造上。毕竟汽车不同于手机,对软硬件以及供应链要求更高。

小米的成功,源自于所谓的“小米模式”,就是:提供高性价比的硬件产品,硬件本身可以不赚钱,但形成规模后可以通过互联网业务赚钱。

但这一套模式用在汽车产业上,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要知道汽车的主要功能不是上网、也不是拍照,而是行车。

试想,汽车工程师要计算多少各种加速度、惯性、热度、重心至车体结构等力学问题?相反,在你的手机里面,有多少个大型的可移动部件?需要面对多少的力学难题?

做手机与造车之间的差异,并不仅仅于此。更重要的是这些跨界公司以“互联网思维”为核心的技术体系,与车企极度重视可靠性的技术体系,完全无法匹配。

造车对于汽车工程师的容错率低到常人无法想象。毕竟智能手机系统有 bug 死机了,重启一下就好;但如果电动车的行车稳定系统 (ESC) 有毛病了,驾车人可能小命不保。

但是雷军仍然铁了心要造车,亦如他当年去职金山,一门心思去做手机一样。

“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我愿意压上我人生所有的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汽车而战。”

当小米3月宣布造车时,雷军说出豪言壮语。

如是

雷军要造车的想法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处心积虑的结果。

此前,雷军在接受央视财经采访时表示,自己 2013 年就对电动车产业有了巨大的兴趣。

2013年,雷军曾两次到硅谷拜会特斯拉CEO马斯克,当时就下单了两台特斯拉Model S,开一台,拆一台。2015年和2016年,他个人先后投资了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

小米在新能源智能车产业链上投资布局颇多。在过去的七八年的时间里面,投资了近十家智能电动车领域各种各样的公司。

而造车,是雷军野心中的关键一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米为什么要造车?

从过去的只卖低端手机,到进军高端手机市场,再到造芯片、造车,小米不满足于只做手机,一直在寻求突破公司原有业务的局限,不断尝试新的赛道。

个中原因,表面上看是小米想要成长为伟大科技公司的野心,而更深层的原因其实是危生存危机。

2016年小米的下滑,对雷军来说,太过刻骨铭心。

数年来,在内外的各种场合,雷军无数次提起这段“至暗时刻”:年规划目标1亿台的小米,2016年实际出货只完成了5000多万台,相比2015年还下滑了1000多万台。当时的业界,普遍认为小米的故事就此完事了。毕竟此前20年来的行业史告诉人们,手机行业销量一旦下滑,就是死路一条 —— 当整条供应链都对你失去信心之后,死亡螺旋就此形成。从爱立信、摩托罗拉、诺基亚和黑莓一连串曾如雷贯耳的名字黯淡的过往中,这条铁则被一次一次验证。

雷军在那一年被迫亲自接手了手机部,开始了真正埋头学习硬件工业的历程,向全公司反复强调两个字 —— “补课”。

彼时小米手机部全部研发团队不到300人,而对应的华为的研发团队多达1.5万人。

2016年小米的危机,究其原因是小米从发烧友市场到大众市场的切换不成功,以及错失产业链布局良机所致。

而小米走出困境的途径,一是解决了供应链问题,二是出海。

即便小米如今已经稳坐智能手机的第一梯队,雷军也从来没有为此而放松警惕,焦虑不降反增。

除了2016年的危机带来的焦虑,自身所处的智能手机市场特性,让所有身处其中的手机厂商,谁都不敢放松警惕,因为稍有失误,就可能被挑剔的消费者抛弃。看看昔日那些如雷贯耳的手机品牌的境况,教训实在太过深刻。

小米为何选择新能源汽车赛道?

小米目前的业务线相对单一,其核心业务就是智能手机和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小米寻找寻找新的业务突破口。

“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这是投资界的一句名言。

当下,新能源汽车似乎正是这样一只“猪”。不但小米、百度等互联网大厂先后入局,一些房地产企业也玩起了跨界造车。传统车企更是不甘落后,纷纷加快转型步伐,努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出更大音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资本热捧形成呼应的是,新能源车市持续火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1.3万辆和179.9万辆,累计销量的渗透率接近11%。这意味着,每销售10台汽车,便有1台是新能源汽车。

热闹的表象之下,是产业内功不断精进。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强势、技术弱势的局面得到显著改变,建立了上下游贯通的完整产业体系,突破了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其中,动力电池技术全球领先。

智慧芽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专利总申请量的66.79%,中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技术来源国之一。

政策持续支持、市场逐步认可、技术不断提升、体系日渐完善——一个良性发展的产业循环愈发成形。

有资金培育,有技术打底,有政策扶持,小米切入赛道的时机非常精准。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人才储备。雷军透露,目前已收到两万份简历,研发团队453人。

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来说,小米此时进场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