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建安十一年(206年),东海太守昌豨第三次反叛,曹操令于禁和夏侯渊出兵征讨。在曹军的强攻下,昌豨很快就招架不住,于是,他故伎重演,再次请降以求保命。但事不过三,这一次昌豨打错了算盘,因为他碰上了于禁。于禁不顾老友之情,以曹操曾说过“围攻后降者不赦免”为由,“陨涕”处斩了已经投降的昌豨。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于禁对“围攻后降者”的厌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就连威震华夏的关羽也曾有“围攻后降”的不堪经历,何况是于禁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围攻吕常据守的襄阳,以及曹仁据守的樊城。此时曹操刚刚从汉中铩羽而归,襄阳与樊城不容再有闪失。于是,他急令曹植率军救援曹仁,但曹植却因醉酒无法受命,曹操因此改派于禁率七军(约三万人)驰援樊城。

于禁到达樊城后,曹仁令他驻守在樊城外围,与樊城形成犄角之势,互相呼应。曹仁此举从兵法上来说没毛病,当年吕布如果听从陈宫分兵出城的建议,就至少不会败得如此之快。但是,曹仁虽然懂兵法,却不是军事家,因为他既不懂地形,又对气候知之甚少。

当时正值南方秋天的汛期,但曹仁却让于禁屯驻在低洼地带。结果大雨连下十多天,汉水暴涨,发生了“汉水溢流,害人民”的特大水灾,导致于禁的七军被大水围困。更糟糕的是,曹仁竟没有提前备好大船,而关羽却拥有在大水中来去自如的大船,轻易将于禁诸军包围了起来。无奈之下,于禁只好率部举白旗投降。

于禁是曹魏集团中首个投降对手的高级将领,因此广受诟病。其中魏文帝曹丕就一边及“樊城之败,水灾暴至,非战之咎”来宽慰于禁,一边又让人在曹操的陵屋中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的壁画,以此来羞辱于禁。而东吴骑都虞翻更是见于禁一次,就羞辱他一次。不过,也有例外,孙权就以上宾之礼善待于禁,出同行,食同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于禁以“围攻后降者”的理由处斩了昌豨,为何他却在被关羽围攻的情况下缴械了呢?另外,孙权为何要高规格善待身为降将的于禁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在襄阳之战前,魏、蜀、吴三强之间的现状说起。

现状:魏、吴隔江对峙,蜀、吴双方聚焦荆州

  • 1、曹魏:西向受挫,转而南征

襄阳之战前,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定都邺城。此时魏国已占有天下十三州中的九州,其综合实力毫无疑问是魏、蜀、吴三强中最强的一方。

但是,踌躇满志的曹操却在汉中之战中吃到当头一棒,被刘备击败,在被迫放弃汉中的同时,也默认了刘备的崛起。随后,曹操再次调转马头南下征讨孙权,目标是夺取濡须坞。

  • 2、蜀汉:强势崛起,剑指荆州

刘备从赤壁之战后开始大爆发。他先是取得荆州七郡中的五郡,后又击败刘璋据有益州,继而在汉中之战中战胜曹操,顺利晋位汉中王。

此时,刘备只要再取得曹操手中的南阳郡,以及孙权手中的江夏郡,就能实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跨有荆、益”的初步战略目标。因此,刘备集团下一步的战略重心,毫无疑问就是荆州。

  • 3、东吴:与曹魏隔江对峙,荆州成心病

孙权本是赤壁之战中抗曹的主力,刘备只是客串而已。但令孙权没想到的是,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谋划下,战后不仅在荆州站稳了脚跟,而且又抢先他一步拿下益州,刘备集团也因此一跃成为实力仅次于曹操的军事集团。

关羽驻守在东吴的家门口荆州,虽然可充当东吴抗曹的前哨,但却切断了东吴西向的通道,而刘备却可随时从西川随流而下攻吴。这让孙权如鲠在喉,无奈之下只好将治所从吴县迁至秣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在第一次濡须之战后,孙权拿下了皖城,成功控制了江淮南部。此时,孙权只要严防死守濡须坞,曹操就南下无路;但孙权也无法突破合肥,同样北伐无门。在这种情况下,孙、曹形成了隔江对峙的僵持局面。

综上所述,刘备占据益州后,为实现其“霸业可成”的终极目标,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将是全取荆州。但荆州是东吴的门户,其重要性对孙权不言而喻,一旦刘备拿下荆州,东吴将会被边缘化,从而退出角逐天下的行列。

因此,在曹操无法攻破濡须坞的情况下,孙权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夺回荆州的控制权。也就是说,孙权与刘备之间围绕着荆州必有一战。

综上所述,在襄阳之战前,曹操专注于濡须口,而蜀、吴双方则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荆州。

拒降:对个人有利,但于战事无益

关羽围攻樊城时,早前随张鲁归降曹操的庞德,与于禁一同屯驻在樊城北部的低洼处,与城内的曹仁形成犄角之势。因此,当汉水暴涨时,庞德部同样被大水所淹。但庞德却率手下所部与关羽决一死战,最后因“弓矢尽失,小船覆没”被关羽所擒,同时他手下的将士也折损大部。庞德被擒后,拒不投降,并大骂关羽,结果被关羽处斩。

曹操在得知庞德殉节后,甚为伤悲,不仅为之流涕,而且封其二子为列侯。可以说,庞德是牺牲一人,换取了全家的荣耀,而且他本人也得以“垂名昭千载”,可谓一举二得。

同样,如果于禁死战拒降殉职,那么,以他的地位,将不仅能得到“垂名昭千载”的荣誉,而且曹操给他家人的待遇也绝不会比庞德的家人差。不过,如果于禁这样做,就必须付出手下伤亡过半的惨痛代价,而且这些将士大部分都将是淹死,关羽为此付出的代价极少。

综上所述,选择拒降关羽,是对于禁个人最有利的选择。不过,这样做虽然可保个人名节,但对于解樊城之围却无任何帮助。

投降:扭转襄阳之战结局的妙棋

李贽:于禁最识大体,只为国家争胜负,不为一身辨曲直,真良将也。

庞德在明知无法取胜的情况下,宁死不屈率兵死磕关羽,体现出了血性。而身为上将的于禁,在确认无任何获胜机会的情况下,很快举全军投降了。表面看起来,庞德的行为是为国捐躯之举,而于禁则是贪生怕死的行为。但是,明朝著名思想家李贽却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于禁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而是最识大体,只为国家争胜负的一代良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于禁投降关羽正是襄阳之战的转折点。在此之前,关羽气势如虹水淹七军,曹魏集团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等人纷纷投靠关羽,关羽的声势一度威震华夏。而在于禁投降之后,关羽面临的形势开始严峻起来。

  • 1、难题一:3万战俘安置
会汉水暴起,关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三国志吴主传》

于禁携七军(约3万人)投降后,如何处置这3万降卒,就成为关羽面临的一大棘手问题。这三万降卒人心未附,而且不擅长水战,如果将他们留在襄阳前线,隐患太大。于是,关羽决定将这3万降卒送回后方江陵。

但是,襄樊前线到江陵的航程约1200(汉)里,此距离来回一次需一个月的时间。因此,关羽用船将此批战俘运送回江陵,不仅占用了大批战船,而且又必须分出一批士兵看守俘虏,这不仅削弱了襄樊前线部队的战斗力,而且又分散了关羽的注意力,可谓是得不偿失。

这样做的恶果很快就在沔水之战显现了出来。徐晃虽然很强,但在正常情况下,他是不可能在直面对决中击败关羽的。然而,关羽却在随后的沔水之战中被徐晃轻松击败,痛失好局。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关羽分心的缘故。

  • 2、难题二:3万战俘口粮
羽尽禽禁等,人马数万,讬以粮乏,擅取湘关米。权闻之,遂行,先遣蒙在前——《三国志·吕蒙传》

于禁的3万战俘一日三餐需要消耗大量粮食。事实上,关羽在襄樊前线的总兵力也才3万人,于禁投降后,关羽营中吃饭的人数就从3万激增至6万人。在这种情况下,关羽部很快就出现了粮食危机。

为了解决军队口粮问题,以避免未战先乱的情况出现,关羽被迫兵行险招,擅自取用孙权的“湘关米”来供应军队。直到此时,实诚的关羽还不知道此举的后果有多严重。

关羽不知道的是,在赤壁之战后,为了避免东吴被边缘化,孙权与吕蒙等人早就未雨绸缪,伺机要将关羽(刘备势力)逐出荆州。但是,由于忌惮曹操会趁虚进攻东吴,而且没有正当的出兵理由,孙权才一直按兵不动。而此次“湘关米”事件,正好可做为孙权出兵的借口。

而曹操以“许割江南”的条件与孙权结盟,则彻底打消了孙权心中的顾虑。于是,孙权就派吕蒙白衣渡江偷袭关羽后方,从而使关羽首尾不能相顾,最终败走麦城。

综上所述,于禁投降关羽,绝不是因为他是贪生怕死之辈,而是逆转襄阳之战结局的一步妙棋。

疑点:明知于禁投降是一步妙棋,曹操为何还贬低于禁?

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三国志·于禁传》

当于禁的七军在汹涌的洪水之中挣扎时,关羽却凭借着大船在洪水之中横冲直撞。此时,摆在于禁面前的选项已经不多了,严格来说,可供于禁的选择只有两个,那就是投降和死战到底这两个选项。

关键时刻,于禁以退为进,率3万将士向关羽投降,从而占用了关羽的战略资源,间接使东吴与蜀汉之间的矛盾公开化,促成了魏、吴联手夹攻关羽的局面。毫无疑问,于禁投降关羽就是逆转襄阳之战结局的一步妙棋。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当时能看出于禁投降关羽将对襄阳之战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大概只有曹操与孙权两人了。那么问题又来了,曹操既然知道于禁投降是以退为进之计,他为何还要谴责于禁呢?

原因很简单,也很现实。因为于禁是曹魏集团中,第一位在逆境时公开投降的高级将领,曹操作为曹魏集团的掌舵人,不可能公开支持(赞同)任何的背叛(投降)行动,否则,就会做出错误的示范,如果众将群起效之,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曹操才在众人面前说出“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这样的话,这话实际上是说给别人听的,并非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那么,于禁在投降之前,是否预料到了自己的结局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之前于禁就曾经做过先斩后奏的事,而曹操当时不但不责怪他,反而还嘉奖了他。

建安二年(197年),于禁发现曹操的嫡系青州兵竟做出打家劫舍的勾当。于是,他就在未请示曹操的情况下,先斩后秦处理了这些害群之马。当时就有人向曹操诬告于禁造反,但曹操不为所动,在事后评价于禁是“千古名将,何以加之!” 并封为益寿亭侯。

正是有此先例,于禁在襄阳之战中,才敢于再次先斩后奏投降关羽,因为他相信曹操会明白他的良苦用心的。但是,这次于禁却猜错了结局,曹操为了曹魏的大局,违心地牺牲了他,让他承担了临阵投敌的罪名。

综上所述,虽然于禁投降关羽是逆转襄阳之战结局的妙棋,但是,曹操却从魏国的大局出发,决定牺牲他来达到杀鸡儆猴的目的。于是,于禁悲剧了!

结语

从兵法的角度来看,于禁投降关羽是以退为进的经典之作。关羽如果能像当年白起一样,将3万战俘坑杀,则可以将于禁此计化解。但是,羽却善待战俘,从而消耗了大量的战略资源,直接后果就是不仅使自己陷入被动之中,而且给了孙权可趁之机,最终败走麦城。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于禁投降关羽是一步臭棋。因为从曹魏集团的角度出发,曹操、曹丕不可能公开支持大将投敌的行为。虽然他们知道,于禁并不是因为贪生怕死才投敌的,但他们不得不违心地牺牲于禁,让于禁沦为了庞德“陨身徇节”精神的背景板。

作为局外人的孙权,对此事更是洞若观火。这就是他力排众议,不顾于禁的降将身份,破例用最高礼节来招待他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