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得抑郁症的原因都是不一样的,或者说没有两个人抑郁症形成的原因是完全一样的;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我们之所以得抑郁症,基本上都不是由某一个原因形成的,它一般是由众多因素造成的。也就是说,有可能是社会因素,也有可能是原生家庭,也有可能是遗传。但是,我个人认为,青少年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在于原生家庭,而不是社会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离婚率与青少年抑郁检出率的数据对比

首先,咱们先看一组数据的对比。

青少年的年龄阶段是指11-18岁。
中国离婚率连续16年攀升。

这个数据的吻合度,还是比较高的。比如一对新人2000年结婚,2001年有了第一个孩子,如果承受不住社会的压力,在当年或者生育后的第二年离婚,16年之后,此时孩子的年龄为17或者18.

其次,咱们再看另一组数据:

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到 24.6%

2020年,全国平均离婚率达到39.33。

如果说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然后离婚必然导致孩子从小便抑郁的绝对逻辑来看,两个百分率应该是一样的才对。

之所以出现出入,我个人是由于以下原因:

  1. 结婚后,还没生育,便离婚的占比
  2. 结婚后,某一方没有生育能力的占比。
  3. 双方不愿生育占比。

以上数据,全为个人主观判定,不作为权威论点。

所以我认为,导致青少年抑郁的原因,原生家庭因素更多一些。或者更直观地说,与离婚率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从这个数据进行逻辑推理的话,还有一个更加让人恐怖的,你所看不到的情况可能将会发生。

即如果是出于父母离婚,进而导致24.6%的青少年(11--18)检测出抑郁,那么在小于11岁的孩子中,也是在离婚率攀升的16年中的。这也就意味着,这批孩子,长大后,也很有可能存在抑郁情况。而且检出率可能会更高。

因为如果从父母离婚导致孩子抑郁的逻辑出发,离婚率攀升,孩子抑郁检出率也会跟随攀升,在将来的某一天,将会大于24.6%。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据。

所以此时,我特别希望我的数据分析是一个天大的错误。

长期“缺爱”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的主因

而父母离婚对孩子的直接影响,主要是“缺爱”。

当然,这里所讲的“缺爱”,是以相对论的角度来阐述,即:“单亲赋予的爱”相对于“双亲赋予的爱”,视为“缺爱”。就好像人类的两只手,缺少任何一个,都将是一个“失衡”的状态。父爱与母爱,也是同样的道理,分属不同,父爱代替不了母爱,母爱同样也代替不了父爱。

另外,我所说的爱,并不是最大程度给予孩子物质上的“爱”。而是精神上的爱,以及价值观的塑造,这可是物质绝对不能代替的东西。用更为夸张的话说,两者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爱的三个矢量

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分析家们认为,抑郁根植于早期的缺失。如果婴幼儿在遭受一些伤害时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则容易形成无助和无望感,这种无助和无望感将根植于潜意识。

首先,先给大家看一个西方的实验。“缺爱”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做了一系列实验,将刚出生的恒河猴和猴妈妈及同类隔离开。以此研究猴子的成长过程。

哈洛之所以以恒河猴为研究对象,是因为恒河猴在许多方面都与人类相似,与人类基因的相似度高达93%。

哈罗在笼子中制作了两只假母猴,作为幼猴的代理母亲。其中一只假母猴是木头制成的,木制母猴的表面覆盖了一层柔软的皮毛,就好像猴子的毛发一样;另一只假母猴是铁丝制成的,表面不是毛茸茸的,而是光滑的。哈罗还在这两只假母猴的身上安装了奶瓶和灯泡,为幼猴提供牛奶和温暖。

然后哈洛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1. 幼猴绝大部分时间依偎在木制母猴那里。只有在需要吃奶的时候,不得不离开木制母猴,但在吃完奶之后会立刻回到木制母猴身边。
  2. 有时幼猴们会离开木制母猴去玩耍。但是,只要幼猴一遇到令自己恐惧的事情,它们会马上跑到木制母猴那里,而不是铁丝母猴那里,似乎想要从木制母猴那里寻求安慰。
  3. 哈罗把这些幼猴带到了一个没有木制母猴的陌生的环境中,这里摆满了幼猴感兴趣的东西。但是,哈罗发现幼猴根本无法适应这个新环境,它们显得十分焦虑和恐惧。
  4. 为了安慰幼猴,哈罗把木制母猴也放到了这个新环境中。结果他发现,幼猴跑到木制母猴这里寻求安慰。过了一会儿后,幼猴们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并开始兴趣盎然地玩耍起来。但是哈罗注意到,当幼猴玩耍的时候,会时不时地看向木制母猴,恐怕木制母猴会再次离开一样。当幼猴看到木制母猴依然在那里时,会继续安心地玩耍;当幼猴发现木制母猴不见了,它立刻会停止玩耍,重新陷入焦虑和恐惧之中。

哈洛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用他的话说就是“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当然,我个人在添加一个变量,即父母的指导下,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世界观

世界分为正反两面。对于“负性”的那一面,我们不看,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正视“负性”并不是仅仅让他们认可它的客观存在,而是如何将“负性”与“心理接受”达到平衡的一种健康状态。

即不要让孩子觉得,除了成功他无路可走。否则他会在“人杰”和“鬼雄”的两个极端中徘徊。

因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因素很多。就好像天气情况一样,刮风下雨洪涝地震很难预测和掌控。同理,人的一生也不可能永远风和日丽。那么,如果遇到的负面状况,除了调节心理并接纳,接受不完美,并纳入人生观,真没有太好的办法。而针对的负面状况,就灵活多了,可以选择接纳,也可以选择临时接受,并起帆航行。真正做到心理的自我调和,做到进退有度。

而弹性的世界观,我个人认为可以解决无助感,不自信,过度悲观,习惯性逃避等诸多负面情绪。因为这是一切情绪的前提。

功利

实际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之所以很难接受,是因为我们受“群体功利观念”的裹挟,歧视,所以,明知道有道理,也不想接纳“异类”的观念。

所以,我们的所有心理问题,几乎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涵盖,即求而不得,或者如何才能得。都不愿心甘情愿地去“舍”。

“舍得”二字,很多人都依据主观意愿的角度做探讨,即我愿不愿意去舍或者去得。但是还有一个客观的经济资格问题。即能力强的人,有“得”的资格,自然才有“舍”的资格。能力弱的人,一味强调“舍”,可能会影响生存。比如一个人,如果一天只挣10元,然后心生焦虑,再继续“舍”,可能面临的是饿死。

所以,我个人认为,对于“舍得”二字如何渗入我们的世界观的看法是:

1.舍与得必须兼顾,缺一不可。所谓独阴不生,独阳不长的道理。

2.以得为主,以舍为辅。前者为了更好的生存,后者为了更好的生活。

拓展认知,仿若拨开人生云雾,原来四处都是路。想了解更多认知领域,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