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电视剧《功勋》,最近听了不少科学家的故事,也了解了不少科学家的生平,深有感触。

那个年代的科学家真的是太难了,所有的事情都是从头开始。

为了推算原子弹方程式,邓稼先带着十几个人的团队,三班倒,没日没夜地算,再将算出来的结果和他早年听苏联专家讲课的笔记核对,但一直有一个关键数据对不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从苏联回国,经过反复认证,最终发现是苏联的资料有误。

而这一年时间,邓稼先他们已经重复算了九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个年代,保密制度太严格了。

1965年,于敏曾经给邓稼先打过一个电话,内容是这样的:“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的人手不够。”

邓稼先说:“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

这段话听起来有点莫名其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这是于敏在用“暗语”给邓稼先报喜:“我们发现了有效氢弹构型,但这个构型还得再研究研究,需要人手。”

那个年代,科学家们不仅默默无闻,可能还要承受争议。

为了新中国,为了中国的核弹事业,邓稼先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在他生前时,他的功绩鲜为人知;

在电视剧《功勋》的第七个单元《屠呦呦的礼物》里,网友们终于了解到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详细过程,了解到屠呦呦为了青蒿素,牺牲家庭,付出身体健康,承受挫折和煎熬,为世界治疗疟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在获得诺贝尔奖前,屠呦呦被戏称是“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经历、无院士头衔),她默默无闻四十余年,一直走在专注研发青蒿素的道路上。

最初国内得知屠呦呦获奖时,是有争议和质疑的。

2011年,屠呦呦获得有着诺贝尔风向标之称的——美国“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

但是,这个荣誉,却在当时国内的学术界,引发了一场争议。

争议的焦点是什么呢?

国内有学者认为,拉斯克奖评委会不了解中国的国情,“青蒿素”是“523项目组”集体科研得出的结果,虽然是屠呦呦发现的,“但不能把团队的成果归于一个人”,“把奖颁给她一个人,对项目的其他参与者不公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屠呦呦到底有没有资格领这个奖呢?

看过《屠呦呦的礼物》的观众都知道,1969年,屠呦呦接受“523项目”并成为北京中药研究所523项目组组长。

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小组采用34.6摄氏度的乙醚提取出了对疟原虫的抵制率100%的“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

1972年6~8月期间,为了能尽快开展临床试验,在当年对“青蒿乙醚提取物对狗的毒性试验结果”尚存在一定争议的同时,屠呦呦及同事先后以不同剂量分作两批进行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部分的自体试服,均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

1972年3月8日,屠呦呦作为北京中药所的代表,在“全国 523 办公室”主持的南京“中医中药专业组”会议上,报告了青蒿乙醚中性粗提物的鼠疟、猴疟抑制率达 100% 的结果,引起全体与会者的关注。

这之后,全国各地比如山东省寄生虫病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等也都有在研究青蒿素,改进青蒿素的提取方式,有的在临床上进行验证,取得很好的疗效。

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全国523办公室”又让多地的研究所对青蒿素的结构进行改造,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发现“双氢青蒿素”的效价比“青蒿素”高 1 倍,桂林制药厂刘旭等人设计合成了10 多个青蒿素衍生物,其中“双氢青蒿素”的琥珀酸半酯在鼠疟筛选中抗疟效价比“青蒿素”高 3~7 倍,并且都进行了临床验证,成果斐然。

1977年,《科学通报》杂志上刊发了文章《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当时署的名是“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

1978年,因为全国各地的研究所都有参加这场攻坚战,“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

所以,因为中国国情的关系,“青蒿素”如果获得奖项,基本上都是集体来领取荣誉,并且,在“青蒿素”的功臣名单里,屠呦呦的排名并不靠前。

但是,美国拉斯克奖项评选的标准跟中国完全不同,他们明确回答过这个问题:“屠呦呦的功绩是发现,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入到‘523项目’中,第一个提取出有100%抵制率的191号,第一个把它用到临床上,而且证实有效。”

也就是说,拉斯克奖项是 “一个鼓励科学发现的奖项,倾向于只授予最初始的发现者”,就像1和0的问题,没有1,后边的0都等于0。

而在发现“青蒿素”这一块,屠呦呦的功绩是公认的,毋庸置疑的。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日本科学家大村智、爱尔兰科学家威廉·C·坎贝尔,将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和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和治疗蛔虫寄生虫新疗法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而且,尽管奖金(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是由三位科学家分享,但屠呦呦独占一半。

屠呦呦的获奖,不仅仅是对她本人以及中国科学家的认可,更是国际医学界及科学界对青蒿素系列药品治疗疟疾作用的认可。

而咱们国家把“共和国勋章”颁发给了屠呦呦,也是再一次肯定了屠呦呦为世界做出的贡献。

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接受采访时说:“青蒿素的发明,一直是我国引以为豪的科技成果,但仅仅由于难以确定成果归属而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表彰和奖励,其中折射出的不少问题值得深思。”

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工程院院士李连达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国家在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上有缺陷,在人才评价和鼓励上有不足,亟待改进,特别是发现人才、鼓励人才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

争议没有停止,屠呦呦的获奖,带给中国的也不仅仅是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