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的北上广深,给人的第一印象都是"繁华的一线城市","生活水平高","经济飞速发展",殊不知,上海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算得上是高水平发展的繁华城市了

1992年,上海浦东新区成立,上海开始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肉眼可见的提高。

记忆来到1993年的上海。

发展起来的生活

那个时候的上海,没有太多公寓式的居民楼,居民大多住在弄堂(弄堂是上海别具特色的建筑形式),每到夏天,家家户户都会带着长凳或者躺椅,到自家弄堂门口悠然自得地乘凉,或静躺,或打牌斗棋,或磕着瓜子做针线。

小朋友们则嬉戏玩耍,好不热闹,一副悠然自得的城市生活景象,完全不同于其他城市或者一些更偏远的地方忙忙碌碌的生活。

当时的人们虽然住在弄堂,厨房比较窄,但是已经告别了传统的煤球炉,开始使用煤气罐了。

而且农贸市场里边,肉类摊位上常常都是摆的满满的,猪肉,牛羊肉,鱼类,甚至还有大虾海鲜等,居民们的餐桌上也时常有硬菜,可以看出那时上海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确比较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小汽车不那么普遍的年代,除了自行车,还可以经常看到大街上的人力车,车上的坐垫是皮质沙发,足够坐上两三个人,在拥挤的大街上,车上的人神态从容,坐姿悠闲,行走的人和推着老式自行车的人似乎都成了陪衬。

上海的火车站、汽车站常常满是睡着或坐着的农民工,还有穿着似商人模样的各种人,因为那个年代上海的经济水平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成为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首选之地和商人们谈生意的好地方。

后来,越来越多的高楼平地起,大型商场也逐渐多了起来,周末或节假日,商场里的人就很多,服装店的女性,进口玩具专柜前的小朋友……人们的消费水平日渐提高。

生活水平提高了,房价也没有停止上涨的脚步,并且以工资水平赶不上的速度增长。

在1993年,高层的居民楼几乎没有,房价也不便宜,上海职工平均工资收入在300左右,房价则是1000到2000一个平方,现在上海平均工资9000左右,房间已经涨到了三万到十几万不等,工资增长了二三十倍,房价却增长四五十倍,很多人都会感叹一句,上海的房至今买不起。

最熟悉的眼保健操

眼保健操可以说是我们好几代人的回忆,除了国歌,大概比较熟的就是这一首歌了,每当这个音乐响起,就提醒同学们该闭眼放松,做眼保健操了。在那个年代的上海,也是几乎所有中小学都要求每天做眼保健操

"轻闭双眼,身体坐正,双腿自然放松……"伴随着音乐响起,上一秒还在打闹的学生,下一秒就已经在课桌前整整齐齐的坐好,开始做眼保健操,旁边还有专门的学校卫生员一边巡视,一边纠正同学们的眼保健操手势。

为什么上海对眼保健操如此重视,几乎成为了一种校园文化?在眼保健操发明的初期,可谓是在全国都推行得热火朝天,被称作"中小学按时在眼保健操的音乐声中集体练功",那叫一个声势浩大,但是这样一个没有经过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统计验证的眼保健操是否有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上海发生了一件事:推行眼保健操不到半年,上海市某小学就有34名近视学生视力恢复正常,其中有一个女生,原来右眼视力0.2,左眼视力0.3,坚持每天做两次眼保健操,视力就恢复到了1.2和1.0,这也就是为什么眼保健操在上海这么火的原因之一了吧。

不管事件真实与否,总之上海在那个年代对眼保健操推行的真的挺严,也使之成为了上海印象的重要部分,你是否开始怀念儿时的生活了呢?

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

经济飞速发展的上海,生活水平已经提上来了,娱乐生活当然也少不了。

每逢周末,朋友家人就会在一起聚会,吃一顿饭,在家里开启k歌模式,在那个为数不多的人知道卡拉OK的年代,上海的一些人家已经有了家庭版卡拉OK,随时都可以组织朋友在家里欢歌,也实在是令人羡慕。

小年轻们则和朋友们聚集在小酒吧里,看看歌舞表演,聊聊天;也有人喜欢在洗浴中心泡个热水澡,睡个好觉,或是来到美容院做一下按摩。

更有一家三口出去游玩,小公园里划船,带着孩子在外滩散步拍照……如此悠闲又快乐的生活,也正符合上海人民的生活水平。

土豪标配"大哥大"

如今,手机几乎是人手一部,也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标配,我们可以用手机打电话、听音乐 、玩游戏……功能一应俱全,但是最初的手机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呢?长什么样呢?有什么功能呢?在1983年10月13日,首部商用手机:摩托罗拉DynaTAC手机诞生,它的个头大犹如一块砖头,光是外壳就约800克,整体重2.5磅,价格更是高达3995美元,合人民币两三万,在八十年代算是相当昂贵了

更重要的是这一台天价机器只能打电话!而且信号并不好,往往需要边走边吼好一阵刚才能找到一个有信号的位置。但是足以让我们吃惊的是就这样一部手机居然被众多"土豪"追捧。

在美国,这种手机被称为便携式蜂窝电话,传到中国之后,就被改成了"大哥大",为什么会这样称呼呢?

原因是香港、广州等地那些有势力的大哥都是手上拿着一个大块头手机,而很多港剧中最有势力的人往往被称为"大哥大", 显得很霸气很尊贵,于是,有人就把"大哥大"的称号给了手机,这还不足以表明"大哥大"的尊贵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7年11月,广东省第一个开通移动通信网,上海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很多外商来沪投资先看电话通不通,上海市自然是立即也开通了移动通信网,像半块窄长砖头一样的移动电话"大哥大"也迅速成为了上海街头的"红人"。

那个年代的人们说"有部大哥大,走遍天下都不怕",大哥大完全是成功人士的标配,是身份的象征。

为什么说当时拥有一部大哥大显得极其有身份呢?

据当时一个拿到大哥大的中国人徐峰回忆道: 购买模拟手机花费了2万元,入网费6000元,还有其它费用差不多花费三万多,最高时达到3.5万,基本服务费每户每月150元,通话费每分钟人民币1快钱或港币1块2。

形容"大哥大"就一个字:贵!形容拥有大哥大的人就两个字:土豪!更甚者,当时电信部门对市场潜在需求估计不足,造成移动电话供不应求, 用户为了得到一部移动电话,常常需要找领导批条子,找熟人走后门,甚至通过非法手段购买。

1993年时,"大哥大"的黑市价炒到了万元一部,所以这就能够看出有一部"大哥大"的人身份有多么不一般。

当一个生意人拿着"大哥大"吃饭谈判时,把它往桌上一放,就像押上了一个富贵的筹码和权杖,立刻会获得多一份尊重,生意谈判也因此变得轻松;街上拿着"大哥大"的行人,一掏出"大哥大"喂几句,就像是突然自带光环,会获得行人羡慕的眼光。

总之,那个年代的"大哥大"就是土豪标配,非一般人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