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誉为“钓系爱豆”第一人的玲娜贝儿横空出世,是由迪士尼一手打造的“达菲家族”的最新成员,短短半个多月便刷屏朋友圈,霸榜热搜,在它爆红的背后,是迪士尼的野心流露吗?关注公众号文化产业观察,回复“玲娜贝儿”了解更多信息。

“双减”之下,学科类培训机构被严格监管,但一些培训从业人员借“高级保姆”“住家教师”的形式,换个“马甲”在市场自由流动。

据媒体报道,一些家政公司为这部分人员贴上“985毕业”、“硕士”、“英专八级”、“海归”、“教师资格证”等漂亮标签,可提供从早起叫醒、上下学接送到学科补习的服务,偶尔也充当司机和采购员。在上海地区,有资历的老师月薪可以开价3万元甚至更高。

步韩国老路?

“双减”的全称是《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主要就是减少孩子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新政规定校外培训机构假期不得上课,学科类和素质类教育培训机构不得上市等。

其实早在19世纪70年代,韩国就开始尝试这方面的教育改革了。

朝鲜战争后,韩国经济高速发展,并且连续七年GDP增长率超过10%。在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腾飞的经济营造出的安全氛围中,人们的目标转移到了使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上来。

竞争造成了很多家长不得不把孩子送进培训机构,而孩子们也在这样的重视下,也是不堪重负。相应的,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呼吁教育公平和教育减负。

在这样的呼声下,韩国政府规定校内的在职教师不准做家教,更不准在培训机构兼职等一系列措施。

从1980年到2000年,政府成立了30多个专项调查队,开始彻底取缔校外培训机构。

校外教培机构被取缔了,但上大学还是看排名,所以这种需求依然存在。

因此,有钱人就请原来培训机构的辅导老师到家补习。而这样的结果就是考进名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富人家庭。

教育改革的本意是为了教育公平,没想到却造成了更大的不公平。

2000年之后,越来越多的中下层家庭很多中下层家庭意识到这种教育改革的不公平,强烈呼吁开放校外培训。

迫于压力,韩国政府最终决定允许校外培训,一切又重回起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史为鉴,贯穿这场博弈的双方便是政府追求的全民教育公平和来自民众的教育焦虑,教培机构则扮演了工具人的角色,被这场博弈牵制。

由此,如何理解家教会披上家政的外衣,甚至在上海地区,有资历的老师月薪可以开价3万元甚至更高的事件呢:

——“但上大学还是看排名,所以这种需求依然存在。”

——家长表示:现在都挺好的,到高考的时候还能笑得出来吗?

回顾1980年到2000年韩国改革的事实,能让人们放下教育焦虑的还是人才选拔制度。

如果上学还是唯分数论的中高考制度不能改变,校外培训这样的需求就永远存在,市场将永远会找到办法来迎合这种需求。

但是我国的“双减”政策真的会步韩国的老路吗?如果是,那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双减”如何有理

“双减”作为教育领域的改革措施其底层逻辑在于经济基础的变化。

到2013年,我国GDP接近10%的增长率已经持续了30多年。这与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息息相关,比如房地产业兴起、产业链转移、城镇化以及人口增长等。

但是随着我们离发达国家的距离越来越近,经济增速逐渐放缓,这些红利也正在消失,急需我们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这是一张双峰图,图中反映了我国正处的位置:实现了局部最优解的小山峰,以及需要追求的实现全局最优解的高峰。二者之间的山谷便是我们必须要克服的发展瓶颈。

因为局部最优解提供的GDP是用富人的收益覆盖了大部分普通人收益的带有虚幻色彩的平均值,因此我们需要调整头部,倾向普通人的满足,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更多的人,提升大众收益,实现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着E点靠近的路,是一条漫长的、不怕短期回调的、不断触动利益的,回归本质的道路。

打击教培机构,保障教育资源对大多数人公开公正也正是其中一步。

教育是国之根本,一旦与资本挂钩,就会被卷入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最终变为价高者得的“教育资本”。

原本公平的随机分配的教育资源变成了价高者得的拉大贫富差距的教育资本,而家长们则在无形中承担了前后产生的“差价”。

在发达国家,富人垄断教育资源的现象十分明显,出身富裕的人往往几代人都是名校毕业,他们通往成功的路也比普通人更平坦。也正应了那句话:你奋斗一生的终点不过是别人的起点。

“双减”政策所要做的并不是砍掉或者减少教育资源,而是解放被资本攥在手里的“教育资本”,正式把人们拉回到同一起点,尽力去保障大部分人的利益。

结语

“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每个孩子都值得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更应该去探索自我,了解彼此,而不是相互竞争。

参考资料:腾讯网、b站

文编:马海燕

美编:张童

推广:朱煜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