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说过"刺鲀"这种小鱼吗?

它平时在水里游的时候小巧又可爱,一旦被捕食者咬伤了,它就会把自己撑成一个球,身上的棘刺也根根竖起,扎得捕食者一嘴血还难以下咽,往往不得不灰溜溜罢手而归。

国际政治舞台上,不少小国也是这种"刺鲀"比如越南,比如阿富汗,前者在70年代生生把美国拖得焦头烂额,后者更是直接呛死了苏联。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国家恐怕很多人就想不到了:芬兰,这个北欧三国里最安静最不愿意招惹是非的国家,民众特性以"社交恐惧"著名,竟然也是一条北冰洋"刺鲀"。

尝试吞下这条芬兰"刺鲀"的,还是那个曾经令全球害怕的红色帝国——苏联。

斯大林的"慷慨":5500平方公里换2700平方公里?

1939年的苏联和它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需要考虑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法西斯德国元首希特勒的下一步棋要往哪里放?

表面上看起来,苏联什么也不用担心,他和德国之间刚刚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且趁着德国占领波兰的闪击战割走了波兰2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上面的1300万人口。

社会主义苏联虽然和纳粹德国中间的缓冲地带消失,不过"东方防线"好歹是建立在了苏联本土之外。

波兰北面的三个波罗的海小国: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也接到了苏联以武力要求军队进驻的通牒,这三个小个子自然是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

接下来,斯大林烟斗里的火星子自然就落到了地图更北的方向:芬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芬兰这个国家,和俄国-苏联之间的渊源还十分深厚,因为芬兰的独立就是拜俄国人所赐。

从17世纪决定法国欧洲霸权的"三十年战争"开始,一直到19世纪初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之间,芬兰一直属于在三十年战争中站队法国的瑞典王国。

随着拿破仑在欧洲的扩张矛头指向瑞典,边上的沙俄抓住时机入侵瑞典,割走了毗邻的芬兰省,改为芬兰大公国,并赋予了高度自治的权利。

此后芬兰又度过了一百多年的沙俄时代,期间因为继任沙皇的自治政策调整,芬兰民族主义开始觉醒。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沙皇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在天赐良机和德国的暗中支持下,芬兰抓住时机一举宣布独立,新生的苏联忙于反击各国干涉,对此无暇兼顾,芬兰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国家。

芬兰独立是1917年的事,到1939年不过短短22年,这二十年间,苏联和芬兰之间相互挑衅、叫骂,边界纷争不断。

斯大林当然不会忘记这块土地本该归属苏联统治的遗憾,但是还有另外一个因素也令他对芬兰感到芒刺在背,坐不安席。

因为独立后的芬兰东南边界距离苏联第二大城市、当年沙俄首都圣彼得堡仅仅只有32公里,如果在这里部署一门足够远的大炮,可以直接打到城市中心。

列宁正是出于这点考虑,才把首都搬到了莫斯科。况且如今已改名为列宁格勒的圣彼得堡还是苏联在波罗的海最重要的出海口,兼波罗的海舰队的补给基地。

加之斯大林对德国人在芬兰独立运动幕后的动作一清二楚,也了解德芬两国至今保持着密切互动。

"东方防线"如果不在芬兰方向做点什么,那潜在的威胁可就大了。毕竟眼下德国正忙着在欧洲西部活动,还顾不上苏联,等到德国后方稳定之后,接下去发生的事情谁能预料。

万一芬兰在关键时刻加入德国或者允许德国人借道芬兰,从苏联西北角进攻,列宁格勒陷落将是无可挽回的事情。

所以斯大林必须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短暂有效期内处理好这个后患。对于这样重大的事宜,每一秒钟都不能浪费。

1939年10月5日,苏联紧急"邀请"芬兰政府谈判"互助"和领土问题。苏联对芬兰提出的领土变更提议包括:

列宁格勒背面,划分苏芬两国边界的卡雷利亚地峡边境线往西北芬兰方向移动40公里;波罗的海中央的几个海岛划给苏联;

控制波罗的海芬兰湾北部入口的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30年等条件,涉及领土大约2761平方公里,而作为补偿,苏联将在内陆划给芬兰5529平方公里土地,足见斯大林的"慷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芬兰人也不是傻子,卡雷利亚地峡是芬兰和苏联之间主要分割线,为了防御苏联,芬兰已经在此修筑了大量碉堡工事,白白让给苏联岂不是把自己的门户打开。

俄国人想什么时候进来就什么时候进来。二则边界移动之后苏联的列宁格勒是安全了,可是自己的第二大城市维堡就将贴着边界线。

面临当时列宁格勒的尴尬。再看波罗的海,几个岛屿划给苏联之后,这芬兰湾的海面上除了名字之外还有芬兰人什么事呢?

汉科半岛和南边的爱沙尼亚一旦都有了苏联驻军,凭着苏联和芬兰巨大的国力差距,岂不是就和刘备借荆州一般,哪天能真正收回、以后还能不能收回都不知道?

斯大林给的5500万平方公里都是比这些更北方的冰天雪地,战略地位和波罗的海防御安全根本不可相提并论。

这样的"慷慨"芬兰人实在无福消受,谈判自然宣告破裂,无果而终。

这下,斯大林的烟斗里,火星变成了火苗,苏联庞大的战争力量开始往苏芬边界集结。敬酒不吃,那自然就要罚酒。

难以下咽的白色"刺鲀"

斯大林决定以武力逼迫芬兰接受协议一旦做出,苏军立刻开始行动。1939年11月26日,苏联借口苏芬边界发生炮击苏军士兵事件。

仅仅4天后,苏联准备已久的30万大军带着上千辆坦克和上百架飞机,沿着苏芬边境从南到北全面入侵,同时轰炸了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11月底正是北欧进入冬天的季节,对于俄国人来说,严冬就是天然的盟友,这个盟友曾经在莫斯科脚下冻死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帝国,将来还要把希特勒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埋葬在斯大林格勒,现在当然也…

说到这里大家也想到了,人家芬兰也是北极圈内的国家,主要活动区域比俄罗斯更北,严冬是你俄国人的盟友,难道就不是芬兰人的老朋友吗?

芬兰人能在零下40-50度的天气光屁股蒸桑拿,抗寒能力和经验比起俄国人只多不少。

虽然气候环境对于双方是公平的,芬兰人这边还是占据了在卡雷利亚地峡预先布置的曼因海姆防线地利,以及对于此处森林沼泽湖泊等复杂地形的熟悉。

只是芬兰国小民弱,总人口400余万,甚至不如苏军的常备军队人数,平时也仅仅保持了3.2万人的国防军。

在苏联入侵之后,才紧急动员到12.7万人,另外物资匮乏的芬军仅有一百多门大炮和几十架各类飞机,弹药等后勤军需也仅够两三个月的使用,这脆弱的身板看起来很难抵挡苏联的碾压。

至于其他欧洲大国,英、法、德之间正在各自为决裂做着战前准备,无暇他顾,德国不愿意在征服西欧之前破坏和苏联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

英法则不能绕过被德国威胁的瑞典和挪威向芬兰运送支援,芬兰只能独立抵抗北极熊的利爪。

苏联人从上到下包括斯大林也充满了乐观精神,认为苏军在16天内就可以占领芬兰全境,斯大林甚至下达了严禁进入瑞典国境的命令。

战争的重点进攻方向,当然是靠近圣彼得堡的卡雷利亚地峡,苏军在此集中了两个军组成钳形攻势,想要突破曼因海姆防线。

依次拿下芬兰第二大城市维堡和首都赫尔辛基,配合国境线中段和北段的攻势,谋求迅速解决战斗。谁知进入芬兰国土的苏军士兵面对一片白茫茫的雪原竟然找不到芬兰人。

原来芬兰人把大部队分散成小股,换上雪白的冬衣,把自己藏在熟悉无比的树林和碉堡里,人生地不熟的苏联军队在恶劣天气下根本发现不了芬兰士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苏联在整体战争形势上处于进攻方,到了芬兰防线内外,却变成了苏军士兵要防范芬兰人不停的袭扰战术。

苏联笨重的坦克深陷厚厚的雪地,在寒冬中要保持机械性能必须彻夜点火,原本用来速战速决的利器却给后勤支援造成了沉重的压力。

与此同时,芬兰士兵脚踩雪橇,像游鱼一样在苏军周围的密林雪地上自由穿梭,用各式武器专门偷袭敌人的后勤补给线。

苏联士兵穿着的褐色大衣在雪地上就是显眼的活靶子,又不能抛下辎重四处逃串。更令人恐惧到麻木的是芬兰使用了大量的狙击手专门在入夜之后点杀围着篝火取暖的苏联士兵。

西蒙·海耶,这位芬兰狙击手以一己之力就在这场短暂的冬季战争中把542名苏军士兵送入坟墓,被称为"白色死神"。

在这些芬兰猎手带来的阴影下,甚至出现了夜晚的苏联士兵面对身边同伴一个一个倒地却无动于衷,安然等待轮到自己的绝望情形。

据统计,一个芬兰狙击手杀死一个苏联士兵只需要消耗1.3发子弹,大大弥补了芬兰窘迫的物资储备不足。

成片成片的苏军部队整建制地被小股芬兰狙击手分割猎杀,原定的攻势不得不中断。苏军参谋部面对艰难的战线推进速度只好调整军力和作战计划。

1940年2月1日起,苏军调集两个集团军重点强攻曼因海姆方向,辅以飞机大炮发射几十万发炮弹轰炸芬兰军队后方和防线上的火力点。

芬兰这边战备物资已近告罄,在迟迟等不到英法德的援助之下终于被苏军突破,丢失维堡,不得不和苏联签订了城下之盟,全盘接受了斯大林的要挟,苏联以惨胜赢得了这场冬季战争的战略胜利。

斯大林本以为芬兰不过是北冰洋里的一条小鱼,咬到嘴里却是满嘴的刺,只好和着血吞下了一小块鱼肉。

苏联收手的顾虑

按照斯大林战前的预想,肯定是要占领芬兰全境,重新把它吞并为苏联的新加盟共和国的,否则他不会下达不准进入瑞典国境的命令,那为什么战后他放弃了这个计划呢?

毫无疑问最大的原因是希特勒的纳粹德国。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苏联心知肚明,纳粹和社会主义是势不两立的死对头。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得以签订完全是英法祸水东引的阴谋产物,只能维持明面上的短暂和平,在德国收拾完西欧局势之后,下一个目标自然就是苏联。

斯大林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基于本国利益争取最大的战略缓冲地带。如果苏联占领芬兰的计划顺利实施,那么芬兰将会成为苏军抵抗德国的后方基地。

但是现在这场苏芬战争却是靠苏联23万人的死亡、70多万人负伤才堆起来的苦胜,芬兰仅仅死亡了2万人,伤亡10万余人。

有生力量并没有大量消耗,完全可以组织起像样的后方游击战,特别是西蒙·海耶这样的恐怖狙击手也大量退到了后方,苏联军队实在负担不起源源不断的西蒙·海耶加入战场的后果。

斯大林也必须顾及国际上对苏联这次侵略行动的评价以及可能造成的结果。由于苏军明显处于非正义一方,导致西方国家把苏联和纳粹相提并论。

大量的志愿者从英国、丹麦、挪威等国悄悄加入芬兰军队,不少国家也暗自对芬兰进行援助。如果苏联真的占领了芬兰,可以想见在将来对阵德国的时候不仅要面对芬兰人在内部的游击。

在国际上也不可能得到有力的援助。事实上,就连芬兰国内的社会主义分子也在这次战争中坚决参军,反抗苏联的侵略。

当然,不管怎么说,芬兰最后还是认输,给了斯大林战前想要的签约条件,斯大林见好就收可谓是最明智的选择。

苏军一位将领曾经说过,这次冬季战争得到的土地,不过刚刚够埋葬死去的苏联士兵。不义之战再打下去,恐怕苏联将来面对势均力敌甚至国力更强大的纳粹德国时,芬兰人的疯狂报复也将随之而来。

苏联的适可而止也得到了回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芬兰没有完全捆绑在德国人的战车上,一度取回了冬季战争的失地之后便不再得罪苏联人。

斯大林最后又凭借胜利夺回了冬季战争的成果,芬兰从此作为苏联和西方的缓冲国家不问世事,列宁格勒再也不会处于敌人火炮的射程之下。

两国边界直到苏联解体、列宁格勒又改回圣彼得堡的旧称、邻居恢复了俄罗斯的国名也没有变动,23万条人命也就不算白白牺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