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远举,澎湃特约评论员

近日,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李镇西,在网上发表了文章《学生该不该穿校服》。他认为,学生天天统一穿校服,抹杀了个性,校园不该只有一种色彩。这番话在网上引发争论。

反对者大致有三个论点:一是校服容易识别,便于管理;二是可以增强学生集体认同感;三是避免同学间攀比炫耀,这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点。

这些论点,其实多少都有些牵强。现在学校大多都是封闭式管理,校内的孩子基本就是学生,有多少需要特意去识别的呢?又不是在大街上。服装对于集体认同感的作用,很难量化,而且这种认同需要建立在“他者”反衬的基础上。至于怕学生穿衣炫富,也过于焦虑了。

不要认为,学生没有进入社会,就什么都不懂。在当下的资讯时代,他们懂得未必比大人少,甚至是更加敏感的。衣服之外,有太多东西可以让他们觉察到贫富。比如,戴的小手表、穿的鞋、春游带的零食、平时的聊天,还有相互串门等等,这要如何避免?难道也要一一禁止?

当然,也不要把孩子想得太市侩。他们感知中的贫富,远没有成年人那样充满竞争性,也不带着强烈的傲慢或自卑气息。

实际上,有穿戴上的差异,这正是一个教育孩子们正确对待金钱、对待物质、对待贫富的好机会。借着这个机会可以让他们明白,努力、友谊、品质与金钱的关系,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更重要的是,基于现实的世界观、价值观,也正是在这种真实的生活中得来的。

然而遗憾的是,一些教育者与家长,对于孩子,很大程度上都抱着一种传统的童贞化世界观。这种世界观着眼于保护青少年,试图给青少年建立起一个无暇的童话世界。很多校服之所以被学生吐槽丑,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家长、老师想把孩子们更久的留在童贞世界观之中。

但事与愿违,他们忽略了学生身处复杂而丰富的社会现实之中。最终,这种世界观不仅指向成人世界的童贞化,而且由于教育中的语境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割裂与落差,也使得学生在社会现实的冲击下,反过来怀疑教育中建立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成年人爱美,爱美是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服饰。未成年人也是人,也爱美。而且,他们处在想象力最稚嫩但却最旺盛的时期,在最爱做梦的年纪,他们对美、对个性、对张扬自我的需求,其实远高于成年人。

但现实却是,很多时候,未成年人比成年人承受着更重的规训。

这让我想起一幅漫画。第一张图片中,以抽象的手法描绘了一个个有着奇形怪状脑袋的学生,正在排队步入学校;第二张图中,走出学校的学生的脑袋形状,已经全部变成一模一样的圆形了。

漫画的意思很明白,是在说某些学校的教育塑造了没有个性的人。某种程度上,一模一样的衣服,与其说是在建立认同,不如说是在建立规训。

而很多时候,成年人世界,对未成年是苛刻的。比如,一个成年人迟到了,只需要扣奖金,独立承担,不会有同事连坐。但是在很多学校,迟到会扣掉班级的荣誉,这种制度无疑是在给迟到的学生制造更沉重的集体压力。

事实上,未成年更需要睡眠、更缺乏自制,他们的迟到难道不比成年人的迟到,更应该被原谅吗?遗憾的是,一句“他们正在学习阶段,正在接受教育”,就封住了他们的所有辩解和需求。

对未成年人好一点,宽容一些,让他们多穿穿自己想穿的漂亮衣服吧。从更现实的执行角度来说,除了升旗、运动会、开学典礼等仪式,以及外出活动的识别需求之外,一周穿一两天自己的衣服,是可行的、合理的、有益的。

世界是多彩的、多元的,我们应当鼓励孩子们有自己的个性。穿衣事情虽小,也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