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人民多如草芥,土木失利,出于不意,未可以为常理。有盛有衰,有隆有替。"当年明太宗朱棣南征北战,虽然开疆拓土但是险些摧毁了明朝的经济。多亏仁宗,宣宗力挽狂澜,与民休息,才让明朝不至于落到穷兵黩武的境地。

"自仁宗以来不勤远略,宣宗承之"。而明英宗朱祁镇自幼生活在母亲孙太后的庇护之下,他不谙世事,认为明军无往而不胜,他要学着太宗那样,建立伟大的功绩,青史留名。

(一)、北伐垂成京陷危,九五之尊迫北狩

朱祁镇如同温室中的花朵,他一直在那口井里,诉说着天地辽阔。在他看来,大明就是天朝上国,不容得他人有一丝的质疑和不敬。

在土木之变以前,他就像一个没长大的孩子。而王振,就是他最好的知己,最信赖的朋友。王振不会像三杨那般对他横挑鼻子竖挑眼,朱祁镇的决定,不管对错,王振都会百分之百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宦官误国又误君,盲目出征陷己身

"然王振擅权,威逾人主,公侯以下,俱受制于逆阉之手,几曾见刑余腐竖"。当时的王振,仗着与英宗的关系,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很多的文官武将,为了自己的仕途,都抛弃了道德底线,认一个阉人为义父。

而王振,则是愈发的嚣张跋扈。他一个太监,能有什么学历,又能有什么能力,不过是狐假虎威罢了。北元和明朝的关系一直很微妙,他们虽然每年都遣使入京进贡,但是拿回去的东西,远比送来的要多的多。同时,回贡是按照人头算钱的。

正统十四年,王振发现了北元谎报人数,而后命令严格彻查。这一查,查出了朝贡事件。自那以后,北元的骑兵数次骚扰边境。英宗虽然十分幼稚,但他初生牛犊不怕虎。在王振的支持下,决议御驾亲征,他发誓要像皇太爷那样,把大明的旗帜插在草原的每个角落。

英宗下令,两日之内筹措好一切事宜。王直那些大臣们,纷纷上书表示反对。认为时间太过仓促,也没有经过严密的部署。

而皇帝乃国家资本,英宗不像朱棣那样,经历过生死,才敢御驾亲征,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又没有丝毫的作战经验,万一遇险,那国家就会陷入危急存亡关头。

朱祁镇丝毫不听劝阻,他心意已决,想做的事,一定要做到。结果,就是在粮草,部署还有人员调配都不充分的情况下,冒冒失失的北上。

2. 君王被俘入荒凉,家国重担郕王扛

按照英宗的打算,是自大同而出,而边境与瓦剌军队展开决战。这个想法虽好,但没有谋略,如何能让敌人按照你的打法来。自出兵以后,先锋部队的败绩频频传入。而英宗的亲征只是象征性的,一切决策权均在王振手上

面对屡战屡败,而又连绵大雨,明军的行军十分困难。一路上随从的文官武将们,纷纷请求皇帝回銮,可王振却不以为意,多次阻止他们谏言。终于,在驸马都尉战败后,明军决议班师回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北元太师率领的瓦剌骑兵,来去如风,身轻如燕,不停的偷袭明军。在土木堡两军主力相遇,可明军根本没有任何准备。瓦剌军队势如破竹,很快就将明军冲散。英宗最后只剩下孤家寡人,根本无人顾及。最后,被也先俘虏而去。

那二十万主力,死的死,逃的逃,明朝的中央军只剩下了京城周边的十万老弱病残。古人讲究入土为安,这二十万精锐成了荒原上的孤魂野鬼。那么,究竟谁该来为土木堡之败负责,谁该为大草原上哭泣的明军魂魄负责?

(二)、天下之大属皇家,罪魁祸首在英宗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既然君王都在倡导家天下,主张江山是他们的私有财产,那么他们自然也该对天下苍生负责。不论是贩夫走卒,还是行伍之人,亦或者是农民百姓,出了问题,君王都应该是第一责任人。

1. 轻信奸佞入北国,麾下大军成蹉跎

土木堡之败,二十万大军惨遭屠戮,几代人的经营毁于一旦,英宗当时罪魁祸首。宋夏战争时,韩琦擅自派任福父子主动出击,结果一万多人全军覆没。这件事情,仁宗并非主要责任,可他还是在祖宗牌位面前罚跪,且绝食以告慰亡灵。

君王们享受着最高等级的待遇,就应当为全天下负责。"自古人君忧患困横未有如上者也。其初冲年嗣统,虽赖三杨辅以简静,邪阉王振尚得干其间。"三杨那是几朝元老,帮着仁宗,辅佐宣宗,到了英宗这一朝,他们仍然在发挥余热。

朱祁镇和父祖不同,他自幼锦衣玉食,上位也异常顺利,从不知道什么叫作挫折。而对于父祖都信任的三杨,在他看来却是自己的累赘。他宠信王振,所以对王振那是一个言听计从。正是在王振的建议下,他才决定御驾亲征。

"亲小人,而远贤臣",这是明英宗的真实写照。王振固然是阴邪狡诈之辈,倘若英宗是开明君王,就不会任由其胡作非为。

2. 不停忠直言,吃亏在眼前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明英宗,始终都没有明白出这个道理。他从来不愿意信那些大臣们的直言进谏,反倒是对只会谄媚之人,信赖有加。在刚出京师之时,阴雨连绵,一路北上,尸横遍野。

很多大臣都提议要班师回朝,待日后再行定夺。可英宗对此置之不理,一昧求成。刚出发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明朝兵败。可他不见黄河不死心,非要到大同去,证明自己的实力。说白了,英宗不英,他把自己看的太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进取心和开拓精神,不甘平庸那是好事,可胡来就是他的不对。与英宗相似的还有后来的崇祯皇帝,此人也是能力一般水平有限,却把自己看的太重,什么事都想插一脚。

最终,明朝败在了他的手上。不论是北伐还是土木堡,英宗都是最高决策者。群臣们就算再反对,也无法阻挠一意孤行的君王。

他没有朱棣那样的能力,还想建立他那样的功绩。很多大臣都知道此举不可行,但是碍于皇权专制,又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军尽遭屠戮

(三)、只手遮天祸社稷,二十万精锐掘墓人

在土木堡之败中,英宗虽然占据着主要责任,但王振绝对是直接责任人。他们主仆二人,那是祸国殃民的一把好手。把仁宗宣宗积累下来的财富都挥霍一空不说,还造成了大规模的伤亡,就连都城北京差点都要沦陷。

1. 内斗内行,外斗外行

不论哪个社会,都有趋炎附势之人和忠义耿直之臣。既然有为了国家利益反对王振的王直,那么就有为了个人前途而巴结王振的曲邪小人

王振和他的团伙们,在朝堂上胡作非为。即使到了行军打仗之时,王振仍然要利用底下之人,将军事指挥权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中。

他一个目不识丁的阉人,就是靠着和皇帝关系好上的位,又怎么能够懂得领兵作战之事。莫说他一个无根者,就算是让文官上阵,那也是不行的。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王振的特长就是谄媚和内斗,打仗根本就不是他能参与的事情。

"风雨大至,边报益急,扈从群臣复交章请驻跸。王振怒,俱令略陈;振益肆威拒,言折辱诸大臣,必进师"。王振不顾大局,他总是想着一定要大获全胜,自己可好青史留名。

所以,每当有人提出退兵建议时,王振都会威逼利诱,拿出手中的权柄,来压制重臣。

2.为虎作伥害忠良

王振和英宗一样,都是把自己看的太高,把自己不当自己。文治武功,他是样样不行,但还很擅长利用权力,那么多人,那么多次的劝阻不要再继续北上,可王振非但不听,还对大家不停的羞辱。他本人要是能够拿出御敌之策,还则罢了,可问题是他一点办法也没有。

土木堡之变死伤的那么多人,王振占有着直接责任。若是他能够顺应众人之意,劝阻皇帝早些退军,想必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也不会有后来的北京保卫战。所以,王振和英宗,不仅仅是土木之败的罪人,也是大明王朝的罪人。

自王振以后,可算是开了宦官干政的先河,前有王振,后有魏忠贤,此二位都是荼毒百姓,残害忠良的高手。甚至王振还不如魏忠贤,好歹魏忠贤还能为国家敛财,与东林党抗衡,可王振什么也不是。

朱标曾说,君王若是有尧舜那般的美德,那么他身边都是尧舜手下的臣子。所以,这些奸佞能够一手遮天,都是糊涂皇帝一手造成的。当时的人们碍于皇权不敢批判皇帝,所以只能把矛头指向宦官

结语:

明英宗的高傲自大和宠信宦官以及王振的祸乱朝纲,胡乱指挥,造成了土木堡二十万精锐毁于一旦。虽然英宗回国执政后,做出了些改变,但仍然无法弥补他一手导致的土木之败。若没有于谦,想必煤山自缢就会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