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空袭下的志愿军火车站

志愿军的消耗与补给

国际形势风云突变,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紧急入朝,准备并不充分,突变的天气、单薄的衣物,并不充足的干粮让志愿军在入朝初期面对极大的困难,第四十军、四十二军等部队都曾断粮,“一把炒面、一把雪” 是志愿军入朝初期的真实写照。为了保证前线供给,全国上下曾出现“男女老幼齐动员,家家户户炒炒面” 的动人景象。第一次战役结束后仅20多天的时间,第一批400万斤炒面就送到了前线。

这就是炒面,味道肯定不如压缩饼干(味道很一般)

这炒面可不是今天的炒面,而是米和杂粮磨制而成的粉末,配着水可以直接食用。入朝初期隐蔽和防空压力大,很难生火做饭,战士急需一种战地食品。时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长的李聚奎想起自己1936年在西路军被打散后沿途乞讨,在青海、宁夏一带吃过的炒面,利于保存、方便携带,喝点水就能吃,于是找人做了样品,送到志愿军司令部,之后炒面迅速得到推广。炒面毕竟是军粮,配比也有严格的规定,在1950年11月20日下达的任务说明中,曾规定炒面由面粉70%、高粱或玉米粉30%,加上0.5%的食盐,炒熟,混合均匀制成,每袋定量40斤,统一装车后发往前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方炒面支援前线

我军第一、二次战役时前方直接参战兵力和战役后方人员比例为15.4比1,后勤力量不足加上部队前推较快、敌军空袭,有的部队粮食只能满足日常需求的四分之一。第三次战役时,前方直接参战兵力和战役后方人员比例缩小为4.6比1,之后志愿军召开了沈阳后勤会议,建立了3条固定兵站线路支援部队作战,情况有所好转。但随后而来的第四、第五次战役,让我军充分体会到后勤的重要性。第四次战役西线两个军在汉江南北跨水作战,加大了补给的难度。东线部队深入敌占区,当地群众对志愿军不了解,就地补给十分困难,主要依靠携行给养作战。

包装好的炒面

时值春雨,道路泥泞,敌机又乘隙封锁渡口桥梁,供应日趋严重,第三十九军有16天未得到后方粮食补充,第四十军缺粮只好喝稀饭。洪学智回忆,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后方供应的物资只有60-70%运到前线,30-40%在途中被炸毁。更有甚者,1951年4月8日,山坳里的三登火车站被美军发现,这里是志愿军主要的转运点,在长达10个小时的空袭里,287万斤生熟粮食、33万斤豆油、43多万套单衣衬衣、19万双鞋和不计其数的其他物资被付之一炬,这里负担着供应第六十三军等5个军的任务,志愿军在第五次战役开始就不得不面对后勤补给的压力。

爬冰卧雪是志愿军的真实写照

站内豆油没膝,黑烟冲天,东线部队换季衣服全部被毁,只好穿冬天的棉衣打仗,热得受不了就掏出衣服中的棉花当夹衣穿。4月9日,麦克阿瑟被解除职务,李奇微走马上任。这位身着戎装、胸前挂着手榴弹的悍将给志愿军后勤施加了更大的压力。美军将北纬38度至39度的区域列为主要的阻滞区域,阻滞区内每座桥梁、每列火车、每辆卡车都是他们攻击的目标,天空中盘旋的美机甚至连马车、驴车也不放过,空袭架次陡然提升至日均2000次以上,主要道路平均每2米就有一颗炸弹落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空袭后的三登火车站,弹坑密布

火车、汽车运输中断,有时候只能靠蚂蚁搬家似的肩扛手提,效率极低,前线部队出现就地等补给迟滞进攻的情况,如第二十军在县里(县里是朝鲜地名)围歼战胜利后,因等待补给停止进攻三天,失去了向纵深发展的战机。在汉江北岸,由于我军大炮和弹药迟迟运不上去,进攻受阻,在20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内5个师的部队被困,遭到敌军火炮和航空兵的反复轰击,损失极大。

原始方式转运弹药

李奇微确非等闲之辈,他发现志愿军的进攻规律并将其称为“礼拜攻势”。这是因为志愿军高度依靠单兵自带给养,战士斜跨的干粮袋大概可以维持一个礼拜,一周后伴随粮食、弹药告急,攻势必然减弱。李奇微施展“磁性战术”,不与志愿军纠缠,夜间避免和擅长夜战的志愿军正面接触,主动后撤,白天集中优势炮火杀伤志愿军有生力量。志愿军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战果,但在拉锯和消耗中,后勤的问题逐渐放大,志愿军突然到了这样一个关口,多亏63军在铁原完成了狙击任务,避免了战略上的被动。

火线补给弹药

1951年5月当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结束时,就连志愿军63军军长傅崇碧都好几天没吃上炒面了(纪录片《铁在烧》对63军军长傅崇碧之女傅亚丽的访谈有涉及),只得要求炊事员炒点黄豆充充饥。就是在这样极端疲惫急需休整的情况下傅崇碧的63军奉命在铁原阻击美军掩护主力撤退,从1951年5月28日到6月3日,第189师和187师在付出巨大伤亡的情况下迟滞联军7天,战至6月3日满员1.4万人的189师只剩下数百人。6月4日,坚守种子山阵地的189师接到命令撤到铁原休整,作为预备队的188师换防,此时189师已经断粮7天。188师战斗减员也很严重,以188师563团为例,入朝时是齐装满员的主力团,此役过后,全团2700人仅剩266人!63军就是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顽强抗击美军4个师的轮番进攻,坚守阵地12天,毙伤美军1.5万余人,胜利完成阻击任务,粉碎了美军快速占领铁原、摧毁志愿军后方基地和交通线的企图。

肩扛手提

战士吃饭可以将就,武器可就难了。战场上弹药是士兵的命根子,腰里有货心中不慌,弹尽就意味着人亡。1951年8月夏季攻势中(发生在第五次战役后),美军对983高地攻击时,九天消耗炮弹36万发,平均每门炮每天350发,也就使得以后如此高的弹药消耗量被称为“范佛里特弹药量”,这一数量是正常水平的5倍以上。敌军火力强悍,火力密度战史少有。这只是朝鲜战争中美军火力的缩影,朝鲜战场美军共消耗弹药313万吨,接近美军在二战全部战场弹药消耗总量(696万吨)的一半。起初,面对敌军疯狂的陆空火力,我们处于劣势;但慢慢的,志愿军的实力也在加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是范弗里特的战术、技巧

到了上甘岭战役时(1952年10月至11月),美军地面炮火与航空轰炸密度成为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之最,1952年10月,美军第五航空队及其配属部队共出动飞机4488架次支援地面部队行动,其中2217架次用于支援第9军在上甘岭作战。志愿军也竭尽所能,提升上甘岭战役火力水平。15军消耗各类物资11701吨,其中弹药5530吨,志愿军司令部和第3兵团为15军调集大口径火炮114门,发射炮弹40多万发。这是我军从八一南昌起义到上甘岭战役结束的25年间,1个军实施的最大规模炮战。

志愿军炮兵

1953年7月13日,夏季反击战的第三阶段,也就是抗美援朝最后一战--金城战役中,第20兵团及第24军在金城南面发起进攻前,集中1100余门火炮实施了火力急袭,30分钟内将1900吨炮弹倾泻到南朝鲜军的阵地上。在强大炮火支援下,步兵1小时内即全部突破南朝鲜军前沿阵地。整个金城战役消耗的炮弹有多少?1.9万吨,相当于志愿军在第一至五次战役中消耗弹药的2.2倍,达到了志愿军的最高水平,有种鸟枪换炮的感觉。1.9万吨是什么概念?一节火车载重量为60吨,需要300节以上才能运送完上述弹药,考虑到空袭的威胁,可能要分散编组在几十列火车中。倘若使用当时最常见的苏联嘎斯51型卡车,载重只有2.5吨,途中物资损失率高达20%-30%,恐怕得安排1万辆卡车才能完成运输任务。

入朝初期,汽车损失极大

这背后是志愿军后勤力量的突飞猛进,到第五次战役时后勤保障人员已达16万人。为了指挥复杂且重要的后勤系统,1951年5月19日志愿军正式成立了后方勤务司令部,纵观整个战局,后勤指挥体系的建立功不可没。整个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后勤部队顶住了巨大的压力,任你发动多少飞机狂轰滥炸,任你空投多少特务伺机破坏,志愿军的高炮兵、工兵、铁道兵、汽车兵,甚至是探照灯部队,共同筑就了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成为我军战史上的经典。反观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虽然投入巨大,朝鲜却是美国第一场没有打赢的战争,以至于后人很少拍摄以朝鲜战争为题的电影,成为一场被遗忘的战争。遗憾的是美国并未吸取教训,十年后,越战泥潭正等着他们。

享受冰淇淋的美国飞行员

战场上的冰淇淋,提升士气的好东西

战局比较艰苦时,志愿军战士根本吃不上热乎饭,在彭老总眼里,当时条件甚至比长征时更差。反观美国士兵,他们肉奶禽蛋基本都能保障,吃剩的午餐肉等食物还被朝韩居民拣去烩成一锅,这就是今日风靡韩国部队锅的源头。美国士兵并不满足于吃饱,还要吃好,吃出花样。冰淇淋作为酒的替代品(禁酒令),上世纪20年代起畅销美国;二战中,冰淇淋跟随美军抵达炎热的太平洋战场,对于战争紧张中的士兵来说,好比舒缓心灵的良药。美国海军不仅在战列舰上配备冰淇淋机,还将一艘陆军的混凝土驳船改造为了大型冷藏驳船,它一次可以制造7吨多冰淇淋,每7分钟就可以搅拌出40多千克多种口味的冰淇淋,被士兵们称为移动的冰激凌工厂。

媒体对于移动的冰激凌工厂的报道

美军还将冰淇淋作为奖品,士兵每救上一个落水的飞行员,可以获得20升冰激凌奖励,这一政策收到良好的效果。士兵们还发明了许多生产冰淇淋的土法,如贝里硫岛一架F-4U“海盗”战斗机飞行员经过多次实验,终于和地勤掌握了利用飞机制作冰淇淋的技巧。制作冰淇淋除了原料,关键是要有制冷设备,飞行员想到的是万米高空的低温,这里就像一个巨大的天然冰箱,可以制作冰激凌。开着战斗机做冰淇淋总归上不了台面,他们将头两次实验称为“氧气系统测试”“增压器测试飞行”,直到第三次实验成功,在飞行日志上将其称为“冻结行动”。利用飞机制作的冰淇淋受到士兵一致好评。基地指挥官也发来了命令:“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你飞上天干什么去了,立即送一桶冰淇淋到我的办公室来!”美军之所以在冰淇淋上大费周章,那些将军深谙其道,因为吃就是幸福感,吃就是战斗力。

即便被围困,美军也可依靠空投获得补充

后勤是个苦差事

后勤不只是提供粮食、弹药、油料等消耗品,也包括战地抢修、日常维护保养等任务。下面本文将目光转向坦克兵,他们号称是最累的兵种之一。坦克虽然威猛,在条件恶劣的战场上也会展现出金贵的一面,下面是美军一个装甲营摆成的箭形图案,箭头是坦克,后面是提供保障的履带、轮式军用车辆,数量绝对不亚于前面的“陆战之王”。

坦克只是先锋,背后有一支强大的后勤团队

1944年2月29日,德国陆军第508重坦克营出动41辆虎式坦克对安齐奥的美军发动进攻,在经过了200千米履带行军后,该营有60%的虎式坦克因机械故障无法使用。经过3个月的战斗,该营共战损虎式坦克39辆(含补充)!这些坦克都是被击毁的吗?很多都是因为机械故障被遗弃或炸毁的。最常见的机械故障莫过于负重轮和履带。采用交错式负重轮的虎式坦克足以令后勤保障人员头疼,现代坦克负重轮虽然大大简化,以五对轮、六对轮,顶多七对轮为主,但直径和重量分别达到0.75米、150斤,跑掉了换一个同样酸爽。

再先进的坦克也难避免机械故障 特别是履带故障

采用交错式负重轮的虎式坦克简直是后勤保障人员的噩梦

履带保养和维护有多难,从下面一组数据就能看出。二战德国黑豹中型坦克每侧履带由86块履带片构成,两条履带全重2.05吨,无论是组装,还是更换履带,对于装甲兵都是苦差事。二战后,坦克车体更大,履带材质并没有革命性变化,苏联T-64 、T-72、T-80坦克单条履带重1.46吨、1.72吨、1.78吨,美国M1坦克单条履带重量更是达到2.05吨,换履带依然是装甲兵的噩梦。

搬起一节履带就需屏住呼吸,单侧履带就有几十节

对于坦克兵而言,装填弹药也是累活。以苏制125毫米坦克炮为例,做一次战备拉练,3 人车组需向自动装弹机补充42发125毫米分装式坦克炮弹,以杀爆弹为例,弹丸重23千克、半可燃药筒重10千克,加上包装木箱,一枚炮弹总重37公斤(忽略引信),42发炮弹总重接近 1.6 吨。那真是谁搬谁知道!

96式坦克自动装弹机全部弹托

模块化、标准化、自动化,装弹也是战斗力

履带、负重轮、炮弹这些都是小件,发动机、变速箱才是大件,平时换起来都是噩梦,何况在枪林弹雨的战场。缺少装甲抢救车和专业设备,血肉之躯在这些钢铁猛兽面前显得微不足道。现代武器装备为了提升后勤保障的方便程度,倾向于采用模块化设计,将动力、武器系统设计为标准化的任务组件, 既利于满足多样化的任务需求,也是一种解放后勤的方法。“拳师犬”就采用一体化综合动力传动装置,发动机、变速箱、传动部分都整合其中,可整体吊装,方便战场检修与更换。国际市场另一抢手货--芬兰的AMV步兵战车,该车原本采用斯堪尼亚发动机,若客户需要,也可换装与阿里森自动传动装置整合的卡特彼勒、康明斯或MUT柴油发动机。

吊装坦克一体化综合动力传动装置演练

来张特写

自喀秋莎扬名二战苏德战场以来,火箭炮就成为陆军一种重要的支援、打击火力。火箭炮普遍采用轮式或履带式底盘,虽然射击后转移迅速,但一次完成数十枚火箭弹的再装填,费时费力且非常脆弱。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的箱式火箭炮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局面,传统火箭炮采用管式金属定向器,在装填时将火箭弹从后插入;箱式火箭炮采用整体吊装的弹箱,火箭弹一出厂就密封在玻璃钢定向器中,存储、发射二合一,有效期内无需开封维护,大大提升了安装和维护效率。当然,为节约成本,箱式火箭炮平时也可采用金属定向器和传统装填方式。

志愿军也装备了喀秋莎,发射爽,装弹更爽

箱式火箭炮的好处不仅在于再装填快捷、高效,更重要的是突破了传统定向器口径的限制,可在一个发射箱中集成多种口径的火箭弹,甚至导弹等其他武器。箱式火箭炮的鼻祖美国M270率先将陆军战术导弹整合进火箭发射车,一辆M270发射车可安装2枚战术导弹;随着“海马斯”装备部队,美国又推出了小型化的“深度打击”导弹,弹箱容积只有M270一半的“海马斯”同样可携带2枚战术导弹。

M270吊装火箭弹发射模块

箱式火箭炮,从根本上提高效率,缩短发射准备时间

二战时,虎式坦克载弹量高达92发,如今主战坦克备弹数量只有40发左右,这主要是因为坦克火炮口径越来越大,从过去的76、88、90毫米已经增长到120、125毫米,130、140毫米口径坦克炮也有普及的趋势。如今面对大口径坦克炮弹,可不是每个国家的坦克兵都能像“黑叔叔”牌人工装弹机般给力,提升自动化程度,安装自动装弹机是大势所趋。篇幅有限,系列文章下篇继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谢谢!)

外贸坦克自动装弹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