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五千年历史之中奠定主要思想和格调的不能不提及的两个人,一个是道家思想开创人老子,还有一个就是儒家鼻祖孔子。这两个人的思想影响到了中国人的方方面面,在两千多年之前的秦朝时期,秦国大军积累一百多年的战争和努力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这中间离不开六国君主的昏庸无能,也离不开纵横策略的实施。

秦国从变法以来似乎就走上了一条十分正确的道路,从秦孝公以来的秦国一直到秦始皇这一百五十多年的时间之中没有一个昏庸的君主。这些秦国国王都坚守秦法,爱惜人才,甚至愿意放下一国之君的身段去迎接其他国家的人才来建设秦国,这些都是秦国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说起人才和引进人才这个事情,秦国的历史之中虽然引进了许多其他国家的大人才,像春秋时代秦穆公引进的百里奚和蹇叔;还有战国初期秦孝公引进的卫国人才卫鞅;秦始皇时代的吕不韦;这些都是其他国家的人才为秦国所用,最后帮助秦国成就霸业。

引进人才虽多,但秦国在春秋时代却是错失了一个巨大的人才,那就是孔子,那个时代的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周游列国,在走遍了中原诸多国家之后没有一个国家愿意使用孔子的思想,而孔子希望入秦的想法却遭受了秦国的拒绝,最后秦国反而统一了六国,这其中有什么因果关系吗?

孔子的仁义政治思想

孔子的仁义政治思想在中国古代其实十分出色,从秦朝以后的历代王朝文官读书人所追求的也是一个这样的理想政治,对于中国上下产生了数千年的影响,到今天中国依旧有效的也就是只有孔子这批人了,像和孔子同一个时期帮助一个国家实现强大的管仲这些人从根本上是没有办法和孔子作比较的。

孔子的一生之中所遇非人,没有遇到一个愿意接纳他的人,有的人说在那个乱世之中不适合孔子推行这种仁义政治,但试都没有试过,又有谁知道这种方法不是真的可以呢?孔子的弟子宰予还使用孔子的思想使得鲁国短暂强大了,孔子的思想难道在春秋时代就真的一点都行不通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春秋时代国家使用的治理思想来看,这些国家的情况的确是这个样子的,孔子的思想更像是夏商周那种古老时代治理天下的办法,觉得天下统一之后只要君主带头做表率,以道德教化别人就可以了,可是秦国和齐国设置中原一度称霸起来的魏国都不是这样,他们都无一例外的选择了法家思想。

仁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孔子之后的中国几千年之中从来都不缺乏复古和实行仁政的皇帝,但这些皇帝最终都难以实现国家的强大,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历史之中被称为“仁到极致”了的宋仁宗,他还不够仁义吗?他对待百官的态度是与士大夫共天下,对待周围国家是能议和就不打仗,可最后落得了一个“弱宋”的骂名。

孔子周游列国被秦拒绝

孔子周游列国是一个美好的故事,是孔子这个政治家寻求出路的一次探索,当时的孔子本来是担任鲁国的执政,可是却因为得罪了鲁国最为强大的“三桓”,孔子认为这三家士大夫的城池超越了鲁国君主的都城规模,不仅是一种僭越礼制的行为,对于君权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威胁,所以决定拆除,可没有兵权的孔子最后被这三家请出了鲁国。

孔子被客气的驱逐,身上鲁国执政的权位也被取代,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决定趁着年纪还行,还能够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找到一个全力支持自己实现仁政的国家,卫国国君感兴趣的是打仗的事情,可是孔子的一点都不懂,楚国曾经主动邀请孔子,但楚国臣子却在暗中阻碍,害怕孔子与他们争夺权位。

齐国君主曾经向孔子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还是君臣父子礼仪制度那一套,这些都是大家知道的事情,在国家制度之中制定尊卑贵贱制度,方便国君命令的实现,齐国君主只能忍住,还耐心地送走了孔子,他想要的是强大的具体办法,而不是这些高屋建瓴的大话。

孔子本来是准备去秦国的,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和秦国称霸是一个时间段。秦穆公称霸之后,孔子佩服这位传奇君主,说以秦穆公的胸怀做一个霸主实在是太委屈他了,做王都可以了,要知道孔子可是正儿八经的保皇派,谁敢说周天子的坏话和做一些大逆不道的事情绝对会受到孔子的口诛笔伐的,但让孔子自己说出秦穆公可称王足以说明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子的周礼过时了,春秋时代已经是打仗争霸的天下了,西周初年的小诸侯国不断被吞并,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这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孔子那套仁义教化早就已经不管用了,这样的国家不是在被灭就是在自灭,秦国统一天下与孔子无关,当时的秦国君主看透了孔子,不愿意任用罢了。

到秦始皇时代的时候有人提出了这个观点说秦国曾经错过了孔子,是一大损失,到后世的汉代之中又重新使用孔子这套仁政思想,结果在汉武帝时代被证明的确是失败了,仁政根部带不来和平,秦国春秋时代错过了孔子,但并没有错过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为秦国带来了统一天下的伟业,而孔子始终只能停在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