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正在中国互联网这潭湖水中卷起一股旋涡,在“互联互通”的国家方针下,“腾讯系”和“阿里系”这两片原本泾渭分明的水域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月份一篇华尔街日报的千字报道,让大众看到了腾讯与阿里握手言和的可能性。两个巨头的对抗,几乎将中国互联网生态剖为两半,双方若真能解甲投戈,马放南山,对于整个互联网领域的影响,无疑将是永载中国经济史册级别的大地震。

9月中旬,按照工信部的互联互通要求,阿里腾讯之间正式解除屏蔽。根据电科技测试,此前在微信中被屏蔽的阿里系应用链接,均可正常通过分享进行网页跳转,让用户告别了过去躲猫猫式的乱码复制,大大简化了社交分享的步骤。

毫无疑问,借着反垄断劲风拆除篱笆,受益的不仅是用户,对于阿里腾讯双方都是利好。不过,对于依附于两者的公司来说,就不一定是好消息了。

例如依靠腾讯廉价流量和社交途径裂变起家,却与阿里巴巴处于直接竞争关系的拼多多,在两者关系由对抗转为合作之后,处境颇为尴尬。

据业内人士的推测,在互联互通的政策方针下,腾讯将让出优质而廉价的社交流量,换取微信支付正式入驻阿里系应用。这样一来,依靠腾讯流量壁垒做大的拼多多就相当于变相被解除了武装,处于淘宝、淘特的直接火力覆盖之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股价的变化很大程度反映出了资本市场对于本次变局的预期。华尔街日报报道刊出之后,阿里巴巴美股盘前大涨3%,腾讯控股ADR盘前大涨3.76%,而拼多多盘中一度大跌超5%。

不过业界也有不少观察人士对于腾讯、阿里的“互相开放生态系统”持保守态度,认为两者更似借“回避垄断”的时机,联手实现更彻底的市场垄断,阿里得到梦寐以求的社交流量入口,腾讯则得以将支付触角延伸到电商全域。

如此看来,似乎阿里与腾讯的“世纪联姻”对拼多多影响有限。毕竟如今拼多多已经拥有超过8.499亿活跃用户,而同样将目标指向下沉市场的淘特仅有活跃消费者1.9亿,对拼多多威胁有限。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增长放缓,拼多多财报数据藏发展忧虑

阿里与腾讯的互相屏蔽始于2013年,此后随着两巨头成长为互联网行业的两颗参天大树,其他互联网创业企业依附在两者之上,就像美苏争霸一般,两强格局开启了两个阵营的对抗。

拼多多是两者对峙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在腾讯自家电商努力失败之后,2014年和2016年分别投资了京东与拼多多,与阿里的淘宝与天猫展开竞争。

其中拼多多面向被京东和阿里实际上抛弃的三线城市以下的市场,依托于微信社交流量展开的熟人拓客裂变式营销为平台赢取了极为廉价的用户基数。跻身至中国市值排名前五,拼多多仅用了5年时间,无疑是一个新时代的创业神话。

5月26日,拼多多公布了创始人黄峥辞任董事长之后的首份财报。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拼多多平台活跃买家数8.238亿,超越阿里的8.11亿,京东的4.998亿,成为国内用户规模最大的电商平台。

拼多多亏损持续收窄。非通用会计准则下,2021年第一季度拼多多净亏损18.9亿元,低于去年同期的31.7亿元。

看起来,拼多多的营收仍处在上升通道中,一季度营收211.67亿元,相较去年同期的65.41亿元,同比暴涨223.6%。

但是在优秀的财报数据之下,也隐藏着拼多多的巨大危机。

通过财报我们可以看到,拼多多前进步伐的明显放缓,流量天花板开始显现,尤其表现在一季度的环比数据。虽然相比2020年一季度,拼多多各项数据提升明显,但与2020年第四季度,环比之下数据变化略显尴尬。

2021年一季度拼多多活跃买家数同比净增1.958亿,增幅31%,但相比2020年四季度,活跃买家数环比净增3600万,增幅只有4.57%。相比之下,阿里巴巴环比净增3200万,环比增幅4.11%,京东环比净增2790万,环比增幅5.91%,拼多多与他们并没有继续拉开太大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季度拼多多月活数据7.25亿,同比增长2.35亿,增幅48.9%,但环比仅增长500万,增幅0.7%。

营收方面,拼多多今年第一季度营收相比去年第四季度的265.48亿元,环比下跌43.81亿元,跌幅16.5%。

另外,2021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中,拼多多一反常态,第一次没有公布平台GMV数据。

外界普遍猜测原因同样是GMV数据表现不佳,映射出拼多多的成长放缓。纵观近年来拼多多GMV数据,从4716亿元、10066亿元,到2020年的16676亿元,虽然保持着增长态势,增速却从234%、113%,降到了66%,三年增速缩水168%。

相比于活跃用户、营收数据,平台GMV更加综合地反映了用户留存及复购等信息,更具参考价值。拼多多选择不再逐季度披露GMV核心数据,似乎也是有意隐藏自己平台增长乏力的问题。

相对的,去年才上线的淘特已经拥有1.9亿年活跃消费者,并且其中仅今年上半年就新增近一亿,单季度净增4000万,用户数在阿里系内仅次于淘宝天猫、阿里云,是近年来阿里系少有的现象级产品。

淘特带头人汪海也在年中成为阿里合伙人,成为合伙人的选举需要75%以上的合伙人同意,这不但说明了汪海的业绩受到了阿里内部认可,更表明了担任着开拓下沉市场的淘特在阿里系战略地位的提升。

这也并不难理解,虽然阿里系的淘宝天猫GMV远高于拼多多,但在增量市场,阿里系70%年度新增活跃消费者均来自欠发达地区,下沉市场贡献客观。

本来主力面向下沉市场的拼多多,在用户数量更高的情况下,GMV大幅低于淘宝并不值得惊讶。但是在平台天花板显现的情况下,失去了用户数量的高速增长,同时也在被淘特追赶之下,仍徘徊在盈亏之间的拼多多如何讲好增长故事,就显得很有难度了。

问题爆发,拼多多过速发展引发反噬

对于拼多多来说,摆脱廉价平台形象,及尽快实现盈利,是高速增长不可持续新常态下的必经之路。用户数触顶之后,拼多多未来的方向,还要从新兴品牌进驻和农业入手。

对于前者,拼多多的百亿补贴计划已经养成了部分用户在平台购买高端品牌产品的习惯;对于后者,拼多多重金押宝买菜业务,并从今年3月起,开始逐步向商家收取佣金,生鲜等部分已经率先开始施行。

然而,拼多多在微信平台展开的拼单、砍一刀等病毒式裂变模式成功引起了用户的不满,“提现500元”、“商品免费领”等“耍猴式”拉新手段没能给平台带来更多增量用户,却成功反向“引爆”了用户口碑,其中种种手段堪称“在法律的边缘不断试探”。

吸引新品牌入驻,无异于从阿里、京东虎口夺食,但最大的障碍还是来自用户对于拼多多平台的刻板印象。显然拼多多为了获取用户而变本加厉的社交裂变手段起到了反效果。

在拼多多自己的“微操”之下,相比于淘宝、天猫和京东,用户选择拼多多进行高价值商品消费,还是面临不小的“心理障碍”。

多多买菜也面临着美团优选、滴滴橙心优选等竞争对手带来的挑战。据悉,2020年12月美团优选订单量已经突破2000万单/天,2021年的目标GMV 2000亿元。

拼多多财务副总裁马靖表示,现在评价(多多买菜)业务模式还太早,实际经营中有许多需要改进的部分。多多买菜的未来也还不明朗。

在寻求业务与利润突破的同时,曾经极速发展的拼多多也迎来了反噬,去年年底至今负面新闻集中爆发。

2020年12月29日,乌鲁木齐拼多多买菜业务部门一位年仅23岁的女员工在凌晨1点半结束加班后的路上猝死;2021年1月9日,拼多多支付服务“多多钱包”项目组一位员工跳楼自杀;1月11日,一名拼多多员工因匿名上传同事被抬上救护车的照片,被拼多多以技术手段找到,并以“毁档案”要挟其辞职。

内部问题频发,原因在于拼多多更多地将自己视为一台高速运转的企业机器,几乎没有人情作为润滑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曾经被全网传为笑谈的拼多多“厕所事件”中即可窥得门径,每层楼容纳上千人,却只有8个坑位,拼多多宁愿令员工每次上厕所排队二十分钟,也要杜绝员工“带薪拉屎”,最终逼得员工不得不在小便池解大号。

在用户方面,大家已经不堪“砍一刀”其扰,有B站UP主测试了拼多多的提现套路,最终证明该活动根本就无法通过请朋友帮忙砍一刀“提现”和“免费拿”,该视频在B站一度冲上全站排行榜第1名,播放量达到近740万,引起了广泛共鸣。

与此同时,拼多多也没有摆脱“假货”、“山寨”集散地的称号,在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拼多多投诉量近26.5万条,远超淘宝的淘宝17.6万和京东的14.0万。

拼多多对于投诉的处理态度也比较消极,平台显示拼多多完成投诉量6.3万条,占比24%,而京东完成投诉量9.4万条,占比67%,差距较大。

5月10日,上海市消保委正式约谈拼多多,指出平台存在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包括商品质量问题、假冒侵权问题、强制取消订单、虚假发货、售后服务,以及砍价拉新的问题。

对拼多多有意见的不仅是买家,商家也在对拼多多展开投诉和维权,包括买家进行虚假退货,而平台对交易进行极速退款,却不允许商家申诉;以及莫名其妙被拼多多以各种理由冻结资金,涉及金额庞大。

新业务前途未卜,用户数量触顶,GMV增长乏力,用户口碑下降,内部问题突出,被相关部门约谈,种种要素共同作用下,拼多多股价早就进入下降螺旋。

2月16日,拼多多股价达到历史峰值,212.597美元/股,自此之后,拼多多股价持续下滑。截至撰稿时,股价达到94.01美元/股,已经腰斩,相较巅峰市值,市值已经蒸发超过千亿美元。

虽说今年上半年,阿里与京东也遭遇股价不同程度下挫,但皆没有拼多多如此严重的“跌跌不休”,归根结底,拼多多仍没有阿里与京东在市场、物流领域打下的基础,虽然凭借对“消失于网络的人群”的关注,拼多多获得了资本的广泛认可,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真正拉动拼多多极速增长的,仍是来自腾讯的廉价社交流量,背后的腾讯对拼多多违规乃至违法的信息的默许,是拼多多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

互联互通之下,拼多多如何不做弃子?

负面新闻不断,口碑不佳的拼多多却能够坐拥8.499亿用户,在低线城市人群、互联网上消失的几亿人中成功突围,依靠的正是腾讯微信垄断的社交流量护城河。在篱笆拆除之后,拼多多是否能够阻挡本就依靠B2B起家、来势汹汹的淘宝淘特,是一个未知数。

对此,持有拼多多15.6%股份的腾讯采取了防守的态势,向来希望将微信支付触角伸到阿里系应用内部的腾讯,却始终压下了淘特对于接入微信支付的申请,相对的,阿里旗下饿了么、大麦等小程序均可正常接入。

目前淘特的微信扫码支付还是淘特通过与和微信有合作关系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获得,但是用户在选择微信扫码付方式后,还要保存生成的二维码,再在微信中图片扫码方可进行支付,较为繁琐。

不过不得不提的是,根据工信部发布的信息,对于链接屏蔽的解封、互联互通仅是为期半年的互联网行业专项整治行动的第一步,至于支付方式的垄断与封闭,也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权与用户体验,势必也将会受到干预。

据悉,腾讯微信支付与支付宝已经先后接入银联云闪付的技术研发,正在逐步开放支付场景,从线上平台对云闪付的支持,到线下实体店的二维码互认互扫,支付接口的互联互通也在稳步推进。

在政策推进与行业整治行动影响下,腾讯最终恐怕仍然不得不主动拆除拼多多的流量壁垒,让拼多多与淘特等竞品在开放互通的市场环境下展开公平竞争。

但换言之,在AT两者握手言和,充分互联互通的背景下,腾讯是否还需要拼多多作为电商先头部队?

去年9月份,腾讯就在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披露了小程序的相关数据,仅2019年微信小程序的交易额就已经突破8000亿。拼多多对于腾讯有多么重要?恐怕也不见得。

对于腾讯打造完整生态闭环的规划来说,相对于增长进入瓶颈期,声誉成为负资产的拼多多来说,阿里无疑是一个更好的合作伙伴。阿里得到腾讯的流量,取得全新增量市场固然稳赚,但长远的眼光来看,得以微信支付延伸至阿里系平台,并且获得更宽广流量变现途径的腾讯,将是更加受益的一方。

两者的强强联合,获得从流量起点,到电商终点的全链路生态,也将是腾讯和阿里联合绞杀后起之秀字节跳动的一招王炸。相较于拼多多带来的电商生态红利,如何对抗触动腾讯流量基本盘的头条系,无疑是一个优先级更高的问题。

因此,被腾讯阿里的“世纪大和解”利空的,却还是拼多多。在腾讯、阿里的对抗成为过去式的语境下,拼多多对于腾讯还有多大价值,拼多多要如何在同等流量条件下,对抗淘宝、淘特,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