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号付费文章到期解禁

-------------正文分割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8.6毫米机枪的口径上,体制内有人评价为:“相比12.7,重量没减多少,总携带量没增多少,威力下降很多,属于得不偿失”。

这些面汤话说得倒是挺像人话,可惜就是经不起细究。当年中国轻武器行业,论证淘汰762口径通机的合理性时,也是这么个调调——几十年前极其业余无知的低级思维错误,几十年后依然在犯。

自建国以来,国内在机枪的型号论证发展上,失败的型号远比成功的型号要多。

特别是80年代的口径规划论证上,毫无鉴别能力的听信中口径机枪消亡论,认为中口径上不如12.7毫米,下不如5.8毫米,于是决定取消7.62x54R这样的大威力中间口径,更是直接形成了步兵机枪火力的断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轻兵器》2019年的文章。问一句,当年都是谁在吹5.8毫米口径在800米外的作战性能,优于7.62x54r毫米口径?他们是不是“专门做论证”的?

折腾了二三十年,现在体制内的主流观念又喊着要请回7.62毫米口径通用机枪(轻、重两用机枪),早干什么去了?

一:中口径机枪的核心精髓,在于它能作为轻机枪使用

中口径通机无法淘汰的原因,简单的要死,最核心的原因说穿了就是一条:在步兵自己抗得动、打得准的范围内,他们需要威力足够大的轻机枪(轻便两脚架状态)。

图:俄罗斯Kord-12.7是目前极其罕有的带轻机枪状态的大口径机枪,但这个状态下,射击灵活性、射击精度都非常差。催生这种设计的原因,是城市战下交战距离很短,但步兵又渴求能有效穿透/摧毁砖墙、钢筋混凝土的大威力枪械

而12.7x99或者12.7x108毫米口径的大口径机枪,不管怎么减重,都不可能是合格的轻机枪;后坐力和枪口上跳太猛烈了,射击时无法控制,根本不能保证有效的瞄准和射击精度——虽然俄罗斯有这样的做法,但也是应急之选。

这使得大量城市和山地的实际作战中,12.7毫米的机枪,要么由于太重,到不了步兵交战一线;要么由于它只有用重机枪状态(三脚架)进行架设才打得稳,根本跟不上一线步兵的运动、或是无法及时、灵活的架设在各种残垣断壁之间。

图:中口径机枪在轻机枪状态下可以这样用,12.7的这样用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8.6毫米机枪灵活性确实不及PKM,但依然还在一个级别

网络时代的最大好处,就是信息渠道不再被机关里那些吹水喝茶混吃等死的体制内寄生虫垄断,随便翻翻这些年来的外军训练视频、特别是实战视频,拿着PKM当班用轻机枪用、甚至进行室内CQB作战的例子比比皆是。

注意到没有?在轻机枪状态下,提供尽可能大威力的同时,依然有很高的可用性,能在近距离作战中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对复杂环境的极大适应能力,这才是中口径机枪无法被淘汰的核心因素,是关键中的关键!

图:俄军特种部队非常擅长使用PKM进行各种近距离作战,大威力轻机枪在90年代以来的全球各地的实战中,都表现出了小口径机枪难以媲美的优势

8.6和12.7毫米口径,正是在这一点上具备本质性的差异。8.6口径最大的特殊点、也是最核心的优势点,在于它是通用机枪口径,是轻重两用机枪。而12.7x108毫米口径,不管怎么往死里做,它一定只能是个重机枪。

在否定8.6口径的论述上,如果用7.62x51甚至是7.62x54R口径机枪作为对比对象,认为8.6毫米机枪较重、携弹量较少、价格较高,其性能优势可以通过其它火力手段替代实现,项目在成本支出和性能收益上得不偿失,这种对比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真的是同类型武器的性能对比

但是如果12.7口径的携弹量、射程、威力去对比、否定8.6毫米口径,那就只能问候一句了:贵体制内的某些专业人士,分得清轻机枪和重机枪吗?

第二:什么叫重量没减多少,携弹量没增多少?

现有的通用公司和西格公司的两款8.6机枪,枪身本体一个10.8公斤,一个9.1公斤;12.7毫米的89式机枪,枪身重量是17.5公斤。

图:89式机枪减重的结果是,寿命极差,400米散布圆直径达到5米3

哪怕是不计入脚架,8.6毫米机枪的枪身重量就比12.7毫米口径要少38-48%。这叫做重量没减多少?换成单位削福利减工资,别说砍38-48%算“没减多少”了;哪怕是8%,也够这群人哭爹喊娘满地打滚了。

图:左1,12.7毫米机枪弹;左2,8.6毫米机枪弹。看这俩弹药的个头对比,什么叫携弹量“没增多少”?

另外什么叫携弹量没增多少?8.6毫米机枪弹和12.7毫米机枪弹的重量相差悬殊,1发12.7毫米弹的重量,大致相当于2.5发8.6毫米枪弹。150%左右的携弹量提升,也叫没增加多少?

80-90年代,中国为什么会错误的信奉中口径通机消亡论?

说穿了79年之前从来都没机会见识过像样的通用机枪,79年被PKM机枪打痛过、后来用过80式机枪知道中口径通机好处的那些部队,又没有足够的发言权。

在后来的口径论证过程中,轻机枪发射中口径大威力弹的优势,被轻武器口那些搞论证的专业人士们刻意忽视了。而2、30年之后,同样的现象,又出现在了8.6毫米口径的论证中。

结语:

我非常认真的搜集了90年代以来,欧美、俄国、乃至东南亚地方武装的实战经验总结;无论肤色人种,无论国家意识形态,无论东西方;都存在一条完全共通的规律:

只要是步兵带得动、用得来,足够灵活、能适应各种地形,士兵对枪械的威力需求,是没有上限的;越大越受欢迎,没有过剩的威力,只有过剩的后坐力和枪口上跳、过剩的重量、过剩的体积。

8.6毫米口径,就是贴近轻机枪操作灵活性的极限而设计的,这才是这个口径的真正精髓所在

当然,以某些旱涝保收捧铁饭碗吃饭的专业人士的水平而言,要求他们认识到、并承认这点,确实是过于苛求了。毕竟8.6的技术难度那么大,哪有7.62的好做、赚钱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