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王志民:齐鲁文化研究创新的“领航人”

编者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齐鲁文化彪炳千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近年来,我省全面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积极打造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地,涌现出了一大批“拓荒性”学术研究成果。
齐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齐鲁优秀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山东人民始终砥砺笃行,以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在文化传承中汲取奋进力量,书写了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的光辉篇章。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本报围绕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协商议政主题,组织专门力量,深入采访数名文化研究专家及从事齐鲁文化研究的科研院所与相关单位、机构,并邀请专家、学者撰写系列文章。即日起,“大力弘扬齐鲁优秀文化”系列专题报道跟大家见面啦,将以全媒报道形式,展现齐鲁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对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策划:马洪香 王川

□ 记者 马洪香 徐从芬/文

曹玉瑞/摄

王志民山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委员会委员、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孟子研究院特聘院长。曾任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兼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等。学术成果曾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13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评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山东社会科学名家称号。

大家名片

今年教师节,我们走访了从教多年的著名学者王志民教授。作为当代中国齐鲁文化研究的拓荒者、奠基者与领航人,王志民倾注心血,将研究、阐发齐鲁文化作为一生的使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出生于1948年的王志民,已是含饴弄孙的古稀之年。执着于齐鲁文化研究,这位“老将”却依然“扬鞭策马”,驰骋于齐鲁文化研究的漫漫征途,并不断“开疆拓土”,扩展着自己的学术王国,使之宏深阔大,郁郁葱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志民部分著作

围绕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贡献、作用、地位和影响,王志民发表了7部著作和100多篇论文,并主持完成齐鲁文化研究12项重大学术工程。他认为,齐鲁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可用3句话概括:中华文明发源地;“轴心时代”的文化重心;两千多年以来中华文化的圣地。这是其他区域文化无法替代的地位。

乡村里走出的齐鲁文化大家
通晓中国古典文学千年发展史

纵观王志民的人生际遇,可谓波澜起伏。“我出生在淄博市一个偏远乡村,但从小父母就对我寄予厚望,高中时考入省级重点高中——桓台一中,但一场‘文革’却打断了我的大学梦……”在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王志民回忆自己的经历与际遇,神态宁静而祥和,这是齐鲁文化的深厚滋养使然。娓娓讲述中展现着一位文化长者的赤诚与厚重。
受“文革”影响在农村的10年间,王志民种地、推车、整山、治水,当过村干部、民办教师,由于文笔好,撰写材料扎实,被推荐到公社做宣传工作。采访、写稿、编辑、排版,以一己之力撑起了一份小报的编排工作。
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报名最后一天才偶然得知消息的他急匆匆地报上了名,凭借良好的语文功底和当年过硬的数学基础知识一举考中。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正在大战凤凰山的农田建设工地上忙碌的他,收到了烟台师院的入学通知书。
人生之路骤然转折,通向开阔人生的大门在眼前开启。王志民入学后争分夺秒地发奋苦读。当时的烟师,一大批知名学者云集,每周都有至少两场学术报告,王志民犹如鸟儿飞进了浩瀚的天空,在知识的广宇里自由翱翔。两年中,他阅读了大量古典文献,写下20余万字的读书笔记,曾作为先进典型在全校学生大会上介绍学习经验体会。毕业后王志民被分配到淄博师专教授古典文学课,学生对他引经据典结合现实的教学模式非常认可。教了半年先秦文学后,1981年,王志民走进山东大学进修深造。他的学术之路随之开启。
1984年,教育部在全国首次招考助教硕士学位课程班学员,王志民再次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深造。上世纪80年代的山东大学中文系名家云集、群星璀璨,古典文学研究蜚声全国,世称新学术“四大金刚”的名师袁世硕、周来祥、董治安、牟世金即为其中代表。
“我跟随董治安老师学习了一年先秦文学,在他的严格要求下,通读古装木版、没有标点符号的《诗经》原文,虽然艰难地啃了一段无味的‘木渣’,但是也达到了对‘诗三百’了然于胸的境界,受益终生;后来跟随牟世金老师主修魏晋南北朝文学和《文心雕龙》,他写文章大气磅礴,论证如排山倒海,雄辩滔滔,对我影响颇深。当时我一交作业,他就说我是块料子,知名教授的肯定,对我是莫大鼓舞;袁世硕先生讲授元明清文学,他为人宽厚、治学严谨、学问广博。我的第一本学术专著的撰写就是从参与袁先生主编的《元曲百科大辞典》开始的,我承担了其中全部作家条目和部分作品条目的撰写……3位名师不同的治学风格和学术思维,都对我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良师出高徒,事隔30多年后的今天,王志民仍感念先后跟随3位名师求学积淀的丰厚知识储备,满怀深情,感恩不已。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的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探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回望走过的路,王志民表示,自己能在学术上取得进步,也与自身立志进取、不怕吃苦的精神分不开。
从先秦两汉文学到魏晋南北朝文学,再至元明清文学,在各位学问大家的指导和培养下,功底深厚的王志民贯通中国古典文学千年发展史。曾两次教授从先秦到明清的古典文学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并结合教学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乡邦文化——齐鲁文化逐渐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形成自己的思考,这为他后来齐鲁传统文化研究的“繁花盛开”打下了坚实基础。

齐鲁文化研究初探
一鸣惊人的学术新秀

“1982年初夏的一天下午,我去董治安先生家请教。他拿着一份学术会议的通知对我说:‘今年秋天,省哲学史研究会要在你们淄博召开一次稷下学研讨会,你可以准备一篇论文参加。’我从一开始的不自信到在他的鼓励下充满热情的准备,经历了一段学术研究快速成长的过程。”很快,年轻的王志民写出了一篇7000字的《论稷下学宫的性质》论文草稿,董治安亲自动手修改,最终改题目为《论稷下学宫的政治性质和历史作用》,并在“首届稷下学学术讨论会”上作了重点发言。文章刊于《齐鲁学刊》1983年第1期,并被收入了1984年《中国哲学年鉴》,引起很大反响。这是王志民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也是他研究齐鲁文化的起点。
身怀对齐鲁文化的乡土热情,1985年到1986年间,王志民一鼓作气发表了19篇论文,并写出了近30万字的书稿,于1986年底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成为全省高校中令人瞩目的学术新秀。更为难得的是,他成为最早提出“齐鲁文化”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少数开拓性学者之一。
作为第一个比较全面研究《齐风》的人,王志民的科研起步,是立足齐鲁而研究中国文学史上的重大课题。1990年,他在《文史哲》发表《齐文化与汉赋》,将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大的汉赋与区域文化相结合进行研究;他的《元杂剧活动中心之一——东平府》,提出了东平是元代戏剧中心、水浒戏早在元代就已经在东平流传等一系列学术前沿性观点。
“我很早就认识到,齐鲁大地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王志民对齐鲁文化的认知越来越深刻。他回忆,在当时的学术界,虽然有专门针对孔子、孟子的研究,但“系统的齐鲁文化研究却极少”。王志民于是撰写数篇长文,详细考论孔、孟、儒学与齐鲁文化的关系,并得出结论:“非齐鲁无以生孔子,非齐鲁无以成儒学。儒学只可能产生在齐鲁,孔子、孟子只会诞生于山东。”
“齐鲁文化对儒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先秦儒学博大精深的体系主要得益于孔子、孟子和荀子3人。其中,孔子是儒学的创始者和奠基者,他博大精深的思想核心是仁与礼;孟子将仁爱思想发展到治国理政领域,提出著名的仁政学说;荀子则发展了孔子‘礼’的思想,提出‘礼法结合’的思想。作为孔孟的故乡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两千多年来,齐鲁文化始终以‘圣地’特有的文化影响力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儒家思想的传播以及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作出了其他地域文化难以替代的特殊贡献。”王志民谈道,孔孟故里的邹鲁之地,是周朝一代的礼乐文化中心;孔、孟产生于此,与这片肥厚的文化沃土有直接的关系。值得提出的是,孔子周游列国之前就先到齐国待了3年,对齐文化的吸收深入而广泛;孟子是齐国稷下学宫的领袖人物,他高举孔子思想的大旗,是稷下百家争鸣中最知名的雄辩家;荀子发展传承孔子学说,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待了大约40多年,充分吸收诸子百家思想,成为集大成的伟大儒学思想家;所以说,先秦儒学的形成,是齐文化和鲁文化融合的结晶。他认为,儒学在汉代能够登上政治舞台,也与其兼收并蓄诸子百家文化,并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中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开辟“荒地”填补空白
拓展齐鲁文化研究新领域

“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齐鲁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无法替代的巨大影响力,至今,齐鲁文化依然拥有不可或缺的当代价值。”王志民在齐鲁文化研究的理论探讨方面可谓呕心沥血,围绕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贡献、作用、地位和影响,发表了100多篇论文。他认为,齐鲁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可用三句话概括:一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二是“轴心时代”的文化重心,三是两千多年以来中华文化的圣地。“这是其他区域文化无法替代的。山东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而在被当代学者称为中华文明‘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心’所在。”王志民说。
20世纪90年代,在淄博任教的王志民对齐文化进行了系统论述与研究,写出了专著《齐文化概论》《齐文化论稿》《齐文化与鲁文化》,这是最早研究齐文化以及齐、鲁文化关系的学术专著。随后,他又主编了《齐文化丛书》(共44卷1200万字),作为全方位挖掘、研究齐文化的大型学术工程,在省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2000年,王志民调任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同时担任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共15年。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他勤耕不辍,不仅出版了《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齐鲁文化概说》《序论齐鲁文化》《齐鲁古典文学简论》等专著,多角度、全方位、较系统地挖掘、阐释、论述齐鲁文化,形成了自己对齐鲁文化的阐释体系,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同时按照教育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基地建设方针,对齐鲁文化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拓荒”,重点围绕12项学术工程,集合省内和国内力量,实施重大攻关,在多个方向上实现了齐鲁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
王志民的学术研究具有创新性、开拓性,其一是对稷下学宫世界文明史地位的研究和论证。“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齐国创立了稷下学宫,当时诸子百家的各派学者都汇聚到稷下,最多时达数千人,是百家争鸣惟一的学术中心,也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堂。几乎同一时间,在西方的希腊出现了柏拉图学院,仅仅比稷下学宫早了13年。两者在世界文明史上可以称得上是两大奇观,稷下学宫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打破了人类文明欧洲中心论。”王志民2017年9月专访了希腊雅典大学和柏拉图学院遗址,2018年9月,即邀请了15名希腊学者,20余名中国学者在稷下学宫所在地临淄举行“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院高峰论坛”,他与雅典大学哲学院院长海伦·卡拉玛伦古教授共同主持论坛,并在会上发表了两万字的《稷下学宫与希腊柏拉图学院比较研究》论文,得到希腊学者充分肯定,两国学者对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院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相似、相同的地位和贡献,逐步达成共识。2019年以王志民为首席专家的科研团队获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稷下学宫学派研究与文献整理及数据库建设》,目前项目攻关正在进行中。
20年间,王志民主持的学术工程首先完成的是对齐鲁文化发展历史的纵向梳理研究。他与安作璋先生共同主编的《齐鲁文化通史》8卷,全面理清、论述了齐鲁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此外,他还在自己的专著《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中对齐鲁文化的形成、演变、脉络、构成、地位、影响等进行了较全面的理论探讨和阐发。
其次是对齐鲁文化亮点的全面挖掘和阐释。王志民精心设计,选择了齐鲁文化史上的100个亮点,主持编纂《齐鲁历史文化丛书》100种。除他亲自撰写一种之外,这一浩大的工程共邀请和组织了109名作者参与,其中有袁世硕的《蒲松龄与聊斋》,刘乃昌的《苏轼在山东》,张可礼的《建安七子中的山东人》等。86名教授、50多名博导组成的豪华阵容,奉献了诸多名家的经典力作,于2005年出版。
此外,王志民从2010年开始组织编纂《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分17地市对齐鲁文化进行片状研究,该丛书荣获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该工程填补了山东文化研究中区域研究成果缺乏的空白,也在总体格局上解决了山东文化研究的偏颇和缺憾。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浩瀚璀璨,屋檐下的文化传承代代相衔,浓缩成家族的“遗传基因”。文化世家是齐鲁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但我省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很薄弱。2013年底,王志民主持完成的《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28卷、1000余万字,对山东历史上28个文化世家进行了全方位深入研究。此成果得到国内学术界高度评价,被誉为在多个方面创造了“全国第一”。丛书还注重家风研究,经人民出版社约稿,他们又重点编纂出版了《中国名门家风丛书》11册,为今天的优良家风建设提供了生动的历史样板。
王志民还十分注重学术资料的挖掘、整理工作。2020年底,由他主持,由来自全省1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50余位学者历时5年完成的重大学术工程《历代诗咏齐鲁总汇》举行了出版发行式,全书共计13分卷30册1600万字,全面收集、整理了歌咏齐鲁的诗、词、曲等古典诗类作品6万余首,是山东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点工程项目,为弘扬和传承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文献支撑。
王志民主持、带领团队,于2005年、2006年利用两个冬天一个春天,实地考察了域内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3处,完成的150万字的《山东历史文化遗址现状调查与保护研究报告》,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特等奖(重大成果奖),被中央人事部、统战部等联合表彰,获得参政议政优秀成果奖。
始于2014年的《孟子文献集成》项目,用了8年时间将历代以来特别是宋代以后研究、阐发孟子思想的著作全部整理出版,今年10月已圆满完成,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计收入文献700余种,精装240册。这是国内首次对孟子文献的集中、全面整理。他新近主编的《诸子百家普及丛书》(10种),刚刚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王志民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之前,国内没有形成系统的齐鲁文化研究力量和成果,20多年过去,以12项重点工程为主的成果,开垦了很多“荒地”,填补了多项空白,也开拓了齐鲁文化研究的领域。这些学术成果引起了学术界、文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为研究、开发齐鲁文化资源,大力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作出了特殊贡献。

论道齐鲁  泽被后学
星火成燎原之势

几十年探索,齐鲁文化研究在王志民的主持和努力下,不断开疆拓土,点点星火,终成燎原之势。
在王志民看来,齐鲁文化研究从来都不是他个人的事情,要延绵发展必须搭建强大的学术平台,组织完备的学术队伍,并吸引其他学者参与,才能深入挖掘齐鲁文化的精髓。
在淄博工作期间,王志民就成为齐文化研究所的创建人,后更名为齐文化研究院,他担任首任院长。2000年,他又成为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首任主任。2013年,出任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同一年,在济宁市、邹城市与国内学者的共同呼吁和支持下,王志民又特邀著名学者杜维明、陈来等共同创立孟子研究院,开启孟子研究组织的先河并兼任院长。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严谨治学中,王志民对培养学生也倾尽心血,极为严格。他始终立足于为齐鲁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培养人才,注重夯实学生基本功与激励学术创新的结合。自2003年起,王志民共招收硕士生20余名,博士生11名。他的博士生大多以优秀论文毕业;其中,有4人获得学校和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自己也曾被评为“优秀博士生导师”。提起自己的学生,王志民颇为自豪,他介绍,所有博士生的论文,都是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探讨齐鲁文化,并努力实现二者的结合。如吕文明的《魏晋书法文化世家研究》,李华的《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王立国的《汉代齐鲁经学与关中文化的建构研究》,刘英波的《山左、吴中、关中明后期散曲比较研究》等,其中有两名博士生在读博士期间就成功申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而几乎所有博士毕业生和部分硕士生已经成长为省内外齐鲁文化和传统文化研究的中坚力量,有数名已被评为教授,选为国家级、省级及学校的拔尖人才和青年专家,为齐鲁文化研究增加了后生力量。
如何实现齐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王志民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学术成果普及化,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民间大众。在担任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山东省委主委期间,他身体力行,全身心地投入到推动齐鲁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开创性地以山东区域文化为研究对象,组织山东省200多位专家学者主持编纂完成的18卷、超过千万字的《山东省区域文化通览》;主编的《齐鲁历史文化丛书》100种,以及刚刚出版的《诸子百家普及丛书》(10种)等,既受学者重视,又受群众欢迎。
二是将对齐鲁文化文物、遗址的考察、挖掘和保护的研究结合起来,推动和提升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文物保护自觉性,留住昨天的历史,照见未来的发展。150万字的《山东历史文化遗址现状调查与保护研究报告》,得到时任省委书记、省长及14个市长的批示,予以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省人大常委会据此修订了《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全省各市出台一系列文件、规定和措施,大大提升了全省文物、遗址的保护力度。
三是开展系列讲座,立足现实和山东中心工作实际,力推齐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1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机关、院校等场所,面向广大干部群众的正式讲座、专场报告达150场以上。内容大多是将齐鲁文化精神、大力弘扬齐鲁文化与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干部政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生道德教育等结合起来,力求联系实际,入脑、入心。
此外,他还积极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曾先后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讲“孔子与齐鲁”,到埃及讲“中、埃文化比较和交流”,在法国南特大学讲“孔子与山东”,在瑞典对留学生讲“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与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讲“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的必然性”,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讲“世界文明对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日本新宫徐福文化协会讲“徐福东渡与中日文化交流”……交流大大推动了中国文化,特别是齐鲁文化走出去,提升了齐鲁文化和山东在世界文明交流中的地位。
退休后王志民“退而不休”,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有关齐鲁文化和儒学的演讲、论文,为齐鲁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笔耕不辍。
“回顾人生,我至今出版的11本专著中,有7本专门研究齐鲁文化,12项学术工程全是关于齐鲁文化,这就开拓了齐鲁文化研究的很多荒地,至今回想,对自己的学术方向、研究工作和努力付出总体比较满意。”仁者乐山,王志民从小就有登山的喜好。“每逢站在大山脚下,一种急于上山探秘的渴望油然而生。不管攀登如何艰难,非欲探个究竟而后快。而每每站在高山之巅,尽览多姿绚丽的山下风光,不仅视野顿阔,眼界大开,而且心旷神怡,精神也进入到一个更加美妙的境界。”在记者看来,王志民的齐鲁文化学术研究之路正如登山一样,他胸怀强烈的激情,靠着坚韧不拔的毅力,闯过艰难险阻,征服一座一座知识的山峰,将齐鲁文化的研究一次次提升到新的高度。
为学,智通古今,孜孜不倦,人皆敬仰;为师,诲人不倦,品格高尚,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栋梁之材;为人,一意向善,以文化大家的襟怀泽被后人。王志民波澜起伏的人生际遇,不仅是他为齐鲁文化研究奋进一生的写照,也是我国齐鲁文化事业发展历程的见证。

原载:联合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