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庆,山高路远,楼高水湍。

高楼建筑群,象征着重庆发展的未来,那些老社区的矮楼们,有着细水长流的往昔。

上个世纪50年代,正处在“中苏友好”的国际形势下,我国的建筑设计,模仿苏联式建筑,成为了潮流。

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山西的中辐院,沈阳的东北体育宫、中苏友谊宫,都是经典的苏联式建筑。

除开这些恢弘大气的地标性建筑外,在重庆,还藏着几处别有风情的苏式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赫鲁晓夫楼又名赫鲁晓夫筒子楼,二战期间,苏联失去了约7,000万平方米居住空间,导致战后直至1952年初还有375.8万人住在棚屋中。

于是在赫鲁晓夫时期,为了解决住房困难,苏联开始大规模修建“筒子楼”。

老照片 图源网络

苏式建筑和仿苏建筑在五十年代的中国也颇为流行,在大溪沟就藏着五栋“赫鲁晓夫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溪沟电厂前身为原重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这里孕育了重庆电力的雏形,也奠定了重庆电力工业的发展基础,如今电厂旧址已经拆迁,只留下了这五栋专家楼”

五十年代初,中国聘请了不少苏联专家为城市建设出谋划策,重庆的大溪沟发电厂就是苏联派遣专家到重庆指导建设的项目之一,这五栋“苏式建筑”就是在1954年,专程为招待苏联专家修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楼体采用砖木结构,两楼一底,坐北朝南依次纵向排列,每块砖上都有五角星标志,但在90年代的修缮之后,部分五角星标志已被磨灭。

留存的五栋建筑,如今早已无“苏联专家”居住,只能把木质楼梯的“吱呀”声当做历史的回音。

除了大溪沟电厂,沙坪坝的团结坝也有一篇经典的苏式楼。

沙坪坝团结坝的苏式楼,和大溪沟电厂旧址的前世今生如出一辙。

1949年,重庆解放后,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原来的重庆电力炼钢厂,并将该厂更名为西南工业部第二十四兵工厂。

双碑的特钢厂,在重庆的发展历程中成就了一代人,也造就了一代人的青春。

为了解决旧特岗厂高级管理人员的居住问题,于1951年12月,采用前苏联的建筑风格,修建了六栋一楼一底的二层建筑,采用的是泥巴夹墙壁,安装实木地板和木质楼梯。

6栋楼最早只居住了24户专家,俗称“专家楼”

在经过了70年的变迁之后,2018年,团结坝老社区迎来了修整,变成了如今我们看见的统一的红墙风格。

和大溪沟电厂旧址的苏式楼不同,团结坝的苏式楼,依山而建,充分展现了重庆的地形地貌,将苏式楼的沉稳与山城的特色相结合。

整体建筑错落有致,经过翻新的窗框别有风情,大气的红墙给人印象深刻,恍如走进了前苏联小镇。

故事虽已消逝,但这些带着特殊历史印记的建筑代表着过去的峥嵘岁月,翻新也好,不翻新也罢,对于这些居民来说,这里如今只是生活的载体。

重庆的苏式楼,侧面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潮起潮落,不过还好,我们的生活还在安稳前行。

/文末话题/

你还知道重庆有哪些苏联建筑?

EDITOR

一 一

责 编RESPONSIBLE EDITOR

一 一

摄 影PHOTO

石 斛

设 计DESIGNER

小 表 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