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宝妈跟我吐槽过,当了妈之后,一看到孩子哭,心里就跟长了草一样。

大脑第一反应就是:快停下来吧小祖宗。

“哭哭哭,就知道哭,再哭就不要你了!”
“别哭了,没事的,坚强点···”

像这样的对话,算是家常便饭。

但其实,孩子哭并不是坏事,真正伤害他们的是阻止孩子哭,是我们对孩子情绪的拒绝。

说到接纳孩子的情绪,之前陪朵朵看过的一部动画片《头脑特工队》就讲得很透彻。

它的创作灵感其实是来自导演的真实经历:

他的女儿Elie是个充满活力的女孩,可11岁时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于是他找到了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情绪研究专家了解情况,并由此萌发了拍摄电影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把人的情绪具象成各种各样的小人,在主角莱莉的大脑中展开了一段奇幻之旅;

还一举获得了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奖、第73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动画片奖。

看完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It's OK to feel sad.

有人说,所有关于孩子哭闹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部电影中找到答案。

所以它其实更适合给大人看,提醒我们好好呵护自己和他人,尤其是孩子们脑中的情绪小人。

莱莉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爸爸妈妈很疼她,喜欢冰球,还有个很棒的闺蜜。

但是因为爸爸工作的原因,突然要举家搬到旧金山。

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朋友,新家很烂、新学校很差、开学第一天出糗...

面对各种压力,莱莉无所适从,于是从乐观搞怪变得内向敏感又脆弱愤怒,直到最后情绪崩溃,决定离家出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她的大脑里住着5个情绪小人,乐乐、忧忧、怕怕、厌厌和怒怒,分别代表了人的5种情绪——

快乐(Joy)、悲伤(Sadness)、恐惧(Fear)、厌恶(Disgust)、愤怒(Anger)

这群小人通过控制台,管理着莱莉的一举一动。

面对突如其来的搬家事件,乐乐作为团队的主导,努力想让莱莉开心起来。

因此,她很拒绝多愁善感的忧忧操作控制台,怕她会破坏莱莉的幸福生活。

但一次意外事件,让乐乐和忧忧从大脑总部跌落出去。

原本被认为只会坏事的忧忧,意外帮忙解决了很多难题,也让乐乐明白了忧忧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经历一连串冒险回到控制室后,面对情绪崩溃失控的莱莉,乐乐鼓励让忧忧操作控制台,终于使得原本要离家出走的莱莉回了家,也释放了一直压抑的悲伤情绪,在父母面前大哭出声。

看电影时,我和朵朵全程几乎都是提着一颗心。跟着莱莉的喜怒哀乐、乐乐和忧忧的奇幻冒险,心情也七上八下。

好在最后,莱莉慢慢适应新环境,开始了新生活;大脑总部的5个情绪小人,也继续帮助莱莉创造着更多回忆。

在现实生活中,乐乐对忧忧的拒绝,其实也是我们大多数人对情绪的态度。

就像刚看电影时,我和朵朵也像乐乐一样,很担心忧忧会碰到任何的记忆球。

但事实上,每一种情绪都是有它存在意义的。

就像电影中我很喜欢的一个片段:

乐乐和忧忧在冒险过程中,遇到了小粉象“冰棒”,它最爱的玩具被毁了,情绪崩溃之时,不管乐乐如何搞怪和打气,都没法让它振作起来。

而忧忧走过去,坐在它身边,拍拍它的背,花些时间倾听了冰棒的感受,叹着气说,“真难过”。

这时的冰棒感受到了被理解、被接纳,这才大哭发泄,从情绪中走出来。

所以说,情绪没有好坏,更多的是我们自己,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和处理它们。

比如我们看到孩子哭,很多时候是我们没有办法处理孩子的这个哭泣、这个情绪。

这时候,我们作为父母可能会觉得自己很无能,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哭,也没有办法处理,就索性让孩子不要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无法面对这个无能的感受,所以其实我们维护的是自己的全能自恋。

正确的回应该是怎样的?蔡少芬在一次节目中,就做得非常好:

当蔡少芬忙着和大女儿说话时,没注意到小女儿一直在边上喊“妈妈”,被忽略的小家伙火了,直接嚎啕大哭。

这时,蔡少芬没有批评女儿,更没有制止她哭,而是轻轻拍拍女儿的背:“我知道你不开心了,你哭吧。”

小女孩哭了一会,情绪明显缓和了些,蔡少芬才问女儿:“你舒服了没有?”小女儿回答:“我舒服了。”

看,面对孩子哭闹、发脾气,蔡少芬选择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一句“你哭吧”,就告诉了孩子:宝贝,不要担心你的愤怒,我允许你有情绪。

这样就会给到孩子很好的安全感。

面对娃的“坏”情绪时,不要害怕,共情是我们能给到最好的回应。

很多时候,我们阻止孩子哭,反而是干预了他们正常调节情绪、自我安抚的过程。

那比起一味地阻止,我们更该接纳孩子的情绪,与他们共情,并教他们用更多的方式表达情绪。

人最基本的五种情绪就是开心、悲伤、愤怒、厌恶、恐惧。

那么作为家长的我们,不要对这些情绪区别对待,比如只喜欢孩子高兴,而拒绝他们悲伤哭泣。

因为每一个情绪都是孩子的一个信号灯,背后显示的是他们正常的心理需求:

比如快乐是孩子想要和你分享,我们静静倾听就好;悲伤是孩子需要安慰、支持,我们及时去给予一个拥抱;愤怒是孩子觉得不公平,想要寻求平等...

当家长能够接纳孩子的情绪感受,就会让他们感到安全。

孩子长大后也会知道,情绪,包括悲伤愤怒,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既不会吞没谁,也不会伤害谁;在以后面对真实的生活和人时,也才会足够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