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般而言,在国内学校里,努力学习成绩就会好,学习成绩好就是学霸。衡水中学们的信条则更上一层楼: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早在2015年9月,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就在新浪博客发表文章指出:“在现行高考制度下,能够取得高成绩的唯一途径是大规模重复性训练,以提高熟练程度和反应速度。”

按照这个逻辑,以衡水中学教学、管理模式为代表的很多国内重点中学确实能培养出很多取得好成绩的学霸。

在素质教育问题上,同样在2015年,时任衡水中学校长张文茂与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在一档电视访谈节目中发生了激烈争论。

张校长认为衡水中学施行的就是素质教育,而杨教授认为衡中恰恰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原则。

几年后,即便官方主流价值观明确反对“唯分数论”,衡水中学的学霸培养模式仍有很大的市场影响力,也是相当多的学生、家长所追捧的模式——只要能上清华、北大,受点罪没什么。

然而,“技术手段”制造出来的高分学霸进了名校是什么样子呢?

2016年国内知名精神科医生徐凯文教授发表提出,在北京大学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厌学比例超过30%,竟有40%以上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

而出现抑郁倾向的大多数是成绩优秀、凭高分考入北大的学霸。

2021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再次强调严禁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在死读书、唯分数论的氛围中,勤奋与坚持是值得怀疑的。这种功利目的指导下的努力,也许会在一定时期内收获“成功”,但长此以往,如果连功利的边际效益都递减,不但独立的、自我的意识会丧失,可能连成功都保不住。

在高分受到激励的环境中,勤奋只是打卡,只是一种机械的重复,勤奋其实已经变成了懒惰!

这种惰性是固执于原有的取得高分的技巧与坚持,并将这种思维模式扩大到工作、生活的各个角落。当然,也包括留学。

我留学时就亲身体验到中国同学准备考试时的孜孜以求,却轻视与老师、同学交流,轻视从小组讨论中获得的不同观点。

结果导向型的思维模式往往是追求短期的成功,无限扩大人的社会性,而忽视人性自身。

为了思想的自由而坚守的勤奋,才不会陷入平庸和懒惰。

心理畅销书《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M·斯科特·派克曾说:“真正地活着,就必须拥有自己的语言,拥有独一无二的怀疑与挑战的意识。”

这才是学霸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