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将军与夫人唐棣华相识于抗战时期,自从结婚开始,唐棣华就很少与丈夫安安稳稳地在一起。

即便如此,对于自己的丈夫,唐棣华却始终能够理解,夫妻两人相濡以沫,共同携手走过了许多难忘的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黄克诚将军

新婚之夜与妻子“约法三章”

黄克诚自幼嗜书如命,因此早早地便熬坏了眼睛。

早在求学时期,便戴上了厚厚的眼镜儿,离开了眼睛,就和瞎子差不多,像黄克诚这样的视力,应该很难在军事上获得成就。

可事实偏偏恰好相反。

黄克诚在校学习期间就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宣传革命思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在国共两党合办的广州中央政治讲习班毕业后,即被安排到北伐军中,担任营、团政治指导员。

也就此展开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土地革命时期,作战环境异常艰辛,黄克诚因视力差,几次遭遇最危险的境地。

有一次指挥作战,黄克诚与警卫员被敌人冲散,眼镜也跑丢了,四下里辨不清方向,好在当时黄克诚骑着一匹马,他把心一横,索性抽了马一鞭子,任由马飞速狂奔。

也许是老马识途,黄克诚竟然奇迹般地跑回了驻地。

可即便如此,黄克诚每战必然到前线去,还要轮着大刀冲锋厮杀,为此不知道遇到多少危险。

老上级彭德怀怒批:

“黄克诚,你身为指挥员,下次绝对不允许再去一线!成天戴着那么大一副眼镜片,一看就是个大官!人家不打你打谁啊1”

可即便如此,黄克诚依旧还是不改习惯。

图|黄克诚年轻时

除了在战场上勇猛杀敌外,黄克诚的军事眼光也堪称一流。

随着抗战的胜利,东北在战略上的地位愈发重要,黄克诚意识到了东北的重要性,于是几次向华中局发电,并直接向中央军委发报请示:

“为了发展壮大,必须抢先占领东北,建立起一块较大且稳固的战略根据地,以此支援关内的战争;在关内以晋绥察为第一战略根据地、山东为第二战略根据地,从而把北方连成一片;他提议尽快派出大部队赶赴东北,如能有十万人最好,至少也得五万人。”

黄克诚的建议与党中央毛主席的想法不谋而合,

在党中央的命令下,黄克诚于9月23日率领新四军第3师三万余人开赴东北,后来成为东野的主力部队。

由于黄克诚早年忙于革命,无暇顾及婚姻大事,以至于年近四旬,还是单身一人。

1940年10月,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抵达江苏阜宁,并将司令部设在阜宁东沟镇。

黄克诚将军的夫人唐棣华时任阜宁县县委书记,奉令为南下部队筹集粮草。唐棣华此前从来没有见过八路军正规军是什么样,因此感到有些好奇。

“我们是地方的同志,来给部队送钱粮的。”

唐棣华顺着战士所指的方向,看到了不远处正在和几名警卫、干部站在一起的黄克诚。

“也太不像个军官了。”唐棣华心里忍不住泛起了嘀咕。

也难怪唐棣华狐疑,黄克诚脸上架着厚厚的眼镜片,加上身心偏瘦,不像个军事指挥官,倒像是一个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黄克诚(前右三)与八路军第五纵队部分领导干部合影

不过第一次见面,唐棣华和黄克诚没什么交集,都是由随行的苏北二区、三区地委书记杨纯说话。黄克诚一开始也没注意旁边站着的唐棣华。

后来有一件事,彻底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

唐棣华是一名大学生,上学期间也是一个“书虫”。

杨纯总是借口工作,拉上唐棣华一起去见黄克诚。

“今天又可以吃好吃的了。”杨纯一路上兴奋地对唐棣华说。

唐棣华好奇地问:“你怎么知道那儿有好吃的。”

“你没见他带着一个铁皮箱子,走哪儿带哪儿,一定是好吃的。”

等到去了以后,三人寒暄一阵,黄克诚打开箱子,这时她们才发现,箱子里哪里是什么好吃的,是一箱子书。

唐棣华对吃的不感兴趣,唯独对书来了兴致,也忘了自己是来做客,随手拿起书来翻阅。

“越来这姑娘也是个书虫。”

黄克诚知道他们的来意后,特意让警卫员出门买点吃得起,结果兜兜转转,只买来2两猪肉,只是在当时那样一个环境下,2两猪肉也是相当奢侈了,几个人就这这些猪肉大吃了一顿。

这时黄克诚才注意到,唐棣华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大学生,虽然话不多,但给人一种很独特的感觉。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图|黄克诚与夫人唐棣华晚年

很快周围的人就都注意到了,黄克诚对唐棣华有着不一样的情愫。只是两人之间还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

有一次阜宁县县长宋乃德与唐棣华一起找黄克诚谈工作,宋乃德有意让两人多待一阵子,于是借口离开。

宋乃德离开以后,黄克诚和唐棣华的话也逐渐说开。

谈到自己患有支气管炎的事儿,黄克诚还开玩笑:“陈赓你知道吧。”

“陈赓经常笑我:黄瞎子,你这身体,最多活3年,大家都觉得我活不长。”

唐棣华一开始没明白黄克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于是不解地说道:

“你现在不过30多岁,这种病,也不是什么重病,只要注意身体,至少再活20年。”

黄克诚摇了摇头,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向唐棣华袒露心扉:

“小唐,我很喜欢你,希望我们能永远生活在一起。”

唐棣华脸刷的一下子红了,虽然两人之间早已经暗生情愫,可一下子被揭开,还是让人有些难为情。

“你不愿意?”黄克诚试探地问了一句。

“不,不,不,我同意。”唐棣华连忙否认,害羞地低下头。

1941年,39岁的黄克诚与23岁的女大学生唐棣华结婚了。

结婚当天,黄克诚对妻子唐棣华约法三章:

“我们就要共同生活了,有些问题需要郑重地讲清楚。第一条,我们都是共产党员,都得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因为婚姻的利益而妨碍党的利益,不能因为私人的利益而损害党的利益;第二条,我所处的工作岗位重要,你不能因为要求男女平等而让我迁就你,因为我的工作岗位比你的重要;第三条,我这里有军队的一些文件,还要经常找人谈话,你不得打听你不应该知道的事情。”

图|1942年黄克诚陪同陈毅一起检阅新四军

唐棣华感觉第一条、第三条还好说,唯独第二条有些大男子主义,当时她就有些不乐意,可后来她还是想通了。

婚后第二天,唐棣华就跑到阜宁县修筑海堤的工地上去参加劳动了。

黄克诚铁面无私

婚姻其实就是一个相互迁就的过程。

唐棣华本身出生于大户人家,自幼生活优渥,婚后唐棣华不止一次地对人说:

“我是个笨虫,完全不会照顾人。但他并不苛求我,他也没有时间照顾我,我也不苛求于他。”

新中国成立以后,黄克诚调任湖南省委书记、湖南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1952年黄克诚调北京任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唐棣华也跟随回北京,出任化学工业设计公司经理,改称设计院后,唐棣华就任院长。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一件让夫妻两人都没想到的事儿。

唐棣华的家早年积累了相当的财富,唐父本身在汉口当地很有影响力。

可事实上唐父是靠贩卖鸦片起家,在当地横行无忌,鱼肉乡里,甚至还雇佣炮手(打手),肆意欺凌乡野。

解放后,有关部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取证,最终将唐父逮捕。

1952年,中南局依法判处唐父死刑。

老地下党员曾路,考虑到黄克诚的影响,于是找到高文华说明情况,高文华早年曾在湖南从事革命工作,1949年跟随黄克诚一道南下组织湖南省委,和黄克诚也有一定的交集。

曾路对高文华说:“唐是黄克诚的岳父,非得枪毙不可吗?”

高文华义正言严的回答:

“共产党人历来大义灭亲,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服从组织决定,黄老他们更是如此。”

即便如此,事前高文华就有关唐父的事情,打电话告知了黄克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粟裕与黄克诚等开国大将在一起

黄克诚回到家里,将事情的经过告诉妻子:

“刚才高文华同志给我来电话说,岳父为恶太多,被执法人员扣押判刑,中南局决定对其实行枪决处分。”

唐棣华一听这个消息,如遭雷击,眼泪唰的一下便流下来,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的父亲最终会走到这一步。

面对泪眼婆娑的妻子,黄克诚没有再劝,而是拍了拍妻子的肩膀,唐棣华抬起头,满是祈求的眼神说了一句:“黄克诚,你可以……”

“绝不可能。”黄克诚直接打断了妻子的话,可又不忍心面对妻子凄楚的眼神,只能好好讲道理:

“小唐,中央委派我做解放军总参谋长,不是让我以权谋私!你我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岂能知法犯法!”

“你现在难过我能理解,但是你要公正想想那些遭到岳父迫害的人民,他们更是无辜!岳父的罪名已经坐定了,是绝对不能更改的!”

唐棣华知道,自己的丈夫一向严于律己,铁面无私,这一次是父亲犯了法,理应接受法律的惩处,只是……

“我知道法律不允许人徇私,我只是想去一趟,见自己父亲一面。”

黄克诚叹了口气。

图|陈明仁与黄克诚、谭政在一起

临刑前两天,黄克诚专程打电话给高文华:

“中南局决定对唐枪毙,我准备叫唐棣华同志去汉口见其父最后一面。不管怎样,毕竟是生身之父,临死时会去个面,你看可以吗?”

“应该的,应该的,这是人之常情嘛。”高文华放下电话,心里的石头到此时才终于落地。

公正严明绝不徇私

黄克诚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作为他的亲属,唐棣华和孩子们也能够享有一定的待遇。

可黄克诚却绝不允许自己的妻子儿女跟着自己沾光。

“无论什么时候,你们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成才,不要想着靠我的什么‘关系’‘后门’,我黄克诚是没有什么后门可走的。

黄克诚曾给自己的子女制定了许多家规,其中有两条是:“不准动用公家的汽车,不准找工作人员帮自己办事”。

1957年冬,黄克诚的大哥黄时玑去到北京看望黄克诚。

黄时玑早年一直生活在湖南老家的祖宅里,生活倒也衣食无忧,可这年收成不好,家里打的粮食勉强够吃,冬天一到,天寒地冻,家里连一件像样的棉衣也没有,大人倒还好说,只是家里孩子冻得有些受不了。

黄时玑对黄克诚说:

“家里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今年的收成不好,收下的粮食勉强能填饱全家;但这个冬天实在太冷了,家里连一件像样的棉衣都没有,你给我悄悄地拿几件军大衣吧。”

一听这话,黄克诚直接拒绝大哥的提议:

“政府的钱是国家和人民的,军队的衣服也是国家和人民的,我不能开这个口。”

图|1955年9月,周恩来为粟裕、黄克诚等授予大将军衔

以黄克诚的地位,弄几件军大衣并非是什么难事,况且黄时玑的请求也并不过分,可即便如此,黄克诚还是严词拒绝。

不过,考虑到大哥家的处境实在有些艰难,黄克诚自己出钱给大哥买了大衣。黄时玑拿着大衣回家,当地有好事者拿此事揶揄:“这是不是你当官的弟弟从政府拿的,那可是犯法的呀。”

黄时玑义正言严的说:“我弟弟黄克诚,那可是个大清官,我跟他提了要求以后,他就深刻的教育了我,最后还是自掏腰包给我们全家置办了衣服,好让我们过冬。”

黄克诚从来不为自己谋私利。

到北京工作后,黄克诚一家居住在北京南池子的一个四合院里面,由于年久失修,经常漏雨。黄克诚的卧室一到下雨天就漏雨,屋子里摆满了锅碗瓢盆接雨水。

管理部门多次劝说黄克诚,还是搬出去再找地方住,黄克诚坚持拒绝:

“那得需要多少钱啊!现在很多群众住房还很困难,我们住得要比他们强很多倍,还是把钱省下来给他们吧。”

1980年,黄克诚的小儿子结婚,当时社会上婚嫁将就排场,小儿子结婚曾考虑,可不可以借爸爸的汽车用用呢?

黄克诚听说以后,直接严词拒绝:“这个戒不能开。年纪轻轻的,坐公共汽车,骑自行车,都可以来嘛,为什么非要开车抖威风?”

最后小儿子用自行车把新娘接了回来,请全家和工作人员吃了一顿饭,就算是结婚了。

对黄克诚的特别无私,妻子唐棣华给予了理解和认同,并且坚持以身作则。

图|黄克诚全家福

即便是在那个最艰难的环境里,唐棣华对丈夫也始终是不离不弃。

即便是到了晚年,黄克诚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双目接近失明的情况下,仍然不断的坚持工作,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唐棣华晚年时这样评价自己的丈夫:

“他用一辈子的时间,坚守着自己对党、对国家的热爱和信念;对于手中的权力,他永远十分地谨慎,从来都没有因为自己的私事而滥用职权。除了严于律己之外,他对待我们这些家人也最为严格了。”

1985年9月,黄克诚将军自感身体状况无法适应工作,于是主动辞去了领导职务。

9月16日,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召开,会议上有64位老同志请求不再担任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37位老同志请求不再担任中顾委委员、30位老同志请求不再担任任中纪委委员的信。

全会高度赞扬了他们在过去的丰功伟绩,赞扬了他们大公无私,一心为公的朴素情怀。会议还决定给叶剑英和黄克诚写了致敬信。

信中赞誉黄克诚:

“具有坚强的阶级党性,不盲从,不苟同,坚持真理,刚直不阿,不论身居高位还是身陷逆境,都一心为公,无私无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六十年代初,毛主席与将军们合影(右一为黄克诚)

1986年,黄克诚的病情加重,妻子唐棣华没有丝毫犹豫,放下手里的工作,坚持在医院陪伴丈夫。

打了一辈子仗,身经百战的将军,到了此时却是无比的脆弱,但黄克诚这时却开始拒绝治疗,不管医生如何劝说,黄克诚始终固执己见。

“我已经不能为党工作了,请你们不必为我浪费国家钱财,把药留给能工作的同志用吧。”
“我这样一个油尽灯枯的人,为人民做不了什么,为什么还要花费人民的钱财来治病?”

黄克诚的思维意识,又仿佛回到了那个战争的年代,有时候还会冷不丁地突然来一句:“我得赶紧去朱总司令那里去汇报工作去。”

12月28日,黄克诚因病去世,享年84岁。

有许多人担心唐棣华太过于悲痛,于是赶来安慰,唐棣华却始终平静,艰难困苦的生活早已经铸就了她坚韧的性格。

唐棣华亲自为丈夫写下挽联,概述了丈夫一生的功业:

为人复何求,少逢国危,坚信马列,青年从戎,毕生尽瘁,幸得见中华民族光荣屹立
既死无憾矣,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国运日兴,人才辈出,惜不随全党同志再尽绵薄

图|1982年黄克诚与参加苏北抗战座谈会的人员合影

秘书请示唐棣华,有关黄克诚追悼会规格时,唐棣华只做了一件事,她接过悼词,认真读了一遍后,将其中评价较高的几句话给删掉,把“突出贡献”中的“突出”两个字也删掉了、

“他一生没有给自己争过什么,我们还是尊重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