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很多人都希望每一个新生都遵守契约精神,也在替放弃录取名额浪费了教育资源鸣不平,但需要纠正的是,高等教育市场有竞争,不该过于指责这些弃读的考生。

近日,一则“安徽师大105名本科新生放弃入学资格”的消息引发关注。据该校教务处网站的显示,截至2021年10月9日,该校2021级全日制本科新生中,有105人未报到。部分学生明确表示放弃入学资格,部分学生无回应。按照相关规定,学校对未报到者作放弃入学资格处理。据相关人员回应,学生放弃入学资格有多方面原因。一部分是因没有录取到理想学校、专业而复读的学生,有选择入伍当兵服役的同学,还有一部分外招生,以及因为身体原因不能报到的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新生放弃入学资格,相信熟悉高等教育的人并不陌生。安徽师大的遭遇,只是其中一个缩影。达不到100%的学生报到率,别说地方高校了,对于不少知名学府,也是年度的“工作餐”。应该说,安徽师大的这则公告进入媒体的视线,揭开的是众多高校的一道“隐形伤疤”。

面对新生“放鸽子”,高校该如何是好?根据网友的情况反馈,有的省份将未报到的新生跟个人诚信挂钩。而大多数省份的高校,则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本质上,高考属于双向选择,学生选高校,高校也选学生。几十年来,我国的高考更多属于“买方市场”,考生自主选择的余地明显少于所报考的高校。长此以往,难免给人造成一种印象:学校不录取学生,是因为还不够优秀。但很少有人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学生放弃录取资格,又何尝不是一种选择呢?

虽然很多人都希望每一个新生都遵守契约精神,也在替放弃录取名额浪费了教育资源鸣不平,但需要纠正的是,高等教育市场有竞争,不该过于指责这些弃读的考生。毕竟,敢于放弃录取资格,表明他们还有梦想和勇气。与其质疑这些学生,不如成人之美,祝福这些“放鸽人”。

对于高校来说,新生放弃入学资格,也需要自找原因。不管是完善高考录取制度,还是苦练“内功”,其最终指向的还是办学水平。“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只要办学水平与软硬件条件不断进步,还怕新生不报到?

完善高考录取制度,从政策设计的层面,可以给考生一个思考期或反悔期,在这个时间段内可以放弃,以便腾出名额给其他报考者。对于招生院校而言,可以采取录取前电话沟通的方式,掌握处于摇摆状态的考生信息,及时作出动态调整。要是录取环节足够人性化,相信新生的未报到率自然会有所下降。吸引生源报考且愿意就读,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更大的成长平台,这显然是个有待引起各个高校真正重视的现实课题。只有把这样的难题攻克了,大学的弃学资格处理“公告”也就退场了。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刘海明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