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呀,谁愿意与我,一前一后走过沼泽,派一个人先死,另一个人完成埋葬的任务。——海子

人生匆匆数十年,最难得的是遇到一个与自己心意相通的知己,正因为如此,伯牙子期高山流水、人亡琴断的故事才得以流传千古,至今被进门视为知己的最佳典范。

在千年之后,一位名叫海子的诗人魂断铁轨,在他去世不过两月之后,好友骆一禾也紧随着他匆匆离开了喧嚣的尘世。世人在为他们的英年早逝而感到惋惜的时候,也不禁感叹:他们就是当代的伯牙子期呀!

遗书上的名字

中国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大变革的时代,也是充满诗意的,在这个年代,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浪漫的诗人,海子、顾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他们的命运也是令人唏嘘的。

1989年的清晨,山海关火车站内人潮汹涌,人们都背负着行囊,为了生活和未知的前方奔忙。在不少人的眼中,山海关这个曾经的天下第一关将成为他们新生活的第一站,前方即将到站的列车就是他们的人生征途的开始,谁也没想到,一条曾经鲜活而炽热的生命会在火车的鸣笛声中消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太阳的第一抹光芒点亮苍茫的夜空,铁路的工作人员骇然地发现在铁路之上,躺着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在他的身边,有一份遗书,从那份遗书中,人们知道了死者的身份——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査海生。对于世人而言,他的另外一个名字更加出名,那就是海子。

在今天,海子是天才式的诗人,他的出现,使得中国近现代诗歌迸发出了灿烂的光芒,然而在那时,他不过是一个失意的诗人。他死时,身边只有一个破旧的包裹和四本被反复摩挲至昏黄的书籍。

烂漫的先锋诗人

小时候的海子,具备了少年天才所具备的一切特点。他聪明好学、机智敏捷,在学习上,他总是遥遥领先于其他的小伙伴。海子对文字有着极其敏锐的感知能力,在不过四岁的时候,在同龄人还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海子已经能够流利地背诵有着不少令成人们都头痛不已的毛泽东语录了。

在15岁那年,海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在那个年代,能够在十五岁的年纪便考上北京大学,海子的成就令无数家长羡慕。在进入大学之后,海子延续着他“天才”的称号。

在八十年代那个充满诗意的浪漫的年代,会作诗的学生是最受欢迎的存在。在北大,吟诵诗歌的学生随处可见,他们在这座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的校园里用诗歌肆意地抒发着他们心中的情感,而海子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学生时代,海子凭借着诗歌成为了同学们心中偶像。

不顾一切地奔向死亡

在见识过学生时代意气风发的海子之后,几乎没有能够想到,有朝一日,这位曾用尽所有浪漫的笔触来书写灵魂和生命的诗人最终会选择在25岁那年便将自己的生命匆匆画上一个句号。究竟是什么使得海子不顾一切地奔向死亡呢?

从满腔的雄心壮志到最后的心如死灰,海子短短人生的最后十年的心路旅程,实际上就是他人生轨道的变化。在学生时代,海子是惊艳绝的诗人,在毕业之后,他必须要走出象牙塔,面对社会的磋磨。

毕业之后,海子在安排之下成为了中国政法大学的一名老师。虽然老师这个职业是一个铁饭碗,但是在那个经历了十年文化变乱的时代,教师并不是受人尊敬的职业。

与此同时,在经过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对金钱的重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才华不再是人们评价一个人的最重要的指标,而教师的工资实在不高。

虽然海子成功地留在了北京,但是他并没有留在城区,而是被分配到了昌平校区。在那时候,昌平区和今天的农村没有什么太大的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身于农村,没有帅气的样貌,没有大量的财富,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甚至连工资都不算丰厚,在渐渐物欲化的社会中,海子就从人们心中的大才子变成了穷酸的老师。有的学生在见到他之后,甚至连一声“老师”都不愿意叫出口。

作为一个诗人,海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朝一日,自己的诗稿能够出名。然而在他的诗歌创作巅峰期,他的诗歌并不出名,除了曾经的同学,几乎没有人知道“海子”这个诗人的存在。

与此同时,不少人并不能接受海子的诗歌风格,一些诗坛的名人也对他的诗歌嗤之以鼻。对于一位有着雄心壮志的人而言,业内大佬的否定就是对海子最大的打击。

诗歌并不能填饱海子的肚子,迫于生计,海子不得不从事教师这一个他并不喜欢的工作。生活的窘迫和事业的不如意,都变成了难以排解的痛苦,沉甸甸地压在海子的身上,令他痛苦不已。虽然海子的内心饱受折磨,但是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轻易地放过这位内心狂热而敏感的年轻人。

海子在中国政法大学教书期间,认识了一位来自内蒙古的女学生。这位女学生就读的专业是外语系,不管在什么时候,外语系和中文系的女生对于才子类的人物都是非常欣赏的。因此,在认识海子不久之后,这位女学生就喜欢上了海子,并直接向海子告白。

面对如此直率的告白,海子受宠若惊,不假思索便答应了。那个女孩是海子的初恋,在海子并不长的人生中,这个女孩曾给予他最大的温暖。然而,也正是这个女孩,最终成为了他自杀的推手。

生活从来就不止有风花雪月,还有生活的苟且和满地的鸡毛。海子和初恋的相爱是因为灵魂的共鸣,但是生活的窘迫却始终横亘在他们的面前。在北京这个中国第一大城市生活,钱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海子的工资却难以承担两个人的小家庭。就这样,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最终沦落到分手的下场。

初恋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难忘的存在,海子也不例外。和初恋分手之后,海子再也没有开始另外一段恋情,他一直痴痴地念着那个率真而富有才气的内蒙古女孩。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海子没有想到的是,当他初恋重逢时,他心中的白月光已经嫁为人妇。看到前女友甜蜜的笑容和美满的生活,海子的心像被一把无形的刀子一刀一刀割掉,痛苦不已。

难以排解心中痛苦的海子在一次聚会中喝得伶仃大醉。酒醒之后,海子恍恍惚惚记得他在醉酒之后对前女友说了许多不合时宜的话。

尽管和他一起参加聚会的友人坚称他并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但是海子仍然固执地坚持着他那支离破碎的记忆,并为其感到深深的愧疚——那时候的海子,已经有了死亡情结。

海子在其生命的最后几个月,创作出了不少精彩的诗歌,这些诗歌无一例外都充满了浓厚的死亡的气息,而这也是海子内心绝望的外在反映。

在《春天,十个海子》里,他便用厌世的笔触写下了“在这里,海子无疑发出了死亡的宣告”“这是一个绝望的诗人,一个破灭而无任何希望的灵魂”。除此之外,在希伯来神话中代表着“死亡”的“天堂”的意象也常常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时候的海子,已经开始对现实的世界失望,他开始探索者自己的死亡,甚至和自己的还有讨论自杀的种种的方式。

最后,海子带着《瓦尔登湖》和一本《圣经》,踏上了他眼中的天梯——铁路轨道,看着远方闪烁着灯光的火车驶来,将他带上梦想中的天堂。那一刻,曾经困扰海子的一切烦恼都消散了,那个曾经鲜活的诗人的灵魂也消散了。

应念故人来

海子的死亡,令无数人感到意外,也令他的友人感到伤心不已。虽然同为作家的西川早已对海子的崩溃有所察觉,但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海子竟然会如此干脆地选择与这个世界永别。对海子的死亡悲痛万分的还有时任编辑的骆一禾。

骆一禾和西川、海子是大学同学,他极具才华,对诗歌的创作也一直怀有极大的热情。在北大求学期间,他们曾共同创作出了不少精彩的诗歌,甚至有着“北大三剑客”的美称。

后来,在海子屡屡受挫之时,骆一禾不断地给予海子支持,甚至在成为了编辑之后,不断地为海子诗集的出版而出谋划策、东奔西跑。

对于海子而言,骆一禾是他的毕生的知己,是他人生最后一段路难得的温暖和慰藉。因此,在自杀之前,他才会留下遗言:“将他的诗歌全部赠与骆一禾。”

得知海子自杀的消息之时,骆一禾正在距山海关千里之外的地方工作。在听到消息的那一刻,骆一禾一时间如晴天霹雳狠狠地砸在头上,他难以相信那个在诗歌创作中拥有着旁人难以想象的狂热的海子最终会选择这么一条道路,他甚至觉得这是一个恶作剧。

直到看到海子遗体的那一刻,骆一禾才终于相信,他的好友海子,确确实实是告别了这个世界。

海子留下来的诗歌很多,零零总总的十分杂乱。根据海子的遗言,这些诗稿全部都归骆一禾所有了。面对眼前这些海子一笔一划用心血写成的诗稿,骆一禾的心仿佛在滴血一般。

于骆一禾而言,海子与他志同道合,他们就如千年之前的伯牙子期一般,在旁人难以理解的诗歌创作之路上携手前进、惺惺相惜。他实在是难以接受自己的离世。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看着书桌上铺满了的孩子们的诗稿,骆一禾仍然能回想起海子在提起诗歌时那神采奕奕的脸庞。骆一禾想着:他没能留下绝望的海子,但是他可以让海子的心血流传于世。

于是,从那一刻起,骆一禾强忍着自己悲伤的心情,开始慢慢地整理海子的诗稿。即使海子的人生非常短暂,但是整理他的诗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年,陆小曼在整理徐志摩的诗稿时,便用了整整数十年的时间。

按理来说,骆一禾也可以选择慢慢地、细心地整理海子的诗稿,但是他认为时不待人,他必须尽快将好友的诗稿整理出来,让所有人重新认识这位原本应该伟大,却最终黯然离场的诗人。

在海子去世不过两月,骆一禾便将海子的所有诗歌整理完毕,并通过自己编辑的身份将其出版

命运最终没有辜负骆一禾的努力,在海子的诗稿出版之后不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便如一股清风一般,吹向了整个神州大地,无数的人为海子的诗歌而倾倒,海子也从一个籍籍无名之人成为了人们心中“先锋诗人”的代表。

人的情感足以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在海子去世之后,骆一禾始终无法从挚友离世的悲痛之中走出来。在此后的两个月,为了尽快整理出海子的诗歌,骆一禾更是呕心沥血、昼夜不息,疯狂地透支自己的生命。

在整理好海子的诗歌后,骆一禾的身体便出现了巨大的问题,最终因为过度的劳累,突发脑溢血去世。彼时,离海子去世也不过两个月的时间。

古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人亡琴断,今有海子骆一禾以诗会友,生死相随。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骆一禾对海子的这份真诚而炽热的友情,令无数人感叹不已。

结语

骆一禾去世时,海子的诗稿还未来得及正式出版,他也未能亲眼见到后人对海子诗歌的追捧和对海子才华的赞赏。如果他与海子在天之灵,见到如今的这番光景,或许会感到十分的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