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潘潘的痛批是否过分?谁来继承发扬传统文化?

90后女歌手小潘潘因为一段改编黄梅戏的视频,被粉丝和网友点赞到几百万,央视放原版黄梅戏片段内涵,之后小潘潘就被全网痛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潘潘的代表作《学猫叫》不仅曾经在国内大火,她本人还在央视唱过这首歌,而且,该曲在全球最大视频平台油管斩获1亿多播放,是海外为数不多的破亿华语歌曲之一。

尽管《学猫叫》也被批是口水歌,一直遭受各种谩骂和批判,但该曲确实洗脑了海内外不少人。

小潘潘版的《黄梅戏》,首先肯定有相当一部分网友和观者,觉得好听或者还不错,一部分会持中立态度,没觉得太好,也没觉得太坏,最后一部分则是觉得难以入耳、媚俗,而加以痛批。

她的改编同样是迎合流量的,不然难以获得热度,被批之后,她不仅道歉,也删除了该视频,但近乎全网的痛批并没有停止。

其次,从法律和道德角度来论,小潘潘的改编是否十恶不赦?

正统的黄梅戏是五大剧种之一,和京剧并列,人们说到国粹,一般是指京剧,说到黄梅戏,一般想起的就是经典的那两部,《天仙配》和《女驸马》。

但小潘潘翻唱的《黄梅戏》,是80后歌手、黄梅戏演员慕容晓晓的歌曲,其中正好穿插了一段《女驸马》的经典台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慕容晓晓的《黄梅戏》,是收录在专辑《爱情买卖》中的,以质量而论,《学猫叫》和《爱情买卖》应该同属流行歌曲范畴。

故此,小潘潘的行为并不是十恶不赦,只有像莉哥那种,改编了明确不能改编的,才算违法,小潘潘并没有触碰到违法的红线。

比黄梅戏更高一级的京剧,作为国粹,也是在乾隆年间徽班进京时融合而成的,本身就是广泛包容力的结晶与代表,更何况,人们对乾隆的批判,还少吗?

小潘潘的歌曲确实质量说不上精湛,也有媚俗嫌疑,如云南山歌的被淘汰一样,但,问题来了,若是不允许改编,黄梅戏等传统文化怎么去传承、在大众中弘扬呢?

喜欢黄梅戏的人确实不少,但谁敢肯定知道黄梅戏的人,有听流行歌曲的人多?传统戏曲的受众正在逐渐减少,这是不争的事实,小潘潘事件,客观上使得黄梅戏获得了全网的热度,黄梅戏本身没有这么大热度也是事实。

事件过后,真正的传统黄梅戏,会有大幅度、大批量的受众一直去听,精心揣摩和弘扬吗?恐怕不可能,传统黄梅戏的浏览暴增,也只是在这个热度期间。

俗气上面,已经封神的周星驰,早年的不少作品,基本都是俗的,专门往俗上招呼,不俗能火吗?

大话西游的封神,同样也有对名著、传统文化的夸张式改编,从周星驰到大众,网文创作方面,西游、红楼、水浒的同人,不少也是往俗字上面招呼,而看这些的读者,多半是连原著都没有读通的。

所以,这应该怪谁呢?

对小潘潘本人来说,应该是福祸相依,她获得了流量,也遭到了流量的反噬,但她认错之后,应该能够更好。

以上要说明的两个问题是,第一,死板的、传统的文化,受众在越来越少。

同理,用传统的、死板的方式去创作,也很难收获受众的喜欢,基本火不起来。

不论是网文,还是短视频、音乐,人们越来越愿意接受创新的、新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若不允许改编,继往开来和传承弘扬可能将会成为问题。

甚至会让一个个敝帚自珍的文化产品消失在历史长河。

固然,改编是应该有一个度,但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也是很难取得进步的,其中的度和平衡在哪里,也只能交给大众评判,任人评说了。

所以,我觉得比起批判小潘潘,思考怎么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更重要,同时,拥有自己的三观、逻辑、分辨能力,在随波逐流、乌合之众式的网暴中,能保持清醒,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