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是家里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也让她与这株小草结下了不解之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60年代,越南战场上疟疾肆虐,病亡人数甚至超过战争本身。毛泽东主席应越共总书记胡志明请求,兴举国之力研制抗疟新药。于是,一个代号为“523”的秘密科研项目悄然展开,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屠呦呦被选为组长。
疟疾自古有之,是由疟原虫引起的急性寄生虫感染。人患疟疾后会出现急剧高烧全身出汗,时冷时热,恶性疟更是容易致人死亡。国内外做了大量工作,都没能成功找到有效新药。身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屠呦呦毕业后又脱产学习了两年半中医药,在中医研究院工作了十几年。屠呦呦于是整理古籍,希望能从传统中医学中寻找新突破。
“523”课题组起初发现了胡椒提取物对鼠疟模型疟原虫抑制率高达84%,但在海南进行的试验中发现,病人服用胡椒水丸后,症状缓解又反弹。屠呦呦意识到,抑制并不等于杀死疟原虫,继续遍查医书。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吸引了屠呦呦的注意。此书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早期实验中,课题组采用传统水煎法,但发现对疟原虫的抑制率很低。屠呦呦发现问题出在了水煎的温度。分别采用不同溶媒提取后,屠呦呦发现低沸点的乙醚提取的青蒿中性部分抑制率1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经过动物试验后,为了加快抗疟药物的研究进程,屠呦呦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1972年初,屠呦呦等三名科研人员申请成为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首批人体试验小白鼠。在医院一周的服药观察后,并未发现药物对人体有毒副作用。紧接着,又调整药物剂量试药后,证明药物是安全的。
1972年底,经过了一次次的反复试验,北京中药研究所再次报告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从青蒿提取物中成功分离出三种结晶成分,并找到了一个对鼠疟抑制率高达100%的有效单体,定名青蒿Ⅱ号结晶。

一个个令人振奋的实验结果,引起了“523”项目办公室的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就安排送青蒿素到海南进行临床试验。就在所有人都满怀期待的时候,1973年海南的第一次青蒿素片剂临床观察中,却再次出现了波折。由于制药时崩解度出现问题,药片穿肠而过,病人无法吸收。于是,大家当即决定将青蒿素药物原粉直接装入胶囊,再一次进行临床试验。结果,经过临床观察,参与临床研究的医生认定,青蒿素是抗疟的特效药,完全能够治愈恶性疟疾,并且其安全无毒、治疗疟疾的速度都是氯喹等传统抗疟药难以企及的。
1981年10月6日,由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化疗科学组主持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全世界从事疟疾研究的顶尖专家悉数到场。最终,在全国几十家科研机构,数百名科研人员齐心协力攻关下,中国出色地完成了“523”项目,研制出了抗疟新药—青蒿素。

2015年,凭借对人类健康的突出贡献,最早分离出青蒿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的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的疟疾防控专家不仅为自己的国家交上了完美的成绩单,也在与世界其他正在和疟疾抗争的国家分享着成功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屠呦呦“共和国勋章”。尽管收获诸多荣誉,像青蒿一样淡泊的屠呦呦却说,这是整个团队集体攻关的成就,希望大家能继续努力发掘中国医药学这座伟大的宝库,所有发现、有所提高,从而造福人类。

(素材来源:《功勋》 编辑:刘清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