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AI制药1.0时代,80后互联网狂人疯狂攒钱入局。AI制药,是蓄势待发还是竹篮打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或许是中国AI制药的元年。

这一年的1月,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HDDI正与阿里云合作开发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和大数据平台。

4月,华为云免费开放EI医疗智能体平台(EIHealth),面向医疗领域提供病毒基因检测、抗病毒药物筛选。

7月,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上,腾讯发布AI驱动的药物研发平台云深智药(iDrug),用技术帮新药研发加速。

9月,李彦宏亲自带队成立“百图生科”正式上线, 致力于用高性能生物计算和多组学数据技术,加速创新药物和早筛早诊产品的研发。

12月,字节跳动开始招募AI-drug团队,意图在AI 算法的辅助下进行药物发现与制造等前沿研究。

(图片来源:公开信息)

一、多方因素推动AI制药

(一)需求端

1、10亿美元,10000种化合物,1个药物

从10000个可能的药物分子开始,平均约250种化合物能进入临床前阶段,而最终通过I,II,III期临床试验的约能剩下5种。这5种化合物最终约只剩1种能通过IV期临床试验,获得批准。从立项到上市,成功比例仅0.01%。根据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的分析显示[1],2009-2018期间,美国生物制药公司将一个新药推向市场的成本约为10亿美元。

研发周期长、失败率高、成本高是药企的痛点,这给AI制药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增量和发展契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康龙化成招股书)

2、战略转型与政策支持

中国医药的研发正处于从仿制药到创新药的转型,从2015年开始,国务院、卫计委等部门集中发布了多项医药研发相关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1) 药品集采制度让仿制药的利润空间骤减

2018年通过的《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明确了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总体思路。“带量采购,以量换价”是药品专利期过后的出路。然而中标后的药品平均降幅56%,多个品种降价幅度可超过90%,近乎压榨了仿制药的所有利润。因此对药企来讲,从Me-too,Me-better到First-in-class是不得不做的转型策略。

(图片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 )

(2)临床实验数据核查

核查期间,被撤回的药物比例提升到七成。

(3)加快创新药审评审批

多项国家政策文件中提出要加快创新药审评审批,以缩短审评审批流程。

(4)鼓励优质创新药品,与国际接轨

2017年6月,C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加入ICH(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Harmonization,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医药产业的认可。

(5) 配套政策提质量,促创新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意图通过提升研发药物的质量,促进新药研发。

(图片来源:亿欧 《2018中国医药研发创新研究报告》)

(二)供给端

1、开源数据库: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Genomic Data Commons (NCIGDC),PubMed, PubChem,ChEMBL等公开数据库提高了人工智能模型学习的内容,辅助提高了模型的准确度。

2、针对临床前研究阶段:

(1)高通量筛选

高通量筛选可以快速鉴定出调节特定生物分子途径的活性化合物,抗体或基因。采用传统的方法,一个实验室1年内约能筛选75000个样品。但高通量筛选技术的检测量级可以达到105个样品/秒[2]。

(2)自动化生物实验设计

自动化生物实验设计将生物实验搬上流水线,极大程度降低了生物实验中的人工成本,以及实验中人因造成的实验误差。

(3)计算机算法成功应用到交叉学科当中

通过将分子结构转化成相邻矩阵或者Molfile格式等形式,把分子转化成了计算机可以读懂的数据结构[3],从而使得常用的算法被成功应用到AI制药中。

基于此,来自供需两端的驱动力真正助推了一场资本热潮。

二、资本市场热度不减

近年来各方对 AI 制药领域的关注度明显上升,资本持续注入,药企研发力度逐步增强会加速AI 制药相关技术的迭代。在技术和资本的双重推力下,近年来在药物研发各细分环节中诞生了许多各具特色的 AI 制药初创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AI制药相关公司分布情况)

(图片来源:Deep Pharma Intelligence[4])

(图:AI 制药50大核心投资方)

(图片来源:Deep Pharma Intelligence[4] )

三、然而AI制药

真的准备好了吗?

互联网巨头的加入让AI制药这个赛道火热起来,错以为现在的药物研发人员已经可以坐在电脑前,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就能把想要的药物研发出来。然而事实却大相径庭。

AI制药这个话题被持续热议,但从以下三点来看,AI制药目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一)AI制药具有极大不确定性,药企很难买单

AI制药研发的成功率并不是100%。假如药效模拟阶段,药物a的成功率预测为90%,药物b的成功率预测为95%的情况下,虽然药物b似乎成功率更高,但药企专家可能并不愿意为这5%的风险买单,且存在置信区间都不达标的可能。因而一番周折得到的药物分子,最后也只能化为0和1的字符串,湮灭在计算机的后台中。

(二)数据需求依然很大

制药行业信息化才刚开始,整个医药行业目前数据的质量并不高,数据预处理阶段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三)懂AI的不懂药,懂药的不懂AI

AI制药不是一撮而就的把不同学科的人放在一起搞研究,需要软件技术人才与生物制药人才的协同创新,这无疑是指数级增加了AI制药领域的创新门槛。在人才储备上,AI制药企业一方面需要寻找软件所需要的计算生物学,计算化学,AI算法设计等背景人员,另一方面也需要引入药剂学,药物临床试验和临床医学等方面的人才做临床和药物指导。

AI 制药赛道,机会与挑战并存,利益和风险同担。对于企业来讲,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加强创新,确立自己的核心技术壁垒,尽早完成商业化布局,才能在AI制药赛道上继续蓬勃发展。

参考资料:

[1]Wouters OJ, McKee M, Luyten J. Estimat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vestment Needed to Bring a New Medicine to Market, 2009-2018. JAMA. 2020;323(9):844–853. doi:10.1001/jama.2020.1166]

[2]Zeng W, Guo L, Xu S, et al.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technology in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J].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2020, 38(8): 888-906.

[3]Gupta, R., Srivastava, D., Sahu, M. et 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deep learning: machine intelligence approach for drug discovery. Mol Divers 25, 1315–1360 (2021). doi.org/10.1007/s11030-021-10217-3

[4]Deep Pharma Intelligence,AI for Drug Discovery 2020

https://analytics.dkv.global/deep-pharma/AI-for-Drug-Discovery-2020.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