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海峰

我对重庆的“周公馆”心仪已久。

翻开岁月这本书。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曾家岩50号的周公馆,曾是中共中央南方局、中共代表、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的主要办公地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魔窟深处酿霹雳,敢入虎穴擒虎子”。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重庆,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博古、王若飞、邓颖超等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并富有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和方针、政策,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倒退、分裂,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勇有谋的斗争,发展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朽的历史贡献。

仰望周公馆门前曾家岩广场中央中心矗立着的周恩来风雨兼程、辛勤奔走的全身铜像,我的思绪在历史中激荡。在中华民族处在最危急的历史关头,这里不仅成为党领导国统区斗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沿阵地、国统区人民心中的灯塔,还培育了我们党唯一产生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精神—红岩精神。

令人崇敬的“周公馆”呵!我想请你告诉我,光耀千秋的红岩精神基本内涵是什么?

我正沉思着,倏忽间,耳畔传来参观的一位党史专家的慨叹,红岩精神的内核就是: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的理想信念;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斗争精神;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政治品格,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

周公馆一楼大厅墙上挂的1958年董必武重返曾家岩50号时的题诗,吸引了我的目光:“八年抗战此栖身,‘三打维支’笑语新。戴笠为邻居在右,总看南北过门人”。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周公馆当年内外的险恶环境。遥想当年,在周公馆外,距大门右边百米之遥的是国民党军统局副局长(实际负责人)戴笠的公馆。左边毗邻国民党警察局派出所,真可谓是虎狼环视。

沧海横流,方显以周恩来为首的南方局,在敌人眼皮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鲜明品格。这是红岩精神中最见功力、最具风采的精彩篇章。

“八十年前天地悲,皖南事变刺心椎”。1941年元旦刚过,陪都重庆弥漫着悠悠的雾霭,整座城市陷在冰山式的雾气里。“嘟——嘟!”“嘟——嘟!”一道来自皖南的急促电波划破了浓雾紧锁的夜空,传到了周公馆,奉命北调的新四军军部和直属部队9000余人,途径安徽泾县茂林附近,遭到国民党8万人的突袭。

“英魂似有音容在,壮志未酬身先死”。新四军英勇抗击,但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伤亡惨重。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不幸被叛徒杀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蒋介石竟然反诬新四军为叛军,宣布撤销其番号,并声称将叶挺交由军事法庭审判。

长忆鞠躬尽瘁日,不忘“江南一叶”诗。在玻璃柜里1941年1月18日刊有周恩来为皖南事变题词的《新华日报》前,我凝足沉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1年1月17日深夜,夜幕笼罩着的周公馆灯光还亮着。正在紧张工作的周恩来获悉,国民党新闻检查所全文扣押了《新华日报》写的关于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后,以无比悲愤的心情,挥笔写下了“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四言挽诗,把对殉难的新四军烈士的哀痛、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全部凝于这二十五字当中。

“奸雄满腹欺凌意,早在周郎一笑中”。在周恩来的精心指挥下,《新华日报》将版面作了特殊安排,用两套印版巧妙地骗过了国民党当局,于次日在制造事迹的罪魁祸首眼皮下,广泛发行,揭穿了蒋介石的背信弃义和皖南事变的真相实质。其斗争艺术之高超,尤其题词之妙绝,令远在延安的毛泽东亦“欣慰之至”,“为之神往”。

令人崇敬的“周公馆”呵!我想请你告诉我,当年,以周恩来为首的南方局,是如何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和巩固争取多数,化敌为友的?

“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周恩来与张冲的故事,是诠释这一诗句最为经典的范本。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32年2月。国民党中央党部调查科总干事张冲在上海搜捕周恩来未遂后,借周恩来的化名“伍豪”在上海《时报》、《新闻报》、《申报》等报纸上,炮制了臭名昭著的所谓“伍豪等243人脱离共党启事”,严重损害了周恩来的声誉。

“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张冲作为国民党的谈判代表,与周恩来再次会面。张冲的女儿张雪梅,女婿邱清华在《你是这样的人——回忆周恩来口述实录》一书中深情地回忆,我父亲(岳父)在和周恩来的激烈冲撞与交锋中,发现周恩来为人诚恳谦和,处世认真有信,报国尽忠有恒,谋事才智过人。因此,两人虽政见不同,但摒弃前嫌,建立了肝胆相照的友谊,共同存异求同,共赴国难,留下了两个阵营对手化敌为友的传世佳话。

周公馆后院一楼墙壁上的一组泛黄图片无言,当年南方局“香港大营救”的故事穿越历史,熠熠生辉。

皖南事变后,为避免国民党的迫害,南方局帮助大批进步文化人士疏散到香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及时把留在香港的邹韬奋、茅盾、胡绳和夏衍等数百位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安全转移回内地,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中国保存了重要的文化力量。

正如胡乔木在谈中共党史一书中的所言:“没有南方局在大后方进行的广泛的统一战线工作,就很难把当时在国民党区域的各民主党派和各方面人士团结在我们共产党的周围,后来我们建立新中国的情况就会不一样。就没有今天这样的格局。因此,可以说,南方局的统一战线工作从一个方面的意义上讲,为新中国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令人崇敬的“周公馆”呵!我想请你告诉我,当年,以周恩来为首的南方局,是如何坚守“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六月风荷”政治品格的?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抗战时期,在纸醉金迷,物欲横流,“前方吃紧,后方吃紧”,社会环境确如“染缸”、“淤泥”的重庆,从周恩来到南方局的所有工作人员,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吃水到两公里外的嘉陵江边挑,蔬菜自己亲手栽种……

当年,国民政府为周恩来专门配备了一辆黑色雪佛兰小车。但他规定所有需要的人均可以使用这部车,每逢要进城办事,周恩来总是要在办事处楼内的过道口向着各间办公室喊几声:“要进城的一块走哟。”于是,进城的大人小孩和周恩来都挤进车里,一路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精神的伟力,总能带来心灵的震撼。走出周公馆,我静静地坐在波光粼粼的嘉陵江边遐思,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往回看,风展红旗如画;向前进,山上旌旗在望。在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洗涤心灵之尘,激发奋进之力的大道上,我分明看见,跨越时空的红岩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伟大精神一样,正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不断书写中国共产党人新的精神史诗,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来源:本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