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一部《康熙王朝》,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清圣祖康熙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久的帝王,也为当时朝局不稳的大清,奠定了百年基业。

对内,治理河患,推崇儒教、关公,为了增添民族认同感,他甚至还去祭拜了明太祖的陵墓;对外,他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又三次征战噶尔丹,同时还和西方强国沙俄,签订了规划国界的《尼布楚条约》。但康熙打赢雅克萨之战,为何还签订城下之盟,《尼布楚条约》是赚是亏?

(一)、沙俄入侵,清朝与之交战

女真人古时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以后,整个东北地区以及内蒙古东边的部分地区还有外兴安岭部分都划入了后金的版图。

后来,顺治帝在位时,于摄政王多尔衮的辅佐下,跨入山海关,统一了整个中原。不过,他们一直都没有放弃对黑龙江中上游的经营

1. 侵略成性,引发雅克萨之战

在顺治年间,沙俄人在清俄边境的地带修筑了尼布楚城,康熙年间他们又派人建立了雅克萨要塞。他们的目标,就是以此为据点,然后不断的向南侵蚀。这些人对原住民十分不友好,经常放任哥萨克骑兵们烧杀抢掠。在当地百姓的眼里,这是恶魔般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此时康熙皇帝年幼,才刚刚执政五年,还并未完全接过权力,所以就一直没有顾及。何况,内有鳌拜等权臣把持朝政,外有汉家三藩尚未撤销,玄烨和祖母对这些事情应接不暇。

直到三藩之乱平定,吴三桂死于非命,康熙才腾出时间来处理东北事务。毕竟,那里是满洲的龙兴之地,清朝的帝王怎能忍受别人在自己老家为非作歹。更何况,俄国人贪婪无度,不断的向南扩张。

康熙皇帝决定先让蒙古各部断绝与沙俄的贸易往来,而后郎坦又建议称"其久据雅克萨,恃有木城,若发兵三千,携红衣大炮二十具,即可攻取"。

旋即康熙皇帝调集了三千余人,与四百五十名沙俄军人展开战争。本以为能够速战速决,不料却持续了很长时间。

后来,康熙皇帝的耐心已经完全被消磨干净,他下令"今罗刹复回雅克萨筑城盘踞,若不速行捕剿,势必积粮坚守,图之不易"。随即又调集了两千余人,并且还建造了很多的船只,从水陆两面,对其展开攻击

可清军就在此时,主动的示好,任凭俄军出城。不日,俄方派出代表主动提出交涉。这才有了《尼布楚条约》。那么,一向杀伐决断的康熙皇帝,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做出让步,是否有些亏本?答案是否定的,并没有。

2.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两次雅克萨之战,清军的人数都具有压倒性优势。不过,还是打的如此激烈。俄军第一次只有四百五十人,而第二次交战时也不过八百人。战事打的如此吃力,就说明"满万不可敌"的女真军队,遭遇了强劲的对手。

清军属于本土作战,有后援,有补给还有百姓的支持,而俄军在如此劣势的情况下,竟然能够坚持下去,可以说他们的战斗力并不薄弱。所以,再打下去,对于清军而言毫无益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战争本就是为了和平,既然有了创造和平的机会,为何不好生珍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沙俄方面的火器十分厉害,虽然清军也有所配备,但毕竟不如人家的先进。更何况,清军大都是骑兵,对付步兵还可以,但在热武器面前,显得不堪一击。所以,不应该为了所谓的大清颜面,就去白白牺牲士兵的利益。

他们又是谁的儿子,又是谁的父亲。只要俄方答应了不再侵犯,那清朝就没有吃亏。

(二)、以大局为重,未逞一时之快

"最后,这两个国家都较好地了解到了他们真正的利益所在。康熙帝宁愿要带来实惠的和平与贸易,而不要徒劳无益的战争"。这是大文豪,法国人伏尔泰对《尼布楚条约》的评价。他站在完全中立的角度上去看,双方都没有吃亏。

1. 得到自己想要的,便是胜利

很多人认为康熙皇帝率先示好,并且同意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丧权辱国的行为。认为他就应该和沙俄死磕到底,为了所谓的颜面,寸步不让。这种想法,太过于幼稚。两国之间的关系,并不应该是你死我活

康熙皇帝想要的,就是速战速决。在没有入关之前,清朝对雅克萨附近区域也并不是多么在意。入关以后,清帝国的基本盘就挪移到了中原地区。而此地距离北京,还隔着"十万八千里",不论如何都不会影响到首都的局势。

所以,在这个地方打仗,对于大清而言其实是"赶鸭子上架"。毕竟,人家都快打到自己老家了,不出兵不行。而投入的太多,也是得不偿失的。倒不如双方签订协议,自此划定边界,同时还可以恢复贸易上的往来,这才是利国利民的正确决定。

康熙想要的就是双方都就边界问题达成一致,沙俄不再来找清朝的麻烦,这就够了。如果说,再打下去,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2. 速战速决,应对厄鲁特危机

"谓唐古特之托卜察一城人, 乃噶尔丹前生尹咱库图克图时之徒弟。"作为瓦剌也先的后裔,噶尔丹即使生活在遥远的西域,也从未忘记要像成吉思汗那样征服中原。他利用自己的宗教身份,以及家族势力,统一了厄鲁特各部,并且以新疆为基点不断的向东进发。

和硕特、哈萨克还有叶尔羌,都纷纷臣服在其铁蹄之下。然而噶尔丹并不满足,他开始威逼利诱那些归附于清朝的蒙古部落,让他们向自己靠拢。

康熙二十七年,直接灭掉了喀尔喀蒙古,刀锋直指北京。而双方签订条约之时(康熙二十八年),正是噶尔丹政权势力的上升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噶尔丹犹如悬在清朝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有可能做出当年也先包围北京那样的举动;而沙俄军队最盛之时不过千人,他们离着清朝的基本盘还很远。只要是智力正常之人,孰轻孰重,不会分不清楚。

所以,当时康熙要的就是尽快结束这场没有意义的战争,而后专心对战噶尔丹。事实证明,他的选择十分正确。如果没有尽早与噶尔丹开战,坐视其发展壮大,很有可能刚刚建立起的清朝,就要亡国。而俄国方面,只是占据了些城堡,无关痛痒。

(三)、苦寒之地,统治成本过高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女真族就是在不断南迁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雅克萨地区纬度过高,不适于人类生存。所以,林中百姓们虽然还在黑龙江流域栖息繁衍,但是那片地区的人寥寥无几。康熙皇帝根本没有必要再去说什么寸土不让,再去和沙俄纠结多一寸,少一寸土地的事情。

1. 疆域并非越大越好

明太祖年间,蓝玉率军追击北元小朝廷至捕鱼儿海也就是贝尔湖,并没有将其领土收归己有;明朝也曾经统治过西域,不过很快就放弃;明朝也曾经统治过越南,同样也主动放弃。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得不偿失。

康熙皇帝没有继续纠结边界之争,也是出于同理。他认为没有必要再持续下去,那里生活的百姓又不多,物产也不丰富,拿到更多的土地手里还需要派更多的士兵镇守。中俄双方,只要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赶紧结束这场意义不大的纷争即可。

一个国家的疆域是有极限的,如果过于沉迷扩张,必将自取灭亡。二战时期的日本和德国,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且,他们占领的都是相对富庶之地。

雅克萨位于远东苦寒之地,就算全部归于己手,那也没有太大的作用,还要尽心竭力的维护这片地广人稀的土地。

2. 全面考量,深思熟虑之举

沙俄方面之所以能够驰骋亚欧大陆,就是因为他们配备了先进的火器。而清朝虽然也有,不过数量稀少,而且威力方面也比俄国稍差一些。若是继续开战,为了所谓的颜面,那将会平白无故的牺牲很多人的生命。

更何况,当时清朝的国力经历了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以后,已经接近底线。它还要面对来自西北方向的劲敌,准噶尔。而沙俄与准噶尔接壤,明里暗里的它没少为厄鲁特蒙古提供武器装备。多一个朋友,就等于少一个敌人。

如果此时寸步不让,为了那原本就有争议的苦寒之地僵持下去,俄国人很有可能公然表示支持噶尔丹。到那时候,清朝要面对的就不仅仅是漠西蒙古了。双方签订条约,友好共处,不论怎么说俄国也不会明目张胆的支持噶尔丹打击清政权。

所以,综合多方面的原因来看,《尼布楚条约》是康熙的胜利,也是大清的胜利。

结语:

柏杨曾说"中国如果长期从事于东北荒凉寒冷地区的战争,也将筋疲力尽"。诚然,俄国可能对外兴安岭地区有些力不从心,但是清朝的统治势力也远远没有达到外兴安岭。这项条约,对俄国而言,是规劝其不再南下的阻堵,也是对清朝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