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社会稳定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是的,如今的中华大地,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全国亿万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幅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成果,更是在党和国家的大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各项事业特别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可喜成绩,由此充分证明了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推动民族事业发展,更能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认同是根本。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只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各地区各民族文化才能绽放光彩。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离开了中华文化这个怀抱,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强调了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演进中各民族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各民族在形成多元一体格局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中华文化,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的壮丽篇章。

民族团结是共同繁荣发展进步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拿西藏举例,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离不开党中央及各兄弟民族的支援与帮扶,在这里,民族团结,互帮互助弥足珍贵,各族人民像一家人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正是这样一份流淌在中华儿女身躯里的血脉亲情,构筑起各族人民手牵手的情感基石,铺就了各族人民心连心的鲜明底色,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只有各族人民心手相牵、守望相助,积极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学习交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睦共处、和衷共济,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才能共同繁荣发展。

当前,中华民族正意气风发为实现共同富裕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并将持续深入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中国西藏网 文/常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