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了全球。这场疫情犹如一次大考,全方位地考验着各个国家的体制机制和治理能效,在张坚看来,要想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关键一点是要看各国对医疗卫生资源的整合以及投入和保障是否做得完全和充实。作为2003年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建设的参与者,张坚现在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资产管理处的处长,他在医院医学装备技术和管理的岗位上已兢兢业业地工作了几十年。

在张坚眼里,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对支撑全球医护技术与物资保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此也促使了政府对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智能医疗产业的大力投入,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的正式形成,国内外医疗器械需求的新增,也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正如张坚所预料的那样,2020年医疗器械逆势成了行业的新风口。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研究所编辑出版的《2020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经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研究所抽样调查统计,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约为7000亿元,比2019年度的5800亿元增长了1200亿元,增长率约为2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其中,既有国家鼓励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各项医改政策和监管法规的不断实施,所引发的行业巨变,又有疫情对我国行业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这几年在国内医疗板块的投资领域里,除药物研发外,医疗器械、医疗科技的投资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资本市场已开始瞄准业内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这预示了“高端”产品的需求在将来会越来越迫切。

其实,针对“科技引领行业未来”的观点,张坚早有意识,2015年他就在仁济医院进行了系统性的实践,用“互联网+时代”的理念,对医学装备的运营和管理作了改进。

互联网+医学装备管理 可有效提升设备运营效能

仁济医院创建于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是上海开埠后的第一所西医医院,其软硬件实力在上海的三甲医院中非常突出,特别是临床研究和科技自然指数这几年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在互联网理念还没有用于医学装备管理之前,仁济医院的医学装备信息化管理采用的也是人工管理的模式,即先通过Excel列出基本的设备清单,然后建立简单资产管理系统出入库记账,其中资产管理系统、简单维修系统又是相对独立的,这样才能搭建出完善的资产管理系统、维修系统、质控系统、定位管理等互联互通的平台系统,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据挖掘。

虽然这种管理系统在当时看来已经很科学了,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会面对一系列的挑战。比如,在采购新设备、报废旧设备、更新保修合同时,如何根据数据进行决策?哪些因素是需要考虑的?这些因素又分别对应哪些数据?

某一类型设备的合理利用率是多少?每台设备的利用率又是多少?

设备的运营成本是多少?如果设备的运营成本超过了设备的采购价格,是否会有警示?

如何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开机率和服务时间?

如何第一时间响应临床的报修?

面对这些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2015年,张坚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提出通过纵向的设备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和横向的系统功能模块预览方式来加以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通过对数据信息与内容的创造和抓取、数据信息与内容的管理和保留、数据信息与内容的交付,来完成互联网叠加医学装备的管理。

众所周知,医院医学装备的运营历来是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如何解决好这个难点,是提升医院工作效率的关键。有鉴于此,张坚运用“软件平台+硬件+移动医疗+数据分析”的大数据管理,实现了多系统集成、大数据支撑,大小设备实时掌控的网络交叉管理,将多部门的资源进行了系统地协调与整合。

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仁济医院临床设备的精细化管理,依托数据平台的搭建,实现了互联互通,有效提升了仁济医院资产管理项目的使用效能和监管效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叠加互联网,各部门各平台之间,可以建立起有效的数据比对和数据分析的运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资源互通。

医学工程人员是架接医疗器械与医院的重要桥梁

今年正逢“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距离《中国制造2025》纲领的提出也已过去6年,这6年里,国产医疗器械的发展可谓天翻地覆,2019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也为国产医疗器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目前正处在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快车道上,未来十年是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成色不可谓不足。

提到产业的发展,人才梯队的建设必然是关键。一直以来,张坚都对医学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尤其是医学工程人员的培养。2020年10月,张坚就曾在“首届全国医学装备管理与工程技术继续教育岗位胜任力培训班”上提出过《从审计与巡视问题 审视医学装备管理与技术保障的人才培养难点与应对策略》,他要求学员必须牢记服务临床宗旨,不断学习法规、管理与专业知识,提升能力,力争成为一个复合型医学工程专家的医学装备管理与技术保障岗位性人才。

在他看来,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行业,既包含了物理、生物、工科、商科等学科,又涵盖了商务、海关、法规等一系列的政策,是一个深度与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相结合的产业。所以,智能医疗、智慧医院、医护机器人等将会是产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这些智能设备要想进入医院,步入临床,桥梁这个角色就显得尤为关键。那么谁能担当起这个角色?张坚以为,那些在医院里负责引进设备,指导医生去操作这些设备的医学工程人员就是当之无愧的桥梁。

对国家而言,医院医学工程人员是相当奇缺的,如何全方位的落实贯彻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顶层设计,这方面的人才培养才是重中之重。我们知道,所谓“医疗健康”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含义,即医生的健康、护理人员的健康、以及设备的健康。要想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让患者获得更加完善的治疗,设备健不健康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如果设备不健康,患者所获得的健康肯定是不完整的。

医疗设备集中采购 是挑战也是机会

一直以来,我国的医疗器械的采购方式基本是由政府采购、医疗机构采购、第三方代理机构委托采购,这三种方式为主导,三种方式是基于当时环境下,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符合新时期特色的医疗设备采购方式逐渐纳入了人们的视野,“国家集采”的呼声呼之欲出。

在张坚看来,医疗设备的集中采购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医疗器械的生产商而言,利润空间会被大幅压缩,就像突如其来的一场寒冬,生命力不顽强的企业和产品将会被冻死,能活下来的都是优秀的企业和经得起考验并且勇于创新的产品。虽然创新是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但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考量,相信国家会颁布一些配套的政策和措施,让国产企业在更多领域内实现国产替代。

一般而言,集采范畴最多的还是那些临床需求量大,能够满足基本需求的药品与器械。器械和药品不太一样的地方是,药可以做一次性评价,而器械则比较困难,它需要通过时间来制定临床评价标准。张坚认为,只有把国产产品的品质提升到可以与国际一线品牌产品相抗衡的地步,产品才有定价权,才能影响价格,才有驱动市场的能力。

张坚表示,医疗器械行业作为朝阳产业,其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医疗机构在集采的过程中要考虑设备配置的合理性,充分借鉴高值耗材的集采经验,探索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的集中采购。而生产企业也要相应的对产品策略进行调整,做一定的产品组合,既生产一些市场规模较大、可能进入集采的产品,也生产一些市场规模较小、赛道不拥挤,但利润空间非常好的产品,同时还要在区域上做一定的组合,平衡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

医院集团化采购组织管理学组的成立 标志医院集采将有一个飞跃

无独有偶,在2021年的春季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上,中国医学装备协会采购与管理分会医院集团化采购组织管理学组的正式成立,似乎也印证了张坚的观点。

通常而言,在所有获得感的体验中,老百姓对医疗方面的感受是最强烈的,在当下,“三医联动”和“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让采购管理成了大健康产业中的一个大学问。在张坚看来,医疗物资采购改革在面向质优价廉的前提下,医疗企业有责任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性的意见,共同促进行业的差异化发展,要相互赋能,形成竞合关系,为行业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张坚指出,学组的成立,标志了医院集团化采购组织管理水平会有一个飞跃。集采对企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企业应对市场的风险,学组的工作首先要致力于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其次才是探索耗材带量采购的工作经验;探索医疗设备多院区、多医院的集团化采购组织管理;联合国内大型医疗产业应用多维度考核,激励国内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借助互联网,培育商流、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一体化流动,来优化和提升中国医疗器械的采购与管理水平,以及医疗器械的流通效率,同时推进医疗器械的合理使用和配置,加快医疗器械采购与质量管理的创新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针对智慧医院的采购,张坚认为,智慧医院只有实现智慧的管理、智慧的服务,才能最终实现智慧的诊疗。要达到这样一个愿景,就需要让每一台设备都可以数据挖掘,要有互联网+的服务理念,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完整与可视,同时还要打破壁垒,助力跨科室跨院区的有效协同,深挖数据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医院的采购需要本着集成性、协同性和拓展性三大原则,实现设备的非排他性,并能自动采集信息,要考虑全院及跨院的有效协同性,建立互联互通机制,为长远发展夯实基础,协同深化数据的应用。

来源:中外医讯(MEDINFO-AU),医护人员及热爱健康者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