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时评 周子勋

备受瞩目的三季度经济“成绩单”10月18日出炉。市场普遍预期,在国内疫情散发、洪涝灾害、部分地区限电限产以及国际环境复杂严峻等多重因素扰动下,三季度GDP将较二季度有所回落。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在出席第13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暨珠江国际贸易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主要宏观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中国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平衡,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挑战增多。”

从总理的讲话中可以窥探到一些信号:当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积极因素在增加,但国际环境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有所上升,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正视困难。

从已经公布的数据来看,最大的亮点是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良好势头,消费价格上涨压力有所缓和,物价水平总体保持平稳。但受多重因素影响,一些主要宏观经济数据低于市场预期,比如9月制造业生产指数为49.5%,比上月回落1.4个百分点,降至临界值以下,再创2020年3月以来新低。从9月CPI和PPI“剪刀差”进一步扩大中也可以看出经济变化的一些信号。

一是CPI同比增速进一步放缓至0.7%,且环比也在放缓,显示国内市场仍然疲软,与消费复苏低迷的表现基本一致,也显示出国内疫情反弹的负面影响。

二是原材料与能源价格上涨推动PPI上涨至10.7%,显示工业生产部门承受的上游涨价压力在加大。

三是出口回升与国内市场疲软形成的明显对比,显示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乐观。PPI持续走高使得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企业经营压力加大,经济内生动能趋弱,对制造业企业的投资意愿产生一定抑制。9月新增贷款规模同比回落也体现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依然偏弱。

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从央行9月底公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公报中可见端倪: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这意味着政策部门已经认识到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将面临显著放缓趋势。三季度各项先行指标不及预期也说明了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更加复杂。要确保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四季度依然需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有效性,做好预调微调和跨周期调节。

从某种程度上说,保就业、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保经济平稳运行是未来精准施策的关键,重点是做好跨周期调节,通过今明两年宏观政策的衔接来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货币政策将更加倾向于“稳增长”,通过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并重,加强对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而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减收增支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精准有效,意味着财政资源要精准投放、增强可持续性,通过优化减税政策,缓解下游中小微企业成本压力。此外,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畅通供需循环、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